書名:杜鵑的呼喚(The Cuckoo’s Calling

 

杜鵑的呼喚

作者:羅勃.蓋布瑞斯(J.K.羅琳)

 

       這本書有個很傳奇的故事,想要擺脫奇幻文學色彩的J.K.羅琳用了羅勃.蓋布瑞斯這個男性筆名出版了這本書,一開始外界不曉得本書的真實作者是鼎鼎大名的J.K.羅琳,銷量一如本書的沉悶無趣自然平淡無奇,出版沒有多久,J.K.羅琳=羅勃.蓋布瑞這消息意外(我認為根本就是炒作)曝光後,銷量一飛衝天,J.K.羅琳的光環帶動了數百倍的銷售量,但是….但是….

 

      這本書的出版經過遠比小說故事有趣一百倍,J.K.羅琳有沒有因此成功轉型並不重要,宣傳上倒是相當犀利。

 

       我經常思考一個許多出版界朋友心中共同的疑問:為什麼書籍銷量逐年降低?

 

       除了網路興起、娛樂多樣、人口結構轉變等不可逆的因素之外,我認為還有個很重要的因素:多數人不自覺地閱讀了少數難看的書,這樣講雖然會開罪許多讀者,但我還是必須點出事實,當讀者看了一本又一本難看但卻又很暢銷的書籍後,自然會大幅降低對閱讀的興趣,試想,當讀者好不容易抽出寶貴的時間,讀了一本又一本不好看或不需要的書籍之後,當下次讀者有空閒的時間時,難道還會繼續捧起書本鑽進充滿地雷的書海嗎?

 

       以2013年底到2014年初為例,台灣書市最暢銷的兩本小說:《地獄》和本書《杜鵑的呼喚》,許多讀者在這段期間讀了這兩本小說,但是,這兩本小說只會持續扼殺讀者所剩不多的閱讀嗜好,也許我的想法過於主觀,但大家也可能仔細回想,過去因為作者名氣、宣傳炒作或熱門議題而所選擇的書,相當比例其實都不是自己喜歡的書,更別提閱讀所帶來的無窮樂趣。

 

       本書《杜鵑的呼喚》四百出頭頁的篇幅其實不算多,對一個酷愛小說的讀者大約只是一個晚上或一趟長途旅行的交通時間,但本書卻讓我足足啃了將近二十天,我必須坦白說,我只讀到60%就宣佈放棄。

 

也許只讀60%會遺漏掉後面精彩的結局,但以一本小說而言,前面的枯燥布局或許是有必要的,好的小說頂多只花10~15%的篇幅去布局,而本書前面三分之一的篇幅,根本讀起來宛如鬼打牆,一個個不重要的角色不停地短暫出現,讓我很難去進入作者想要鋪排的人事地物的故事結構。

 

       角色的設定很一般,主角是個從伊拉克戰爭中失去一條腿的退伍老兵,窮途潦倒、不修邊幅、感情世界一團亂、人際關係失調….的私人偵探,典型的英式硬漢偵探形象;而死者是個上流社會私生活淫亂、身世成謎的知名名模,查案的過程毫無起承轉合可言,彷彿只是藉由偵探查案的過程讓讀者一虧上流社會的淺碟生活,一下子是搖滾巨星,一下子又出現金融鉅子,一下子又跑到夜店,扯了將近兩百頁的篇幅還是編織不出完整的人物關係與主角特性。

 

       頹廢的偵探角色很容易塑造,但作者卻只在頹廢面打轉,自怨自哀喃喃自語佔了主角對話的大半,場景與心境的描述毫無立體感,只看到了運用大量形容詞與長達二三十字的文學修辭點綴期間,對通俗文學讀者而言,閱讀起來相當累人。

 

       J.K.羅琳的轉型到底成不成功?就本書《杜鵑的呼喚》和上一本《臨時空缺》的銷售量而言,也許稱得上。不可諱言還是得稱讚並佩服她想要轉型的決心與勇氣,只是她為了轉型成推理或成人小說作者而去套創作公式,便令人感到惋惜,她或許忘了成名作哈利波特就是跳脫奇幻小說的虛擬世界設定公式才會受到全球讀者歡迎的成功經驗,頹廢偵探的小說多如毛,而所謂上流社會的荒誕生活,讀者大可從八卦雜誌中讀到更多更駭人聽聞的報導,無須藉由小說去滿足。

 

       從《臨時空缺》到本書《杜鵑的呼喚》,兩度的失望讓我不願意再去閱讀J.K.羅琳的轉型作品了!

 

      評:兩顆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