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益沈重的老年社會:
人口結構的預測通常相當準確(比起經濟預測來說),目前35歲的勞動人口和剛出生的嬰兒,若無意外30年後就會分別是65歲和30歲。 1995的預測(圖1),用現在的數據(圖2)檢驗,大致上是符合的。值得注意的是:過了2008-2010年之後,勞動人口數目便會從高峰開始走下坡,從最高的48%-50%(虛線)下降到2030年的41%左右,非工作人口/受撫養人口相對增加:從51%增加到59%,每個工作人口的負擔,比受撫養人口增加速度還快!
2008年 每個工作人口的負擔:51/48=1.0625
2030年 每個工作人口的負擔:59/41=1.44
等於增加35%!
戰後嬰兒潮的老化:平均壽命逐漸都拉到64歲以上之後,高齡人口的增加會逐漸成為負擔同時間勞動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也下降,減少的勞動力意味著經濟體創造財富的來源衰退,除非每人生產力大幅提昇,否則經濟陷入停滯不前的機率大增。
圖3中是各個已開發國家各個年齡族群可支配所得的變化。可以見到,所有國家年齡小於30的族群,可支配所得均下降。同時年輕族群佔總人口比例多為下降。這是一個隱然成型的趨勢,可以合理的推論:由於年輕族群人口比例減少,老年人口比例卻有增無減,分攤到每個年輕人的轉移性支出增加,可能是可支配所得均下降的原因。
做個粗淺的推估,若圖1為真(事實上,為真機率很相當高,人口年齡結構的預測相當可靠),且將非工作之人口的生產力視為0,又:
每人GDP x 總人口數 = GDP = 每個工作人口的生產值 x 工作人口,則
每個工作人口的生產值 = 每人GDP x 總人口數/工作人口(share of total population in employment,實線部份)
對應圖表將數字代入,則會得到:
2008 - 2010年每個工作人口,其GDP是人均GDP的2.17倍,等下會用到。
2008 - 2010年每個工作人口負擔一個人的公營醫療費用=該人醫公營療支出佔人均GDP的比例/每個工作人口較人均GDP的倍數,計算如下:
80歲以上人口:公營醫療花費約合一個工作人口收入的0.425 (圖4黑色圓圈處) / 2.17=19.23%
75-79歲人口:公營醫療花費約合一個工作人口收入的0.275 / 2.17=12.6%
70-74歲人口:公營醫療花費約合一個工作人口收入的7.36%
而且這是使用醫療花費最省的英國數據代入(見圖5、圖6),且假設公營醫療支出比例在1997年到2008年未增加絲毫!事實上,比例應該更高的!因為公營醫療支出比例將會是有增無減!這就表示政府將用更多的稅金或是舉更多債來填補這個支出缺口!
圖7顯示未來預測每個人口/工作人口所要負擔的醫療支出沒有意外的,每個人的醫療支出負擔都上升。工作人口所要負擔的醫療支出漲幅更超過每個人口所要負擔的。
除了膨脹的醫療支出,還有退休金支出的問題。金融風暴後,退休金更是慘賠!其中的資金缺口,要用什麼補?年初至今,不少美國的退休基金已經瀕臨破產!圖8是一些新聞的剪輯。
從預測的曲線來看,國家的收支都傾向赤字,而且越發嚴重,赤字越來越大(圖9)。若考慮到醫療支出膨脹、已經允諾的退休金支出難以收回,還有縮小的課稅基礎(工作族群)在相同稅率下只能擠出更少的稅金,這推測應屬合理。這個圖是在2003所製,經過2007-9的風暴後,政府撒大錢刺激經濟,應該只有更嚴重。政府赤字,用舉債籌錢,從圖10可以見到,負債節節攀升。台灣我想也不例外,尤其是歷經消費券、擴大內需和八八水災等等「天災人禍」後,真相恐怕怵目驚心。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