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願意為你朗讀」讀後感
每次看完這本書,總會有想哭的衝動。15歲的麥可認識了大他20歲的韓娜,他們的關係發展的很快,沒多久就成了情人。情竇初開的麥可對韓娜極為著迷,每日總是期盼著與韓娜見面的時光,他們共浴、纏綿,並唸書給韓娜聽。直到有一天,韓娜不告而別,而再見面,卻是在法庭上了。
這時的韓娜,是以被告身分出庭,因為她曾經擔任集中營的警衛。她被控每月挑選婦女送至奧許維茲毒氣室,並在某次大轟炸中,眼睜睜地看著婦女們被關在教堂裡活生生燒死。麥可在一次次旁聽審訊的過程中,發現了以往他所不知的韓娜的秘密-她是個文盲。
作者徐林克藉著麥可與韓娜反映出戰後的德國社會氛圍,並對其作出相當深刻的描繪。麥可象徵了戰後無辜的新世代,在對納粹暴行做出譴責的同時,卻也發現自己無法置身事外。且看書中所寫的:
「我們很清楚把集中營的這個、那個警衛,或是執行官定罪,只是序幕而已。領教過警衛和執行官的那一代,或是沒做過任何事情阻止那些人的人,或是在1945年以後沒有把他們從人群中驅逐的人,這些人才是被告……我們都宣告我們的父母有罪,即使唯一能夠找出的罪狀是在1945年後,他們姑息那些兇手,與他們共存。」、
「為人父母者在第三帝國或帝國瓦解後的失敗表現,使得父母的期望變為無效,而每一代都必須自行掙脫父母的期望……不過換個角度來看,納粹的歷史是個連孩子都不能指控他們的父母,也不想指控的事件……這些事實使我們就算用手指著有罪的那幫人,還是會讓我們滿面羞慚。指摘有罪之人。並不會使我們免於羞愧,但起碼能夠讓我們克服因此所帶來的苦痛。它將被動的羞辱之苦化為力量、行動與攻擊。而要與我們父母的罪發生關連,是很花力氣的。」「我羨慕當時其他學生可以和他們的父母切割開來……因此即使不能克服他們的羞辱,也起碼可以克服他們因羞辱所帶來的痛苦……難道他們與父母的分割只是一種語言遊戲,目的是在湮滅一個事實,也就是因為愛他們的父母,所以他們與父母其實是無可挽回的同謀?」
戰爭是殘酷的,也是應該被譴責的。然而在大時代下,每個人總會或多或少成為戰爭的幫兇,不論是有意或無意。就像韓娜,她因不識字而加入秘密警察,成了集中營的警衛。她對她的工作內容不是不了解,但仍然執行著她的工作,是的,她們將之視為一份工作。即使韓娜把那些將被送往毒氣室的婦女每晚叫至身邊為她讀書,只為了使那些婦女最後的日子能比較好過,但她仍然是有罪的。而戰後的新生代,面對他們的父母,雖然譴責他們的罪行,但在此同時,指向父母的手卻也回頭指向自己;他們想同時理解罪行,又想譴責它,孰不知這是不可能的。於是有些人只好與他們的父母切割開來,並保持安全距離,但卻仍然保持著對他們父母的愛,就像麥可對韓娜一樣。
然而逃避切割真能解決問題嗎?作者說:「研究歷史代表的是在往昔與目前之間建立起橋樑,彷彿觀察一條河的兩岸,積極參與河兩岸的事務……在這裡,逃避並非專注於過去,看不見在我們身上烙下印記的歷史,與昔日遺物被迫共存,而是堅定地投注於目前與未來。」面對不堪的過往,我們除了爭論誰是誰非外,是否更應該致力於修補裂痕,安撫受傷的靈魂,並努力不使歷史再度重演。否則存活下來的人僅能「反感、羞慚、罪疚地沉默著」,並背負著歷史的十字架活下去,這樣,不是太沉重了嗎?
每次看完這本書,總會有想哭的衝動。15歲的麥可認識了大他20歲的韓娜,他們的關係發展的很快,沒多久就成了情人。情竇初開的麥可對韓娜極為著迷,每日總是期盼著與韓娜見面的時光,他們共浴、纏綿,並唸書給韓娜聽。直到有一天,韓娜不告而別,而再見面,卻是在法庭上了。
這時的韓娜,是以被告身分出庭,因為她曾經擔任集中營的警衛。她被控每月挑選婦女送至奧許維茲毒氣室,並在某次大轟炸中,眼睜睜地看著婦女們被關在教堂裡活生生燒死。麥可在一次次旁聽審訊的過程中,發現了以往他所不知的韓娜的秘密-她是個文盲。
作者徐林克藉著麥可與韓娜反映出戰後的德國社會氛圍,並對其作出相當深刻的描繪。麥可象徵了戰後無辜的新世代,在對納粹暴行做出譴責的同時,卻也發現自己無法置身事外。且看書中所寫的:
「我們很清楚把集中營的這個、那個警衛,或是執行官定罪,只是序幕而已。領教過警衛和執行官的那一代,或是沒做過任何事情阻止那些人的人,或是在1945年以後沒有把他們從人群中驅逐的人,這些人才是被告……我們都宣告我們的父母有罪,即使唯一能夠找出的罪狀是在1945年後,他們姑息那些兇手,與他們共存。」、
「為人父母者在第三帝國或帝國瓦解後的失敗表現,使得父母的期望變為無效,而每一代都必須自行掙脫父母的期望……不過換個角度來看,納粹的歷史是個連孩子都不能指控他們的父母,也不想指控的事件……這些事實使我們就算用手指著有罪的那幫人,還是會讓我們滿面羞慚。指摘有罪之人。並不會使我們免於羞愧,但起碼能夠讓我們克服因此所帶來的苦痛。它將被動的羞辱之苦化為力量、行動與攻擊。而要與我們父母的罪發生關連,是很花力氣的。」「我羨慕當時其他學生可以和他們的父母切割開來……因此即使不能克服他們的羞辱,也起碼可以克服他們因羞辱所帶來的痛苦……難道他們與父母的分割只是一種語言遊戲,目的是在湮滅一個事實,也就是因為愛他們的父母,所以他們與父母其實是無可挽回的同謀?」
戰爭是殘酷的,也是應該被譴責的。然而在大時代下,每個人總會或多或少成為戰爭的幫兇,不論是有意或無意。就像韓娜,她因不識字而加入秘密警察,成了集中營的警衛。她對她的工作內容不是不了解,但仍然執行著她的工作,是的,她們將之視為一份工作。即使韓娜把那些將被送往毒氣室的婦女每晚叫至身邊為她讀書,只為了使那些婦女最後的日子能比較好過,但她仍然是有罪的。而戰後的新生代,面對他們的父母,雖然譴責他們的罪行,但在此同時,指向父母的手卻也回頭指向自己;他們想同時理解罪行,又想譴責它,孰不知這是不可能的。於是有些人只好與他們的父母切割開來,並保持安全距離,但卻仍然保持著對他們父母的愛,就像麥可對韓娜一樣。
然而逃避切割真能解決問題嗎?作者說:「研究歷史代表的是在往昔與目前之間建立起橋樑,彷彿觀察一條河的兩岸,積極參與河兩岸的事務……在這裡,逃避並非專注於過去,看不見在我們身上烙下印記的歷史,與昔日遺物被迫共存,而是堅定地投注於目前與未來。」面對不堪的過往,我們除了爭論誰是誰非外,是否更應該致力於修補裂痕,安撫受傷的靈魂,並努力不使歷史再度重演。否則存活下來的人僅能「反感、羞慚、罪疚地沉默著」,並背負著歷史的十字架活下去,這樣,不是太沉重了嗎?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