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趁著總大收書評的這段時間,重新把"收盤後的人生"拿出來看。記得總大曾經自評自己寫的幾本書,"收盤後的人生"是自認寫得相當完整的,也有充分表現出自己的企圖。重讀一次之後,果然好書是值得重新閱讀的!多看一次,會覺得跟前一次看,又有不同的想法。
我不否認,從總幹事開台(部落格)就來的我,算是總大的"信徒"—覺得總大是上天派來拯救小老百姓的導師。啊... 太誇張了。不過,就是會覺得,總大是要帶給我們正確的財務知識,不受到電視上那些似是而非的新聞給左右。
所以拿到總大的書,或是看總大的部落格,會從新聞解讀開始看起。當然看總大想法,不是只有在新聞解讀上,也出現在財報解讀上。總大跟豹大,兩位對於財報數字的解讀,真的是非常精闢的。這些部份,也忠實地反應在這本書的內容中。
不過再次重讀"收盤後的人生",有些想法就也跟前一次的閱讀,有不一樣的想法。第一次讀,我想知道的是"投資方向"—希望得到的,是未來的方向在哪裡。沒錯,是有點找明牌的心理啦!但,應該說是,期望找到一位"奧馬哈的聖者",指出未來投資的出口在哪裡。這次重讀,目標已經不再是"出口",而是"投資脈絡"—這件事情怎麼發生的? 為什麼總大會這樣判斷?因為哪些考量,而做了這樣的調整?就像作實驗一樣,想要釐清種種的變因,搞清楚以後,才能知道,什麼是真相,才知道類似的狀況,自己要怎麼去面對。舉個比喻,以前想要知道的是"魚群"在哪裡?現在想知道的是在"魚竿"在哪裡?—如何下竿?如何選餌?魚才會上鉤。
"收盤後的人生"裡,我覺得最棒的,是後面的故事集。藉由每個小故事,我看到了金融圈的運作方式,發覺了人性如何影響著金融市場—不是只有投資學裡介紹的那種,而是所有的參與者,如何被人性,影響著他的投資行為。不論是 強老大的十八洞,或是 金控交易室的一天,都是如此的生動。金控圈的紙醉金迷,其實跟一般社會上,差別不大。最大的差別,一般我們是拿口袋裡的錢去"搏",他們用的是別人的錢!一想到自己辛苦的工作所得,有可能成為他們操弄的工具之一,賺進他們的口袋,但物價的惡果,卻是小老百姓自己嘗,就相當不甘心。
我私心的相信,這些總大寫的故事,都是有所本的。人名,公司,當然不是真的,但裡面的勾心鬥角,爭權奪利,你爭我奪,都是赤裸裸的出現在金融圈中的。我衷心的希望,透過這些歷史,讀者,尤其是自己,將不再是沙丁魚,至少,不能成為沙丁魚球裡的沙丁魚。能夠,躲過一次次的起起浮浮。
不過重看"收盤後的人生",除了和第一次一樣,佩服總大的眼光外,但多了點"不過癮"。就像之前說的,不只是希望看到"結果",還希望多看到點總大的"脈絡"。總大寫的故事與分析,很引人入勝。但對於總大描寫的日本行,我必須承認,吸引力不如之前的"新聞解讀"與"故事集"。或者應該說,總大的文章,如果可以多點說明或鋪陳,會讓讀者比較容易帶入那種情境。我認為是因為,總大的分析文章,言簡意賅,直接切入重點,但就是會少了點"引導"—比較難讓像我一樣的讀者,跟上總大的思維。不論是在介紹日本景點的感動,以及安藤忠雄的設計理念。對於旅遊的這個領域,是我很有興趣的,受限於自己的機會,到不了這些地方。但仍期盼自己,雖然人到不了,也可以藉著總大的介紹來遨遊。不管是令人感動得照片,或是醉人的文字,一步步,引領讀者的思緒,穿過美麗的大街小巷。我必須說,在這本"收盤後的人生",我還沒有得到這樣的感動。
"收盤後的人生"裡,提醒我們,不要忘了收盤,而不是整天都在盤面上。這點我是瞭解啦!不過,得要有本錢"收盤"的人,才能講這番話的,不是?至少,還得多抓些沙丁魚,餵餵家裡的兩隻海鷗,才能談收盤啊...
我也希望可以早日到"收盤"啊!不過我畢竟不是總大,還沒有到達可以收盤的程度。只期待自己可以多吸收點知識,早日到達可以隨心所欲"收盤"的能力—將來有一天,只要我願意"收盤",隨時可以"收盤",不需要為了謀生而放棄自己的本心。
總按:1.依約來稿一篇就延長一個月好友
2.收盤後的人生已經絕版不再印製,從本次新書人生遊記的二刷就知道,我不再印收盤後的人生是對的,書缺貨了,就一堆人喊著要看,一旦書加印個幾百一千本,恐怕連十來本都沒人要買
我不否認,從總幹事開台(部落格)就來的我,算是總大的"信徒"—覺得總大是上天派來拯救小老百姓的導師。啊... 太誇張了。不過,就是會覺得,總大是要帶給我們正確的財務知識,不受到電視上那些似是而非的新聞給左右。
所以拿到總大的書,或是看總大的部落格,會從新聞解讀開始看起。當然看總大想法,不是只有在新聞解讀上,也出現在財報解讀上。總大跟豹大,兩位對於財報數字的解讀,真的是非常精闢的。這些部份,也忠實地反應在這本書的內容中。
不過再次重讀"收盤後的人生",有些想法就也跟前一次的閱讀,有不一樣的想法。第一次讀,我想知道的是"投資方向"—希望得到的,是未來的方向在哪裡。沒錯,是有點找明牌的心理啦!但,應該說是,期望找到一位"奧馬哈的聖者",指出未來投資的出口在哪裡。這次重讀,目標已經不再是"出口",而是"投資脈絡"—這件事情怎麼發生的? 為什麼總大會這樣判斷?因為哪些考量,而做了這樣的調整?就像作實驗一樣,想要釐清種種的變因,搞清楚以後,才能知道,什麼是真相,才知道類似的狀況,自己要怎麼去面對。舉個比喻,以前想要知道的是"魚群"在哪裡?現在想知道的是在"魚竿"在哪裡?—如何下竿?如何選餌?魚才會上鉤。
"收盤後的人生"裡,我覺得最棒的,是後面的故事集。藉由每個小故事,我看到了金融圈的運作方式,發覺了人性如何影響著金融市場—不是只有投資學裡介紹的那種,而是所有的參與者,如何被人性,影響著他的投資行為。不論是 強老大的十八洞,或是 金控交易室的一天,都是如此的生動。金控圈的紙醉金迷,其實跟一般社會上,差別不大。最大的差別,一般我們是拿口袋裡的錢去"搏",他們用的是別人的錢!一想到自己辛苦的工作所得,有可能成為他們操弄的工具之一,賺進他們的口袋,但物價的惡果,卻是小老百姓自己嘗,就相當不甘心。
我私心的相信,這些總大寫的故事,都是有所本的。人名,公司,當然不是真的,但裡面的勾心鬥角,爭權奪利,你爭我奪,都是赤裸裸的出現在金融圈中的。我衷心的希望,透過這些歷史,讀者,尤其是自己,將不再是沙丁魚,至少,不能成為沙丁魚球裡的沙丁魚。能夠,躲過一次次的起起浮浮。
不過重看"收盤後的人生",除了和第一次一樣,佩服總大的眼光外,但多了點"不過癮"。就像之前說的,不只是希望看到"結果",還希望多看到點總大的"脈絡"。總大寫的故事與分析,很引人入勝。但對於總大描寫的日本行,我必須承認,吸引力不如之前的"新聞解讀"與"故事集"。或者應該說,總大的文章,如果可以多點說明或鋪陳,會讓讀者比較容易帶入那種情境。我認為是因為,總大的分析文章,言簡意賅,直接切入重點,但就是會少了點"引導"—比較難讓像我一樣的讀者,跟上總大的思維。不論是在介紹日本景點的感動,以及安藤忠雄的設計理念。對於旅遊的這個領域,是我很有興趣的,受限於自己的機會,到不了這些地方。但仍期盼自己,雖然人到不了,也可以藉著總大的介紹來遨遊。不管是令人感動得照片,或是醉人的文字,一步步,引領讀者的思緒,穿過美麗的大街小巷。我必須說,在這本"收盤後的人生",我還沒有得到這樣的感動。
"收盤後的人生"裡,提醒我們,不要忘了收盤,而不是整天都在盤面上。這點我是瞭解啦!不過,得要有本錢"收盤"的人,才能講這番話的,不是?至少,還得多抓些沙丁魚,餵餵家裡的兩隻海鷗,才能談收盤啊...
我也希望可以早日到"收盤"啊!不過我畢竟不是總大,還沒有到達可以收盤的程度。只期待自己可以多吸收點知識,早日到達可以隨心所欲"收盤"的能力—將來有一天,只要我願意"收盤",隨時可以"收盤",不需要為了謀生而放棄自己的本心。
總按:1.依約來稿一篇就延長一個月好友
2.收盤後的人生已經絕版不再印製,從本次新書人生遊記的二刷就知道,我不再印收盤後的人生是對的,書缺貨了,就一堆人喊著要看,一旦書加印個幾百一千本,恐怕連十來本都沒人要買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