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諭之夜
神諭之夜


保羅.奧斯特是一個我蠻喜歡的美國作家,看過的幾本都是帶著私小說色彩的作品,這本也是。

小說的起源從買了一本難以解釋的藍色筆記本開始,一個「疑雲重重」的起點。這還是在作者經濟低迷的時期,又生了一場大病,然後忽然被藍色筆記本啟發一段劇中故事的開始。這故事劇情有些荒唐,一個男子因為看了一個「神諭之夜」的作品,又巧遇大難不死,與著魔的喜歡上一個年輕女子,就毅然決然、拋家棄妻的獨自去生活,所連結出的一段各自發展的陳述內容。

而書中用了現實生活影響寫作的方式進行,所以兩邊的切換很頻繁,這種方式有個好處,會強化讀者對於人物思緒的揣摩性,壞處是交錯之間不免產生混亂感。只是所謂的現實部分,其實對於多數生活在真正的「普通生活」的我們,還是太過劇情化。舉個例說小說的主角厄爾揣測其妻子與妻子義父的關係,而這份三角關係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而買了那本藍色筆記本認識的老闆,竟然也可以牽出一段嫖妓過程,與後來想要再買一本時的拳頭相向。此外妻子義父的吸毒兒子十分荒唐,那段在戒毒中心的談話蠻符合一個憤世嫉俗的年輕人可能的思想,厄爾會有不快十分正常,況且這男孩與其妻子還有很多不愉快的過去。

其實我後來有些懷疑,作者真的是百分百的試圖把自己的過去,隱身在小說的角色嗎? 不過用了小說中的一段話,可以揣測出作者還是有意想要真實表達才是,「念頭是真實的,文字是真實的,每個人也都是真實的。即使我們不自覺,但有時在事情發生之前,我們就產生預感。我們雖然活在當下,但未來時時刻刻存在每個人心中。…或許這就是寫作的宗旨:我們寫東西不在記錄已經發生往事,而在使未來的事情成真」。

書中一段為錢去創造「時間機器」的劇本大綱蠻有意思的,如何在原著的idea下,去想像出一段與時間旅行有關的故事情節,還要思考如何迎合好萊塢可能會喜好的風格。我覺得這種思考過程是為了謀生的作家不得不擁有的本領,先試圖迎合別人喜愛,爭取自己的發展空隙。會提到這段,是自己想到這與多數的工作蠻類似的,在工作中也會用迎合老闆(或主管)的喜愛,去找到自己生存的空隙,這說起來有些小悲哀,但卻很難避免,連個性比較強硬的自己都避免不了,我的反抗只在那些自己認為的關鍵環節上,可是這卻是自由心證!

談不上很喜歡,但是這類有著私小說風格的作品,確實是自己隨意圖寫的一種樣本,自己是否也要這樣的呈現生活片段,或者把生活少有的幻想成分也可以躍然紙上,又或者只著重在自己的想要揭露部分。或許任何的作品都像一種公開揭露的說明書,只是其中的真實成本不像財報要求的那樣百分百(如果能夠忠實表達的話),如同一罐混合果汁,差別只在果汁含量在多少%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