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一項投資標的,持有一段時間後確定會獲得負報酬,而且大家一開始都知情,那麼照理來說,這項標的應該會乏人問津,因為任何理性的投資人都不會把真金白銀砸進確定會虧損的投資中,然而弔詭的事情是,這件事情在金融市場中卻真實發生了,我說的事情是「負的公債殖利率」這件事。

負的公債殖利率最早發生在2016年的日本,當時日本央行在接連量化寬鬆後,發現達不到預期效果,原因在於透過QE注入金融體系的資金並未被貸放出去,而是銀行以超額準備的方式,又將其回存到中央銀行。於是,日本央行使出了大絕招,宣布銀行存放在央行超額準備金帳戶的資金,如果超過一定金額,就給予負利率,希望藉此將資金逼回金融體系。然而,日本的問題不在於銀行不肯放款,而是企業的借款需求不足,無奈之下,銀行只好將資金轉往原本報酬率就已經很低的公債市場,再加上QE本身也是以購入公債方式來對金融體系注入流動性,因此過多資金追捧造成公債價格飆升,也使得指標10年債出現了令人驚訝的「負殖利率」。

0001   

這個議題在當時引起多方討論,多數人認為殖利率轉負應該只是政策扭曲下的短暫現象,也確實,日本十年債殖利率在2016年底就回升到正值。然而,我們將時序拉回2019年的今天,負值利率這件事不但在今年年初就在日本重現,而且這個不合理現象還出現了擴大的趨勢,因為歐洲國家也開始加入了這個行列,下圖是各國的十年期公債殖利率:

0002  

如上所示,除了日本之外,德國、法國、瑞士、瑞典、荷蘭、比利時等國的10年債殖利率也已轉負,而且這次不合理的負殖利率現象,很有可能會比大家預期的延續更久。因為全球幾大經濟體中,歐洲的情況尤為險峻,不但經濟成長大幅滑落,而且可能重新面臨通縮風險,而尷尬的情況是,在前波景氣復甦中,歐元區並未能夠從零利率的泥潦中脫身,當然在貨幣政策上也就無息可降,因此ECB9月份宣佈重啟QE並不讓人意外,然而,現在這個時間點還只是全球景氣「趨緩」的階段而已,因此當景氣開始步入衰退的階段後,不難想像歐洲央行在面臨經濟下行壓力下會做的事情,必然是QEQE、再QE。而如前所述,量化寬鬆政策,就是造成殖利率轉負這個扭曲現象的根本源頭,這是我認為這次負殖利率現象可能會既深且廣的原因。

0003  

對我來說,負殖利率的公債市場無疑是一種泡沫。當然,我不是說任何人在這樣的市場中都無法賺到錢,如果你在殖利率-0.2%時買進公債,在殖利率-1%時賣出,當然還是有獲利的可能,但問題是,這和買進連年虧損的股票,然後期待下一個笨蛋用更高的價格讓你出貨,或是用天價買進鬱金香後,期待下一隻白老鼠用再更高的價格買走一樣,都是以資金追逐缺乏基本面標的的危險行為(別忘了,負利率的10年債意味著,你借100塊給別人,10年後收回的金額低於100)

理性的投資者理應對負利率的公債市場敬而遠之,但問題來了,如果越來越多國家的公債市場因為量化寬鬆陷入負利率,且時間持續很久,那會發生什麼事情?這或許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因為在過去的經濟史中,從未發生過這樣的情形,所以沒有前例可以參考,但我們仍然可以作個合理的推論:長期的低利率或負利率,可能會迫使許多原本長期停駐在公債市場的資金,被迫向外尋找具有收益性的標的。

這可能會使情況陷入和2008年金融風暴前一樣的窠臼,當年金融機構透過資產證券化所包裝出來的CDO,在較高的收益率以及信評機構AAA的評等加持下,受到退休基金這類傳統上注重安全性的資金追捧,卻不曉得購買產品的實質內涵是什麼,因此釀成了08年的慘劇。而這次的則換成了CLO。下圖是CDOCLO存量的走勢圖:

0004  

CLO,英文是Collateralized loan obligationCLOCDO其實是類似的東西,差別在於CDO是以風險很高的次級房貸來進行包裝,而CLO擺進資產池內包裝的,則是品質相對好很多的授信債權(LOAN)。然而,如果未來在景氣衰退時,各國央行的QE政策真的讓負殖利率的現象長時間延續的話,那就有可能產生和08年金融風暴類似的現象:大量資金追逐經過包裝的收益性產品,金融機構為了有足夠的LOAN來包裝,因此放寬授信標準,最終使得大量低品質的放款成為災難的根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