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往往像是蜘蛛結網般交錯,很難把點與線構成一個面,自己看到的也不過是整張網的一小部分,這是經濟分析中很難突破的難處,畢竟經濟正是「本質不確定」社會學的一環。

    會先重視消費面,主要是自己認為經濟理論中最強而有效的就是「供需法則」,而供給面遇到了以下問題,使供給面出現了很嚴重的失真現象:

    1. 過度的資金追求「科技」,使科技產業一直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這完全種因於莫名的科技狂熱,譬如完全沒獲利或獲利普普的網路公司,竟然可以IPO這麼高價(美國、台灣皆然),這也是近期很多人探討的「泡沫」議題。此外,一窩蜂心理充斥在產業的發展中,多數企業的往往難以避免犯下「過度投資」的毛病,景氣好想要擴產、景氣不好想要逆勢突圍,故生產面的供給一直出現了超前現象,這從很多產能利用率的數據中可以得到驗證。

    2. 政府無度的花錢心理不會停止。民主社會最大的貢獻是,減少了恐怖的極權專制,卻還是避免不了「代理問題」的發生。如果政府的支出是須要經過嚴格的審議,或者有嚴格的法律約束,降低貪污舞弊情事,我想多數國家不會陷入這樣龐大無解的債務問題。正因為政府往往在景氣好時想要自肥,而景氣不好時又為了鞏固權力而非灑錢不可,所以政府支出的無度造成了另一個供給過剩的來源。台灣也已充斥很多的蚊子館、過多使用率低的科學園區、未來可預期之使用率低的部分捷運幹線(過度增加),還有數不清的各式各樣沒意義花費(用公款出國考察、買Ipod等)。

    也因為供給面除了原物料會有先天上的限制外,供給面在當前的生產效率,及上述的過度供給下,不易成為真正的限制式,故生產面的經濟數據比較像是揣摩消費面的佐證工具。譬如,從生產面數據來觀察廠商的預期心理,進而推測當前的消費狀況,因為實際消費反映往往被銷售循環的時差所約束,故真正的消費力不佳最後多數以存貨暴增結束,這也是生產行為必要的風險所在。而近期從中國PMI率先回落以來,日本又因地震造成生產鏈出現問題,台韓生產也在年增率下滑的趨勢中,近期連德國的生產也走疲,所以從生產面來看,第二季肯定是抬頭一片烏雲。

    但這種消費造成的生產調整是一種很正常的循環,所以我並不會擔心全球第二季走疲的經濟,比較擔心的還是緩慢的經濟動力無法化解物價連續上揚的壓力,最後在經濟有衰退疑慮時,產生了「停滯性通膨」這真正的經濟危險狀態。

    沒有比停滯性通膨這種實質所得下滑帶來的危害更可怕的事,回顧日本光是遇到停滯性通縮就失落了十幾年,我還沒辦法去想像出現停滯性通膨後會出現怎樣的殺傷力。2008年在各國政府努力花振興經濟下,躲過了若入停滯性通膨的危險,而對於政府高額債務已過度擔心的當前,如果經濟再度走疲,政府想要再花大錢的可能性降低了(被債務擔憂所制約),到時候全球經濟就會面臨一個兩難狀態,如果還是用解燃眉之急的方式應對,那未來債務擔憂只會更加的如影隨形的陪伴著市場,成為每次回檔修正不會消失的理由之一。

    個人認為未來全球經濟面臨的是,成熟市場面臨龐大的債務壓力下,很難擺脫經濟困局,並且因逐漸轉為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也更容易受到景氣循環起伏的傷害。唯一的期待只有近十年確實依靠輸出勞動力或販賣原物料確實有所獲得的新興市場國家,如何繼起成為下一個瘋狂消費的力量,再一次營造出一個不踏實的榮景,這很像滿身劇痛的人們,只能依靠含毒的嗎啡的解痛一樣。沒辦法忍受自然、長期的經濟修正,每每採用揠苗助長的方式,只能等著接受越來越糟糕的狀態,這看起來很不妙,卻是自己認知的經濟現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