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次我想來談談我對台灣所發行的股票型基金的看法(基金族群太多不及備載,在此僅以股票型基金為探討範圍):一共有三個肯定七點批評。

        基本上,台灣的基金還是可以買的,在我個人的認定裡,牠是一項可以勉強採用的投資工具,尤其是對長期在股市征戰翻不了身的沙丁魚朋友們而言,至少在勝算上應該會比較高(總按:百分之十與百分之十點五的差別吧);但對於如果是已進化為海鷗或旗魚的人來說,牠可是缺點多多,不值得浪費金錢在它身上。以下三點意見是我對牠的肯定部份:

        一、若用一個比較低的標準來為評斷,以結果論來看,長期而言,如果你問問你週遭的沙丁魚朋友們買基金和買股票虧損的程度大概就很清楚了。當然是買股票的人比較慘,賺錢的人比率也比較低啊。

        二、買了基金以後,其實至少是脫掉了散戶的外衣(只有外衣哦),而化身為投信法人了,從此牠買哪一檔、要炒作要認養都算你一份,坑殺散戶時你可也是幫兇之一(總按:基金的錢就是坑殺的獵物),真的有內線消息時也有一小杯羹可喝(總按:基金經理人可不是天真活潑又美麗, 聽到內線消息後,基金的錢是拿來善後用的,一旦大師的興奮活水激不起股價興奮的漣漪,報紙頭版頭條也吸引不到沙丁魚的追捧時,基金的錢就是最後擦屁股的保險金,所謂高週轉率就是這樣來的),不過不會大碗就是了。只是如果你真的只是脫掉外衣而已,滿腦子還是用以前買賣股票的陳腐觀念來投資基金的話˙˙˙,如「SARS」、「911」、「紅衫軍」時賣基金;「馬上好」、「上萬點是最低消費」、「號子人聲鼎沸時」、「羨慕周遭一堆親朋好友都因基金而大賺」才買基金,下場其實是差不了多少的,大概只是「延畢」而已。

        三、不用再選股了、也不用對手上持股的消息與股價心情上上下下,省下來的時間可以專心於本業,多陪陪家人或到郊外走走,間接的身心愉快不是很好嗎!基本上在股票市場上資訊不對稱是散戶怎麼玩都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把資金交給投信法人不失為一個省事的辦法;據我長期的觀察,每次只要台股有比較像樣的行情出現,那一波的主流股其實大概也是投信法人的主要持股;相對的,也因為資訊取得的些許優勢與內部團隊的基本分析還算可以,鮮少會有地雷股事件有波及到牠的案例發生。十幾年下來,台灣的地雷股真是不勝枚舉,長期在市場上征戰的投資人很少都沒踩到的;相對的,地雷基金大概是沒有的;倒是有因為成立時點不佳,又操作不當,淨值跌了六七成,慘賠之後又隨著股市的多空循環漲回成本以上的例子;而通常地雷股是無法隨市場循環的。(總按: 其實選龍頭股比選基金更穩當且更不用傷腦筋)

        接下來,要來談談我對牠的七點批評。

        一、被動式的買賣策略:
        以買賣的方向而言,其實某種程度投信法人也是散戶的化身,市況好時,一堆的人買基金,牠就拿來買股票,而沒有在高檔有降低持股比率的勇氣;一堆人賣基金時,為應付贖回壓力又不得不賣出持股,根本是被無知的群眾牽著走。無奈、無知、與持股法令的限制大大降低了牠操作的靈活度。試問,跟著散戶走的績效會好嗎?(總按:基金不會無奈,記得,投信的經營宗旨,不管有幾點,但絕對不會有幫客戶創造利益這項,台灣的散戶賠錢就不會賣,不會賣的話基金就越來越大,手續費就越收越多)

        二、掛羊頭賣狗肉:
        台灣的股票型基金截至2008年7月止一共有184檔(不含跨國投資型),如果你認真的把牠們的持股組合比對看看,不管基金取的是什麼名稱,持股內容都是大同小異的,持股集中化的情況很普遍,如「生化科技」基金其實前5大持股也通通是電子股的情況;「外銷基金」、「科技基金」也常有營建股是核心持股的情形,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名字有「英俊」或「美麗」就認為他一定長的好看。也許你會說那是因為「英雄所見略同」,我到認為牠們是基於「大家都一樣的話,即使出事也沒事」的懯衍心態。所以千萬不能單看名稱來認定基金的投資內容。(總按:掛羊頭賣狗肉不稀奇,掛羊頭什都不賣才常見呢)

        三、醜陋的銷售行為:
        很多基金都是在大盤漲了一大段之後才募集的,道理很簡單,那個時候最好賣啊!舊基金的銷售也一樣,一定是只要你身旁有許多人因為基金賺了錢之後,那些不肖的理專就自然的出現,管它是否是高檔已近,一切是業績至上,MONEY我來賺,風險你來扛;谷底的時候賣基金這種吃力不討好、事倍功半的事誰會想做呢?更離譜的是,一旦要賣你新基金時,如果你推說沒資金時,牠還會好心幫你,叫你把之前向牠買的基金贖回來轉買新基金,聲稱新的會比舊的好,簡直是無恥至極。(總按:此點只對了一半,不管高點或低點,都很醜陋)

        四、不爭氣的績效說嘴:
        沒有一家投信會為牠的績效不佳向投資人說聲抱歉,(這一點可是比我們的官員還不如),隱惡揚善是其一貫的技倆。通常一家投信都有10到30檔的各類型基金,總是有某些表現比較好的,就拿那幾支來說吹噓宣傳,壞的就若無其事的跳過,似乎那是別家的基金,看在買到比較差的基金的投資人眼裡真不是滋味,×在心裡。更扯的是,績效比得贏大盤指數就比大盤,比不贏就比別家基金績效、比類股指數、比概念股的表現等等不勝枚舉,比較的時間點也是隨牠選,一年、兩年、三年或是今年以來、7000點以來等等,挑最好的來比,沒得比就拿定時定額投資的長期績效出來擋,再比輸就賴在政府頭上。(總按:願意抱歉的話,這家投信恐怕會被贖回贖到倒閉,因為大家喜歡股神英雄,喜歡聽好聽的話,否則像我看淡行情,承認自己無能在空頭市場選股,只能笨笨地存了八個多月的定存,結果,好友數從1500個降到700個)

        五、老闆換人不敢說:
        台灣的基金經理人更換頻繁,但顯少有投資人及時得知訊息。如果有哪位明星經理人掛名新基金的經理人,也許一年半載就換掉了也不會主動通知你,即使你當初是看著他名號而來,誰理你,告訴你也許你會因此贖回怎麼辦?對此,投資人真的要自求多福,得定期主動的關注自己所投資的基金動態才是。(總按: 一是來不及說,二是其實有說,這些消息可能會登在國語日報或福德坑的市政公佈欄,只是你沒看到罷了)

        六、邪惡的周轉率:
        持平而論,基金周轉率與報酬率之間並沒有很絕對的關聯性,但長期而言確實存在著負相關的情形,原因在於經理人肩負著高層的業績使命,雖然表面看來不是都在自家集團券商下單,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有與別家交叉下單的默契存在,把投資人的錢拿來灌業績,你說可惡不可惡!(總按: 週轉率就和銀行壞帳一樣,很值錢的,....不可惡啦,金融業所有的業務都是如此)

        七、不能面對的真相:
        我認為報酬率打敗大盤是對一個基金合不合格的最低評斷標準,因為我們可以很簡單的投資追蹤大盤指數的產品,如ETF台灣50等,只不過這裡所講的大盤指數應該是「報酬指數」註1,而非一般不爭氣的投信業者普遍採用的「發行量加權指數」,這樣的比較基礎才公平,可惜的是若以此為標準恐怕大部分基金的績效是見不得人的。所以,若你買的基金績效只是剛好打敗大盤而已時,可別高興,其實那是絕對不及格的。

        我的觀點:基金不是不能買,但可要謹慎、聰明的買,下回再另闢文詳述!


註1:「報酬指數」簡單的說就是還原息值的發行量加權指數,因此隨著近年來現金股利發放的比率越高,前者已遠較後者為高。如2008/8/29之報酬指數為8733,而發行量加權指數只有7046點,台灣證券交易所從2003/1/2開始編製報酬指數(4524點)以來,其與發行量加權指數的差距已達1687點,採用不同的指數標準所計算出的報酬率,5年半來就差了約37%之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nddealer 的頭像
    bonddealer

    總幹事耕讀筆記- 日本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