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都宮美術館-藉欣賞美術館鍛鍊投資的獨立思考與擺脫團體迷失

  

          宇都宮離日光很近,時間允許的人可以來宇都宮順遊一個下午,除了餃子以外,距離宇都宮車站只有25分鐘車程的「宇都宮美術館」,頗值得一遊,我是個「日光控」,每年都得排除萬難遠赴日光一趟,但是日光什麼都好,就偏偏沒有座像樣的美術館,而這座距離日光最近的美術館-「宇都宮美術館」,便成為日光行程的絕佳順遊景點。

 DSC08449.JPG

 

DSC08454.JPG  

 

           欣賞美術館不外乎三大目的:欣賞藝術作品、欣賞建物美學以及美術館氛圍。

 

          先談藝術作品的欣賞,並非所有的美術館都有固定館藏,譬如鼎鼎大名的國立新美術館(東京六本木)便完全沒有自己的館藏作品,不管有沒有來歷顯赫的館藏,美術館通常會定期或不定期舉辦特展和企劃展,館方從其他美術館或收藏者借來特定主題的畫作,企劃展通常一到三個月,結束後歸還作品,接著舉辦下一屆企劃展。相反的,有時候館藏會出借給其他展館,譬如我曾經大老遠跑到廣島美術館(ひろしま美術館)想要欣賞我最愛的畫家亨利·盧梭 (Henri Rousseau)少數幾幅在亞洲可以看到的作品《要塞の眺め》,卻不巧遇到被其他美術館借走而撲了個空。

 DSC08455.JPG

 

DSC07356.JPG  

 

             欣賞這類企劃展最有趣的地方在於緣分,譬如我在20157月曾經在「島根縣立美術館」看到莫內的《Gate of Avar》這幅畫,沒想到三個月後又在宇都宮美術館的「夢見るフランス絵画」(夢件法國繪畫)特展中再度欣賞。同一幅畫能夠在不同的時候與自己相遇,這種極富藝術性的機緣讓我終生難忘。

 DSC08459.JPG

 

DSC08462.JPG

 

DSC08469.JPG

 

DSC08470.JPG

 

DSC08481.JPG  

 

            至於欣賞建物美學,許多人會追著名建築師的作品跑,譬如安藤忠雄、貝聿銘、內藤廣、伊東豐雄、妹島和世....等等,如果對美術館旅遊還不是很熟悉的人,或許可以挑一兩個建築師的作品安排一趟大師建築之旅。

 DSC08491.JPG

 

IMG_6409.JPG

 

IMG_6415.JPG

 

IMG_6422.JPG

 

IMG_6423.JPG  

 

            我最重視的是美術館氛圍,氛圍的塑造很主觀,有人喜歡建物本身的獨特性,有人愛上美術館內的人文氣氛,也有人喜歡館內的餐廳與賣店,這端視各人喜愛。我則比較偏好能夠與附近作整體規畫的美術館,如宇都宮美術館,她完美地結合廣大的空地與自然環境,除了館體以外,旁邊還有座「文化之森」的森林步道,體驗四季植被,順便散散步,是一間重視環境與設計的森林美術館,這些元素是位於市區的美術館所無法具備的,我始終認為,郊外或鄉間的美術館一定得具備森林或庭園,畢竟,美術館館體設計地再怎麼突出,終究是混凝土鋼筋或木材,若能搭配森林,多少可以降低建築物的窒息感。

 IMG_6424.JPG

 

IMG_6430.JPG

 

IMG_6440.JPG

 

IMG_6460.JPG

 

IMG_6472.JPG  

 

 

本館不論室大廳還是展示間,完全採挑高展間設計,大廳與展館之間的迴廊,採落地窗玻璃設計,窗景外的綠地和裝置藝術在窗框內,也蛻變成一幅幅畫作,和展館內的名畫相互輝映。

 IMG_6482.JPG

 

IMG_6940.JPG  

            宇都宮美術館的交通十分方便,在宇都宮火車站西口處5番公車月台搭乘往宇都宮美術館的巴士,約25分鐘便可抵達,巴士的終點站就是美術館,不用擔心坐過頭,半個小時就有一班,相當方便。

 DSC08493.JPG

 

IMG_6398.JPG  

 

              此外,欣賞美術館還可以鍛鍊「獨立思考」,我喜歡一個人(或至少不要太多人)逛美術館,除了必要的交通與開放時間的必要資料外,我不喜歡事先做太多功課,而是用一種完全開放的心情去體驗美術館帶給自己的一切主觀感受,別去理會什麼建築理論、繪畫元素或一大堆藝術史之類的資料。

 

                為什麼要鍛鍊「獨立思考」?為什麼可以藉由逛美術館鍛鍊獨立思考?

 

問題出在人們往往會墮入「團體迷思」而不自知!

 

               團體迷思是一個由一堆聰明人組成的團體,因為每個成員都刻意去迎合被信以為真的共識,最終這個團體便會做出一堆愚蠢的決定。也就是說,團體最後會做出每個成員在平常情況下,都會否決的一些決定。之所以會集體失智,是因為每個人會不知不覺地接納團隊精神,但往往團隊精神指是某個具有權威的主事者的偏執喜好,會迷信所謂的團體共識。

IMG_6966.JPG   

             最有名的例子是台灣的新光金控在20116月用每股1100元左右買進六千張宏達電股票。這一買,總共買了6000張,平均成本是1100元。這筆投資到了四年後,宏達電股價跌到50元,六十幾億的成本只剩下三億多,慘賠95%。

為什麼人才濟濟以投資為本業的金控公司會犯下比散戶還要愚蠢的錯誤?我認為關鍵在於「團體迷思」,新光金控與宏達電之間,一直有高級主管來往密切的文化,宏達電的幾任財務主管中,有幾位是來自新光金控,也就是說兩家公司在投資案還沒開始前就慢慢形成共同的企業文化,而且幾位金控投資的主事者,不是老闆吳家不然就是都是所謂的「新光寶寶」們,這種一輩子的職涯都在同一個集團的幹部,自然會融入企業文化(企業文化的白話文就是絕對聽話),當主事者陷入宏達電美麗的數字迷網中,整個團隊自然就會跟著形成「團隊精神」,陷入先射箭再畫靶的行為偏差。

 

               也許有人會挑戰,個人投資者的行為應該不會陷入團體迷失了吧?很遺憾地是,一樣會陷入團體迷失,請投資人捫心自問,在投資決策形成前,你是否曾經閱讀(或閱聽)了媒體上的報導?是否聽了什麼外資報告或專家建議?是否參考了許多理專給你的意見或資料?這些媒體、外資、專家、大師、理專....本質上其實和新光金的投資研究團隊沒有太大不同,他們的各種建議其實也是在建立在許多共同假設上頭,當個人投資者參酌各方意見所作的行為,坦白說和當年新光金投資宏達電的過程,本質上都是如出一轍,新光金是因為具有相同企業文化的一群人一起掉進團體迷失,而個人投資者也是掉入「共犯結構」所餵養的一言堂資訊陷阱。

 

            要如何克服?首先要先排除「專業魔障」,也就是說拋掉自己專業包袱,大部分的專業都有其侷限性,越是專精的領域越會讓人目光狹隘。第二要「放空自己重新思考」。沒錯!這些都是老生常談,只要讀過幾天書的人都會朗朗上口,如何辦到「獨立思考」才是最關見吧!

 

              我訓練獨立思考的捷徑是「逛美術館」,我想絕大多數人應該都是建築與藝術的外行,但也因為外行,所以不會產生專業包袱。

 

               我逛美術館完全不去理會那些所謂的說明或講解,先用一種完全放空的狀態去品味,只用自己的主觀感受去看建物與藝術品,自己認為是什麼就是什麼,然後用心把自己的感受記錄或記憶下來,只利用自己的視覺或聽覺感官去形成自我的饗宴,最後再去看看所謂講解說明,驚訝的是,面對同一件名畫或同一棟建物,自我感官絕對和官方的標準答案有相當大的出入,我個人絕對不會讓自己去接受所謂的官方或大眾的講解說明,因為藝術欣賞是主觀的感受,就算自己搞錯了,也無傷大雅,但經過這樣的訓練,的確會磨練出獨立思考的能力。

 

               尋找快速的標準答案或權威意見是多數人跌進團體迷失的最關鍵因素,一年賺六個資本額、成長率高達100%以上、王雪紅被塑造的企業神話、愛台灣的國產手機.....這些是2011年當時的標準答案和權威意見,如果你先接受了這些想法,必然看不到財務報表中那些魔鬼細節,如果先不去看這些,能夠拋棄這些會讓人產生定錨心裡的權威說法,只單純地翻開當年的財報,那些魔鬼的細節會直接跑到眼前,告誡自己「有沒有疏忽了什麼地方?」

 

               團體迷失最要命的是眾人會專注於已知的資訊,阻礙到尚未分享的資訊,群體會犯了「模仿效應」,認為已經被神格話的王雪紅或金控老闆的意見不會有錯,然後跟著他們一起犯錯。

 

              藉由放空一切去欣賞美術館,來鍛鍊自我獨立思考的能力,代價很低,譬如當我看到某建築大師的作品,看到了某些致命的細微疏失,也許這是真的,但館方或普羅意見卻往往會視而不見,此時我不會去否定自己,我會忠於自己的原始想法,畢竟藝術是主觀的。

 

         況且、投資也並非客觀的科學領域。

 

美術館簡述:

位置:郊外型

交通便利性:中等

附近順遊點:日光

美術館屬性:森林型美術館

人潮:稀少

重要館藏: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