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同事問到這個問題,一時間也抓無頭緒要從何分析,試圖從「天時、地利、人和」等幾個構面來探討,為什麼可以有這麼高薪的金融從業人員。

1. 天時配合:1980年代開始,金融創新時代興起(這是好聽的名稱,實質上不過是華麗包裝的時代),金融業因此蓬勃發展,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戲碼配合演出:

 * 號稱金融創新之一的選擇權從1970年代有了評價方式,80年代後蓬勃發展起來。
 * 80年代銜接的是為了併購、因應貪圖高利率興起的「垃圾債券」。

 * 80年代隨著股市多頭,共同基金業者也快速成長(可以參考彼得林區的發展史,其基金從幾千萬美元增加至幾百億),此基金熱潮延燒至90年代。

 * 避險基金在80年代後也比較具有名氣,逐漸吸引資金湧入:
         - Soros的量子基金放空英鎊一役在 1992年。
         - 羅伯遜的老虎基金從1980年成立的不到一千萬美元,成長至1998年預估有近200億美元。
         - 1998年墜毀的尼格霍夫、LTCM都是當時響噹噹的吸金器。

 * 90年代不能遺漏的就是由科技延伸出來的「網路泡沫」。不論是電子或網路公司,多半都是被創投(Venture Capital)所推動的,這個號稱天使投資家提供電子產業(資金挹注)、金融業(貸款)成長動力。

 * 以上金融創新都還有一個共同的參與者:投資銀行,那種什麼錢都想賺的公司,要上市有承銷、要推銷股票有經紀與研究、也可參與公司投資、還做金融工具的各種賭博,多數的避險基金經理人都來自這裡。

 * 大環境剛好是適合金融業發展的黃金時期,這就是天時的幫助。

2. 地利配合:二次大戰後,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下唯一的世界強權,使華爾街成為主要的金融業聚集地。除了美國能二次大戰後一直蓬勃發展,多數國家的發展都只是起起落落的。

 * 英國的沒落早在一次大戰後,全球金融中心逐漸從倫敦轉往紐約。

 * 1900世紀開始,美國石油產量大增,除取代之前的鯨油業,配合福特的T型車問世,1960~70年之前,美國一直是世界主要石油、汽車出口國。

 * 如果去觀察二次大戰後全球主要產業的發展,可以發現絕大多數美國都是具領導地位的,產業發展、科學研究若都在美國當地發展,這個地方自然會成為世界最主要的金融發展地。

 * 蘇俄在二次大戰後雖軍事能與美國相抗衡,其共產制度讓其經濟一路長黑,除了科學研究(後來許多卓越的蘇聯科學家也到美國謀生計了)、太空競賽外,蘇聯當地冰天雪地,一無是處(當時石油開採不多)。

 * 1980年代日本崛起,但是在1990年房市股市泡沫破滅後,一蹶不振。

 * 1980年代亞洲四小龍崛起,台灣除了1980年錢淹腳目外,一直普普的。南韓在1997亞洲金融危機跌一跤。香港、新加坡地小物稀,除了服務業外成長外,成不了大器。
 * 主要的產業、金融發展都在美國,這就是具備地利的表現。

3. 人和條件:當然,金融的主體在於人,也是因為貪婪的人性造就這種高所得的結果,說是自私自利也好,或這是人們努力的「誘因」也罷,人才是高薪的主要原因,天時地利是配角,是讓人可以喊高價的一個先天條件,後天努力就是如何說服笨笨的股東,甘心掏錢出來買單(有時候是無奈的接受買單,如同國內的除權,替員工配股買單)

 * 美國是殖民地發跡的,美國最好的地方就是相對思想開放,願意讓有能力的人出頭,才會讓全世界人才源源不絕的往美國去「尋夢」。

 * 美國這些金融人才比較聰明嗎?是也不是,若以智慧而言,各地都有天才,但天才在美國比較有機會發展。一是遇到天時地利,二是其開放心胸讓其能夠放棄成見,能夠勇於冒險去創業。

 * 開放心胸就必須提到美國教育制度的自由開放,中國人的僵化死讀書,讓很多聰明人成了保守的人,成了守成的人,常常會聽到中國人追求安定生活,這種傳統思維把人的無限可能,變成經常都不能。(哈!即便如此,我還是個保守的人,頭腦也被僵化了一半,所幸另一半有覺醒,我要開始多元思考,讓保守中也有成長)

 * 除了美國人(廣義可以說是延續英國人的發展),有人認為以先天的人種而言,有幾個潛力的發展民族:中國人、日本人、德國人、猶太人。中國人被傳統智慧所拘束,經常沒法做長期性、積極性規劃。日本人雖然執行力強(武士道精神),但被中國文化影響也讓其在創新上有所侷限。德國人與日本人的強處相近,重在實用,其技術操作方面才會成為世界的領導者之一,可惜是其後來排斥猶太人,讓猶太人多數轉往美國,整個金融業發展相對不如其科技、機械方面發展亮眼。猶太人雖後來有在以色列建國,但是以色列位於敵人環伺的阿拉伯地區,讓重商的猶太人多數選擇在美國發展,後來美國多數的投資銀行都是猶太人發起的,可以看出來猶太人在商業發展的能力真的很強。

 * 可以說美國兼具了猶太人擅長經商、自由發展精神讓創業綿延不絕(說是一直在做美國夢也不為過)、美國人是最成功的融合性民族(少數在短短幾百年就大致上讓種族歧視問題降至最低,其他民族的排他性太強了)等特性,讓即便全世界都有聰明人,還是美國人比較容易做出一些成績來。

 * 如果把諾貝爾獎各種得主來做個統計,我相信除了一些文學、和平等獎項,美國人一定是得到最多獎項的國家。人才必須要有其發揮的地方,美國就是一個白手起家、創新受益的好地方。若單純比較人的優劣,很多落後地方也會出現一些天才,可惜這些人多數從小就被埋沒了,不是在惡劣環境下死亡,就是被現實環境教育的頭腦空空,或者逃到美國為美國貢獻心力,這就是美國人的人和,一個適合「物競天擇」與「博博機運」的環境,讓人們有較多的機會「嶄露頭角」!

以上只是從「天時、地利、人和」來說明美國可以是一個金融發展重心的原因,當然這只是說明在華爾街的人有機會領的比其他地區的人多,但最後會演變成領這麼多,還是要回歸「資本主義」本質,人性的醜露面:自私自利。


要而如何能夠領的比較多,可以從幾點探討: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表面上賺得比較多:
 確實多數金融業都在大多頭時獲取了驚人的利益,狠很的海撈一票,可是「出來混的,多數是要還回去的」,這種金融創新多數是一種像股市般的「海市蜃樓」,一旦有人想套現,逐漸變成多數人想套現,然後就是崩盤,又是一個17世紀鬱金香故事的翻版。

用資本主義慣用的專業包裝來美化自己:
 試問自己什麼東西可以賣的最貴,是最好的東西,還是讓人覺得最貴的東西?我認為事後者。這種貴就是好的思維已成功打入一般人的心,多數人都認同這種思維,讓金融從業人員可以用華麗包裝(或稱專業)來聲稱「他(她)們值得」。除了金融業外,多數行業也都適用。

再來就是最劣等的手段-欺騙:
 營造更種騙局來牟取不當利益,美國1920年代有著名的Ponzi騙局(與台灣鴻源集團相似的挖東牆補西牆),1970年代有各種的假性創新企業,1990年代一些網路騙局,不停的購併創造出的虛胖假象公司,還有作假帳的安隆、世通等公司,這些都是創造一些金融從業人員、CEO獲取大量所得的機會。

若我們領的很少,也不是腦袋空空,可以從幾個方面試圖來安慰自己:第一就是我們生不逢時、處不逢地,沒有讓美國夢有機會降臨在我們身上。第二我們可以自豪的說我們沒有道德淪喪,沒有揠苗助長、沒有用欺騙方式來做出高獲利假象,獲取傲人的薪水。第三:就是我們志不在此,我們只想過著閒雲野鶴般生活,追求心靈成長而非想要滿身銅臭。

任何解釋都是適當的,因為領很多的人一點都不會有這種想法(成功士的後見之明),或者根本不想去想(掩耳盜鈴)。我會試著去分析,是不是意涵著有種「酸葡萄」心理? 可能吧!但是我希望能夠試著去了解事理,而不是只在發發牢騷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