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製造業中心的吸引力略有下降 

        在經過多年強勁增長後﹐外商投資中國製造業的速度已開始慢慢下降﹐這表明中國作為廉價生產基地的印象已經失去了些光環。 中國近五年來一直是世界上獲得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中國借助這些資金成為了世界工廠。但如果不包括金融領域一些一次性投資所帶來的資金﹐中國2005年獲得的外商直接投資是略低於04年的。由於06年6月的外商直接投資額(FDI)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了12%﹐中國2006年上半年的外商直接投資額也較上年同期又減少了0.5%。鑒於中國經濟仍在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長﹐外商投資對整體經濟的貢獻率甚至下降得更快。 

        中國獲得外商直接投資總額仍然巨大──每年大約有600億美元──這反映了中國在使其工業基礎多樣化以及持續獲得新的外商投資方面所獲得的成功。但人們已經根深蒂固地公認中國對外商直接投資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因此即使是投資增速的減緩也足以使投資界感到震驚。

        投資下降的具體原因有很多。轉移到中國後仍然有利可圖的製造業,目前已向中國轉移得差不多了﹐而最低端的製造業則已開始向生產成本更低的國家(如越南、印度等)轉移。此外﹐儘管中國在跨國公司眼裡並不僅僅是個出口產品生產基地﹐但它們在收購中國國內企業方面遇到的困難,以及中國對外商投資服務業方面的限制,卻使得外商無法在這兩個投資領域大展拳腳。 隨著中國工資和土地價格的上漲﹐一些外國公司已開始將投資眼光投向了其他國家。

        中國國家統計局發言人鄭京平說﹐對一些外國公司來說中國的投資成本可能已經上升了﹐而其他國家也在加大其吸引外商投資的努力。 經歷了1997-98年亞洲金融危機後的徘徊階段﹐馬來西亞和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獲得的外商直接投資又開始增長。甚至一度封閉的越南也開始成為外商轉移製造業的新熱點﹐因為該國的投資成本甚至比中國還要低。 

        沒人認為會出現外資大量撤離中國的情形﹐因為中國巨大的國內市場和高質量的基礎設施仍然對許多外商具有吸引力。當1990年後期時﹐將生產業務從台灣轉移至中國大陸使台商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了50%。但從那時以來不斷上漲的工資一直在侵蝕這一成本優勢。

        到了2004年﹐一些較LOW-END的台商紛紛轉移到越南;估預越南工廠的平均成本今年至少會比中國大陸低35%﹐這主要建立在低廉的勞動力和租金。 台商是首批認識到中國大陸在低成本製造業方面的優勢並加以利用的企業﹐但他們新的投資目前大都投向了亞洲其他國家。受台塑和裕元大型投資項目的吸引﹐台灣目前成了越南最大的外商投資來源地。

        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成了自身成功的受害者。亞洲的電子工業已經向中國轉移得差不多了。而對其他大型投資者來說﹐他們在擴大對華投資方面則存在著障礙。 05年來自日本、韓國和台灣的投資總額較上年下降了6.5%﹐今年上半年又較上年同期暴跌了31%。這三地在中國大陸的合計投資額要高於美國或歐盟的在中國投資額。統計數據顯示﹐自2003年以來美國的在中國直接投資逐年下降(FDI:指的是那些用於新建業務或收購現有業務的外資﹐不包括用於購買股票或債券的資金。) 

      日本貿易振興會認為﹐許多日本公司在製造業方面的重大對中國投資項目已“或多或少完成了”。例如﹐本田汽車公司(Honda Motor Co.)2004年開始投資將其在中國的轎車生產能力擴大一倍﹐它計劃於今年完成這一投資項目。隨著日本經濟的復甦﹐許多日本公司將投資重點放在了增加國內的高端生產能力上。

        但外商直接投資的停滯甚至小幅下降對中國來說未必是件壞事。中國政府目前最感擔憂的是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可能太快了﹐政府正在努力使國內的投資增長速度降下來﹐值此之際外商直接投資的減少可能倒是件值得歡迎的事情。外商直接投資下降還有可能減少中國的外貿順差﹐從而緩解人民幣的升值壓力。 對中國政府來說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資並非難事──只要它真的想要。

       從中國最近向海外投資者出售其主要國有銀行的股份一事看﹐海外投資者對中國的投資興趣依然濃厚。這一股份出售行動在2005年為中國增加了121億美元的FDI。但這些具里程碑意義的股權出售交易未必還能重現,因為中國並沒有那麼多吸引投資人眼光的大型服務業;中國政府仍在限制外商投資中國其他服務業領域﹐已有跡象顯示它並不願意批准一些重大的外資併購交易。 

       值得關注的焦點在於,中國地方政府仍然努力的吸引外資投資,並以外商投入資金的多寡來盼定期政績是否顯著,但是糟糕的是,一些亞洲電子與跨國企業目前對中國的持續投入金額已經大大降低,省級和縣級的地方政府又急得招商,以至於引進一些早已失去競爭力的外國公司來此一搏;這些失去競爭力的企業,站在總體經濟的立場而言,根本只是在損耗原物料等珍貴資源,而讓全球原物料的投機泡沫足以生生不息。

       中國政府若真得想調控成功,應由政治面去著手,減少那些地方政府好大喜功的觀念,但是這又是困難重重,想想台灣從1990年到2000年的地方政府就知道,地方政府不招商不建設的話,恐怕會損及其利益與統治基礎,即便是中國這個非民主選舉的國家也是如此。 

     本文約有1/3的內容來自華爾街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