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融業是一個相當龐大又神秘的複雜行業,其分工之細膩與業務之古怪令人嘖嘖稱奇,她包含了銀行、證券、壽險、投信、信託、票券、租賃、投顧、信用卡公司、建築經理、創業投資、融資顧問、財務顧問、當鋪、錢莊、討債公司、人頭大戶與詐騙集團等等。
所謂科班出身的就比較狹隘,端的上抬面的是銀行、證券、投信、票券等四個行業,這四個行業在金融圈的地位,也經常因環境的變化而發生風水輪流轉的更替,譬如八十三年以前,金融業一支獨秀唯我獨尊的是銀行業,凡是銀行業的人轉到證券投信還是票券等其它「週邊」單位,職務與薪水沒有連升兩級的話,便被視為「發配邊疆」,一輩子成為金融黑五類很難翻身,到了民國85年到89年這段期間,由於台股的生態由草莽的、賭場似的大戶時代轉變成電子股、外資與專業研究操盤的生態,於是,一夕之間,一些績效傑出的基金經理人與證券商股票操盤人一躍成金融業的金童玉女,為了金融商品的開發,加上業者有意與媒體配合,於是在那幾年,明星級基金經理人的光芒不輸給張惠妹等歌星與陳水扁馬英九等政治明星。
然而到了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造成連續數年的全球不景氣,從民國89年到93年間,金融業的顯學轉到債券、衍生性金融商品與套利等部門,越與股票不相關的奇特金融商品,越能成為金融業的暢銷商品,連帶使得當時的金融業有如百家爭鳴,鎂光燈的焦點與金融業的主流從股票操作轉到財務金融上面。
可惜的是,我一直身處於鎂光燈從不聚焦的中型金融業當中,然而這也讓我可以很安靜的擁有免於受污染的單純金融業中磨練自己的功力,培養出獨立自主的投資邏輯,不必牽就他人,至少不必去牽就短視的媒體和無知的散戶。
證券公司到底是個怎樣樣的世界呢?
她們擅長在金錢中構築神祕世界,在召喚客戶的貪婪的同時,也創造了自己的利潤與定位。她們的商品和業務往往是結合了各種可以透過買賣的金融商品、財務需求與一夕致富的多重混合體,比起其它金融業,券商擁有較多較隨心所欲的操作買賣彈性,而這些法令夾縫中所衍生出來的彈性正是券商(在美國稱之為投資銀行)賴以生存甚至呼風喚雨、禍國殃民的工具。
大部份的情況,證券公司內最受重視或最被關注的是自營部,自營部大致分為自營部與債券部,當然現在的名稱千奇百種,有些用資本市場部或固定收益部來區分,有些大型券商,自營部又多了一些業務單位如期貨、套利等等部門,但不論是什麼部門什麼名稱,這個部門就是拿證券公司的自有資金進行金融操作,這和投信的業務可說是天差地別,雖然都是進行金融操作以尋求將本求利的面貌,但投信使用的資金來自於客戶受益人,而自營商的操作資金來自於券商老闆所出的公司股本。
投信的老闆重視的基金的規模,至於基金操作績效為何,坦白說與他一點關心都沒有,反正基金規模與績效從來就沒有畫上等號,在這種文化下,基金經理人重視的反倒是基金大小,自然而來會將基金經理人明星化,透過明星的光環來號召更多的客戶購買其基金;但是證券自營商的操盤人,其擔負的使命就單純多了,他的使命只有一個,偏偏這又是最困難最不易達成的任務—賺取絕對報酬。
自營部向來是券商的中心,也是風暴中心,更是權利鬥爭的中心。
倘若步伐走快一點,從自營部操盤室往外走,會碰到一群工作時數超過十二個小時,每天不是不見人影不然就是整天盯著電腦搖頭晃腦的宅男宅女,他們稱之為研究員或助理交易員,他們的唯一工作就是找出明牌讓自營部的老大-操盤人參考,除非操盤人有很強的個人研究特性,否則底下的研究員就有各種形形色色的怪咖,有人每天就是與數字k線為伍,總覺得鑽研於浩瀚的數學模型或k線的密碼中便可找出讓人一夕致富的飆股,也有人走火入魔,每天排星盤、卜米卦、或觀察操盤人的面相或八字而進行其神秘的研究工作,也有研究員像一位得了燥鬱症的過動兒一般,每天外出去上市櫃公司進行田野調查,每個月都吵著要到中國去看廠,久而久之沉膩在對岸的聲色場所無法自拔,也有研究員的外務很多,每兩三天都得安排一次媒體專訪或曝光,我還記得,當年有個股票現場節目,每次都會請八到十個證券相關業者,如投顧老師、證券研究員與基金經理人上節目,然後選出二十檔股票讓這些專家票選,得票最多與次多的個股就是所謂的本日之星,那個節目是2000年2月開始播放,不到三個月就碰到網路風暴,所以下次若在財經電視台看到類似的節目時,起記得2000年的這場往事。
自營部的另外一頭通常是債券自營部,標示債券部的地標相當明顯,遠遠看到某個辦公室內的所有的人,不是在其中匆忙地走動不然就是每個人抱著兩個電話並有如白癡般地對螢幕大吼大叫,那一定就是債券部,如果你眼力不佳的話,用耳朵也可以聽得出來債券部的方位,最吵雜最喧鬧的地方就肯定是債券部門。
相信許多人都曾經下單買賣交易過,不然也至少買過定存單或基金吧,多數人一年的交易次數不會超過十次,即便是以短線操作維生的股票自營操盤人,一天下來的交易買賣次數應該頂多十幾次,但是,在債券交易的世界中,有些患了重度交易上癮症的交易員,平均每次交易的間隔不會超過十秒中,當我還是銀行的交易員時,我的記錄是一天交易金額高達五百億,一個月交易金額破兆,但是這樣的交易量在當年的債券市場與外匯市場當中不過是一個「低調隱密不愛張揚」的交易者了。
有一種動物叫作懶猴,牠的任一個動作如點個頭、伸展脖子或移動一下四肢所需的時間,至少超過十分鐘,一般動物在千分之一秒內可以完成的動作,懶猴都得花上十分鐘,債券交易員一分鐘所作的交易筆數,可能是承銷業務部一年的總交易數。
承銷業務的步調很慢,它的辦公室內通常有一座古董時鐘,一臺咖啡機,而且還是那種慢慢來的虹吸式機種,時間的運轉與流逝到了這間辦公室便呈現一付完全不同的景色,承銷部的傢伙們經常性的業務便是….等待,等待主管機關的審核,等待會計師的財務報告,等待那些春暖花開的時節可以帶來些許改變的好事情發生,券商三種人有三種不同的職業病,自營部與研究部的人因為太愛看盤容易患乾眼症,債券部的人因為太愛講話與吼叫而容易得咽喉炎,至於承銷部的人日以繼夜的等待以致於很容易坐太久而患有痔瘡。
當然股票相關的部門還是會受到最多的關注,舉凡證券公司的人上從董事長下到工讀者,可說是個個滿嘴股票經,操盤人每天都要碰到公司上百個同事不同的明牌推薦,工讀生向我報明牌,我可以不予理會,但是董事長總經理打一通電話報個明牌給我,那才稱得上是一種磨難呢!
證券公司中最難纏的就屬於老闆(董事長總經理與董監事們),他們有時候像是半夜作惡夢驚醒的小孩,需要部屬的慰藉,譬如半夜碰到美國大幅升息的利空時,自己就要隨時接到老闆的夢魘電話,更要想好一番收驚的詞彙去讓老闆可以不畏利空一夜好眠。有時後老闆像是發情的公狗,需要部屬去潑桶冷水,證券公司的老闆經常會認識許多三教九流(或許他們也是三教九流出身),特別是市場派的主力或者是一些上市公司的不肖掏空經營者,而這些人等攪和在一起便容易產生貪婪與興奮的快感,我不得不用抗命來澆醒其邪念。有時候老闆會燃起一股很強的「自我毀滅」的意志,他們往往會在外面的冬烘校園內聽了某個住在象牙塔裡的蛋頭學者之建議後,惶惶不可終日地回到公司要求賣光所有的投資部位,有時候也會聽到一些所謂的官員所釋放出來的某些政策風向球,而做出過度的反應,我有時候得義正詞嚴引經據典地用比學術更學術的立場去替自己辯護。
一個證券公司的主管得在老闆面前扮演褓姆、牧師與學者三種角色,所以與其說是操盤主管不如說我以前的工作是一種「角色扮演」吧。
所幸,我離開了那種圈子,終於可以好好地扮演好自己了!
所謂科班出身的就比較狹隘,端的上抬面的是銀行、證券、投信、票券等四個行業,這四個行業在金融圈的地位,也經常因環境的變化而發生風水輪流轉的更替,譬如八十三年以前,金融業一支獨秀唯我獨尊的是銀行業,凡是銀行業的人轉到證券投信還是票券等其它「週邊」單位,職務與薪水沒有連升兩級的話,便被視為「發配邊疆」,一輩子成為金融黑五類很難翻身,到了民國85年到89年這段期間,由於台股的生態由草莽的、賭場似的大戶時代轉變成電子股、外資與專業研究操盤的生態,於是,一夕之間,一些績效傑出的基金經理人與證券商股票操盤人一躍成金融業的金童玉女,為了金融商品的開發,加上業者有意與媒體配合,於是在那幾年,明星級基金經理人的光芒不輸給張惠妹等歌星與陳水扁馬英九等政治明星。
然而到了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造成連續數年的全球不景氣,從民國89年到93年間,金融業的顯學轉到債券、衍生性金融商品與套利等部門,越與股票不相關的奇特金融商品,越能成為金融業的暢銷商品,連帶使得當時的金融業有如百家爭鳴,鎂光燈的焦點與金融業的主流從股票操作轉到財務金融上面。
可惜的是,我一直身處於鎂光燈從不聚焦的中型金融業當中,然而這也讓我可以很安靜的擁有免於受污染的單純金融業中磨練自己的功力,培養出獨立自主的投資邏輯,不必牽就他人,至少不必去牽就短視的媒體和無知的散戶。
證券公司到底是個怎樣樣的世界呢?
她們擅長在金錢中構築神祕世界,在召喚客戶的貪婪的同時,也創造了自己的利潤與定位。她們的商品和業務往往是結合了各種可以透過買賣的金融商品、財務需求與一夕致富的多重混合體,比起其它金融業,券商擁有較多較隨心所欲的操作買賣彈性,而這些法令夾縫中所衍生出來的彈性正是券商(在美國稱之為投資銀行)賴以生存甚至呼風喚雨、禍國殃民的工具。
大部份的情況,證券公司內最受重視或最被關注的是自營部,自營部大致分為自營部與債券部,當然現在的名稱千奇百種,有些用資本市場部或固定收益部來區分,有些大型券商,自營部又多了一些業務單位如期貨、套利等等部門,但不論是什麼部門什麼名稱,這個部門就是拿證券公司的自有資金進行金融操作,這和投信的業務可說是天差地別,雖然都是進行金融操作以尋求將本求利的面貌,但投信使用的資金來自於客戶受益人,而自營商的操作資金來自於券商老闆所出的公司股本。
投信的老闆重視的基金的規模,至於基金操作績效為何,坦白說與他一點關心都沒有,反正基金規模與績效從來就沒有畫上等號,在這種文化下,基金經理人重視的反倒是基金大小,自然而來會將基金經理人明星化,透過明星的光環來號召更多的客戶購買其基金;但是證券自營商的操盤人,其擔負的使命就單純多了,他的使命只有一個,偏偏這又是最困難最不易達成的任務—賺取絕對報酬。
自營部向來是券商的中心,也是風暴中心,更是權利鬥爭的中心。
倘若步伐走快一點,從自營部操盤室往外走,會碰到一群工作時數超過十二個小時,每天不是不見人影不然就是整天盯著電腦搖頭晃腦的宅男宅女,他們稱之為研究員或助理交易員,他們的唯一工作就是找出明牌讓自營部的老大-操盤人參考,除非操盤人有很強的個人研究特性,否則底下的研究員就有各種形形色色的怪咖,有人每天就是與數字k線為伍,總覺得鑽研於浩瀚的數學模型或k線的密碼中便可找出讓人一夕致富的飆股,也有人走火入魔,每天排星盤、卜米卦、或觀察操盤人的面相或八字而進行其神秘的研究工作,也有研究員像一位得了燥鬱症的過動兒一般,每天外出去上市櫃公司進行田野調查,每個月都吵著要到中國去看廠,久而久之沉膩在對岸的聲色場所無法自拔,也有研究員的外務很多,每兩三天都得安排一次媒體專訪或曝光,我還記得,當年有個股票現場節目,每次都會請八到十個證券相關業者,如投顧老師、證券研究員與基金經理人上節目,然後選出二十檔股票讓這些專家票選,得票最多與次多的個股就是所謂的本日之星,那個節目是2000年2月開始播放,不到三個月就碰到網路風暴,所以下次若在財經電視台看到類似的節目時,起記得2000年的這場往事。
自營部的另外一頭通常是債券自營部,標示債券部的地標相當明顯,遠遠看到某個辦公室內的所有的人,不是在其中匆忙地走動不然就是每個人抱著兩個電話並有如白癡般地對螢幕大吼大叫,那一定就是債券部,如果你眼力不佳的話,用耳朵也可以聽得出來債券部的方位,最吵雜最喧鬧的地方就肯定是債券部門。
相信許多人都曾經下單買賣交易過,不然也至少買過定存單或基金吧,多數人一年的交易次數不會超過十次,即便是以短線操作維生的股票自營操盤人,一天下來的交易買賣次數應該頂多十幾次,但是,在債券交易的世界中,有些患了重度交易上癮症的交易員,平均每次交易的間隔不會超過十秒中,當我還是銀行的交易員時,我的記錄是一天交易金額高達五百億,一個月交易金額破兆,但是這樣的交易量在當年的債券市場與外匯市場當中不過是一個「低調隱密不愛張揚」的交易者了。
有一種動物叫作懶猴,牠的任一個動作如點個頭、伸展脖子或移動一下四肢所需的時間,至少超過十分鐘,一般動物在千分之一秒內可以完成的動作,懶猴都得花上十分鐘,債券交易員一分鐘所作的交易筆數,可能是承銷業務部一年的總交易數。
承銷業務的步調很慢,它的辦公室內通常有一座古董時鐘,一臺咖啡機,而且還是那種慢慢來的虹吸式機種,時間的運轉與流逝到了這間辦公室便呈現一付完全不同的景色,承銷部的傢伙們經常性的業務便是….等待,等待主管機關的審核,等待會計師的財務報告,等待那些春暖花開的時節可以帶來些許改變的好事情發生,券商三種人有三種不同的職業病,自營部與研究部的人因為太愛看盤容易患乾眼症,債券部的人因為太愛講話與吼叫而容易得咽喉炎,至於承銷部的人日以繼夜的等待以致於很容易坐太久而患有痔瘡。
當然股票相關的部門還是會受到最多的關注,舉凡證券公司的人上從董事長下到工讀者,可說是個個滿嘴股票經,操盤人每天都要碰到公司上百個同事不同的明牌推薦,工讀生向我報明牌,我可以不予理會,但是董事長總經理打一通電話報個明牌給我,那才稱得上是一種磨難呢!
證券公司中最難纏的就屬於老闆(董事長總經理與董監事們),他們有時候像是半夜作惡夢驚醒的小孩,需要部屬的慰藉,譬如半夜碰到美國大幅升息的利空時,自己就要隨時接到老闆的夢魘電話,更要想好一番收驚的詞彙去讓老闆可以不畏利空一夜好眠。有時後老闆像是發情的公狗,需要部屬去潑桶冷水,證券公司的老闆經常會認識許多三教九流(或許他們也是三教九流出身),特別是市場派的主力或者是一些上市公司的不肖掏空經營者,而這些人等攪和在一起便容易產生貪婪與興奮的快感,我不得不用抗命來澆醒其邪念。有時候老闆會燃起一股很強的「自我毀滅」的意志,他們往往會在外面的冬烘校園內聽了某個住在象牙塔裡的蛋頭學者之建議後,惶惶不可終日地回到公司要求賣光所有的投資部位,有時候也會聽到一些所謂的官員所釋放出來的某些政策風向球,而做出過度的反應,我有時候得義正詞嚴引經據典地用比學術更學術的立場去替自己辯護。
一個證券公司的主管得在老闆面前扮演褓姆、牧師與學者三種角色,所以與其說是操盤主管不如說我以前的工作是一種「角色扮演」吧。
所幸,我離開了那種圈子,終於可以好好地扮演好自己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