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跟書本,在這兩者之間,我選擇了前者。畢竟對我來說安安穩穩的坐在電腦前,一邊喝著即溶咖啡、一邊吃著剛買來的餅乾,找個舒適的姿勢,只要眼睛看著螢幕,就可以相當悠閒的度過了一個下午。而書本還要翻頁,還沒辦法讓我邊看邊吃,至少我需要停頓下來拆開包裝紙,總而言之,我就是懶,不過這跟我接下來的內容無關,還是草草略過吧!
「穿著條紋衣的男孩」,媽給了我這本書希望我去閱讀,而我最近剛好期末考結束,時間多的是,可是,剛考完試的人怎麼可能還會想要去翻書呢!看到我頭都痛了,可是我還是有好奇心的,雖然都快被考試消磨殆盡了,剛好常去的複合式租書店有進了「穿著條紋衣的男孩」這部影片,就順手租來看了。
不得不說,看完了影片,感覺有點難以言喻,就抱著五味雜陳的心態把那同名小說讀完。
內容簡言之,二戰時期的軍官小孩跟集中營的小孩的互動,不好意思,我一向不喜歡對於內容有描述,所以內容介紹就到這邊了。
在書中對於布魯諾(書中主角,九歲,日耳曼人)來說,他不知道「日耳曼人」跟「猶太人」的差別,他也不懂什麼是種族歧視,而他的父親甚至是他父親的同僚們,可以很清楚的告訴你日耳曼人的優越以及猶太人的低賤,這兩種看法的差別,在於主觀的感受跟客觀的渲染。
這個社會上,我們對於他人的評價,絕大多數都是藉由報章雜誌的刊載、或是彼此口耳相傳的八卦,來對他人打分數,甚至有時會藉由批判他人來建立自己的信心或是價值,漸漸的會開始歧視、鄙視,變成一種由過剩的自信建構而成的優越感。
並且這種優越感有時還會漫延開來,舉例來講,只要是在求學階段,班上一定會有一個大家所討厭的人,而那位被大家所討厭、鄙棄之人,你可能根本沒有跟他接觸,但是,因為大家都這樣講,所以,自己就理所當然的認為他就是這樣子,這個人就是做什麼都不對、說什麼都不好,就這樣,那人就活像是二戰時期在集中營的猶太人一樣,而我們這些自以為高尚、優越的人,則活像是高貴的日耳曼人一樣。
小學時「倫理與道德」這課都學習過要尊重她人,背的要死要活的孔子也”曰”過「不以言廢人」,但是知道歸知道,實際上則又是另外一回事,讀歷史時都會知道有所謂的種族歧視,知道二戰時期德國那時對於猶太人的種種作為,也知道白人是如何對待黑人,可是卻不會想到自己是怎樣去看待他人,使得這個社會上,到處都充滿著「歧視」,可是我們卻不知道,反正已經習以為常了,漸漸地變成一種病態的常態。
而我們處於這樣病態式的常態,也只能像是在書中第十五章「Some He Shouldn’t Have Done」裡的布魯諾一樣,對於那軍官的憤怒質問,以明哲保身、自欺欺人的方式回答,來讓自己可以繼續安然的存在,反正遭殃的不是我,快點推給別人,這樣對自己最好。
而「反求諸己」及「每日三省吾身」這種聖人般的精神,就留在書本上吧,我們也只是個為了過活,希望可以平平安安的度過這一生的平凡老百姓罷了。
衍生閱讀:
黃國華對本書之書評
- Jul 02 Thu 2009 18:15
穿條紋衣的男孩 書評by lfrx78 的兒子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