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恰巧有幸聽過一名國內雕塑家的藝術課,對於我們這些非藝術本科的學生,他倒也看得開,上課跟我們閒話家常,順道一同欣賞他過去的作品。
現在如果提到雕塑藝術,恐怕大家都能脫口而出:「朱銘!」老師說朱銘最近就有被過度炒作的現象了,作品「價格」飆漲,炒作過頭就會名不符實,其實這對創作者來說並沒有多少好處。
老師提到了炒作的方法,一個是藝術家離開人世,作品被重新檢視;一個是製造話題,引起大家注意;製造話題的方法有二,一個是藝術家有展覽時,展出作品被「全包」,對於一個不出名的藝術家來說,一場展覽作品全包不過幾百萬,全包個一次兩次,俗話說三人成虎,包到第三次要不被注意也難,價錢自然就被炒出來了;其實作品「價值」多少,作者本身最清楚,至於價格如何被炒作,多數藝術家就順其自然,當然也有些不肖的商人會從中牟利;第二個方法就類似「護航」,護航看似是不讓作品價格被賤賣或者默默無聞,但遭到有心人士利用,卻也成為炒作手法之一。很簡單,一幅作品也許底價十萬,拍賣頂多賣到十五萬左右,這時A就出一百萬「買」下來,這位A當然是有圖謀的,也許跟藝術家串通,表面上花了一百萬,實際上是付了15%的稅金,這次買一百萬,下次買三百萬、五百萬,等到被注意到的時候作品身價早已不知道幾級跳,而極可能單純只是炒作的結果罷了。
電視上財經節目一堆,前陣子台股哀嚎遍野的時候有的甚至開始講起藝術投資、精品投資,讓我對於「財經節目=綜藝節目」的印象又加深不少,是不好意思公開看空?還是多年在家繡花女紅有成要拿出來現寶了?再打個比方:也許企業大老闆私底下燒得一手好菜,但事業作好好的,你會看到他出來當總舖師燒菜給大家吃嗎?
其實藝術品與股票還真的有許多類似之處:
1.空中樓閣
這個現象不僅存在於股票市場,拍賣市場上也比比皆是。當底價三百萬的作品開始拍賣,也許起初是三百五、四百、四百五、五百在喊價,但是喊價是一種氣氛,藝術品競標更是一種顯示品味與自我實現的行為,當價格超出一個界線,一千萬兩千萬在飆價的時候,已經沒有什麼「基本面」、「內部潛在價值」可言,股票會追高,藝術品追得更厲害;股票漲跌一天頂多讓你追到14%,藝術品拍賣上一分鐘就可以追超過70%,相對於有財報可見的上市公司而言,藝術品標購前所需做的功課絕對不亞於買股票。
2.磐石理論
既然有空中樓閣,那藝術品中的磐石理論又所指為何呢?我們相信營運狀況正常的股票終究有其符合潛在價值的股價,即使市場無人注意,每年也能安安穩穩賺進穩定的股利報酬,等待價格還以公道的時刻;而藝術品無股利可領,其磐石的發現往往需要用生命的結束來換,藝術作品的作者死後,作品才又被後人發現其價值,此時又因刺激藝術品價格的一大因素「絕版」,拍賣會場上從此價格只漲不跌。
身為雕塑家的老師跟我說,藝術家有些如他,廣交朋友,廣結善緣,一兩件作品往往就在談笑間致贈對方。也許一件作品十萬、八萬,但對方拿去做無本拍賣,價格合理還好,但常常就眼看作品被透過不肖商人賤賣,傷了市場價格,也傷了當初一番好意。
再談藝術品與股票類似之處:
3.地雷股與下市股
買股最怕買到地雷股,買藝術品最怕不是買貴了,而是買到贗品。老師說現在技術進步,要做多像有多像。何況藝術家創作時意來筆轉,筆隨心動,就算你拿贗品要原作認證,恐怕有時他都忘了自己眼前的作品跟當初作畫時有無不同。更別說作者一死就死無對證,而且價錢還更好!拍賣會上畫冊一攤開,不小心九成九都不是真品。買股的時候你還能多少透過財報來避開有營運危機的股票,買藝術品呢?
4.大戶與散戶
藝術品拍賣上,散戶只有買不到作品,或者買到大戶沒看上的作品。還記得先前趁著藝術拍賣熱潮,一則新聞:
十二歲的李小弟,昨天以十五萬元搶標,在中誠國際秋拍買下畫家劉其偉的「鸚鵡」。
原文連結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4131761.shtml
(有趣的是小弟弟臉上打了馬賽克,而不是畫面上某位低頭看畫冊的:p)
老師說這都是父母買單,給小孩做鑑賞和價值教育,有時候則是在慈善拍賣會上,父母也許打算捐一百萬,跟小孩說個價格,任小孩看喜歡就買去。股票市場上的基金經理人資金部位龐大,只好這個也買那個也買,你怎麼知道他不是看喜歡就買股票?募集到了資金,錢來了,就只有買進。系統風險來了依然躲避不開,只有上漲時分散獲利的可悲。
5.比價效應
藝術品價格其實是比較出來的,鑑賞要去看作品的技巧跟想法。在東洋與西洋的藝術角度還是有所不同,而亞洲區域與歐美地方的鑑賞角度也互異,在亞洲也許會讚嘆國畫上這一筆真是神來之筆,而歐美地方多半讚賞作者創作作品時的理念和傳達意義。好比一個是動人的作品,一個是作品同樣動人,但更動人的故事。
好比股票市場裡,存再同樣的股價,不同獲利能力的公司;或者同一產業裡,股價高高低低,股本大大小小的公司,你認真比價過了嗎?
現在如果提到雕塑藝術,恐怕大家都能脫口而出:「朱銘!」老師說朱銘最近就有被過度炒作的現象了,作品「價格」飆漲,炒作過頭就會名不符實,其實這對創作者來說並沒有多少好處。
老師提到了炒作的方法,一個是藝術家離開人世,作品被重新檢視;一個是製造話題,引起大家注意;製造話題的方法有二,一個是藝術家有展覽時,展出作品被「全包」,對於一個不出名的藝術家來說,一場展覽作品全包不過幾百萬,全包個一次兩次,俗話說三人成虎,包到第三次要不被注意也難,價錢自然就被炒出來了;其實作品「價值」多少,作者本身最清楚,至於價格如何被炒作,多數藝術家就順其自然,當然也有些不肖的商人會從中牟利;第二個方法就類似「護航」,護航看似是不讓作品價格被賤賣或者默默無聞,但遭到有心人士利用,卻也成為炒作手法之一。很簡單,一幅作品也許底價十萬,拍賣頂多賣到十五萬左右,這時A就出一百萬「買」下來,這位A當然是有圖謀的,也許跟藝術家串通,表面上花了一百萬,實際上是付了15%的稅金,這次買一百萬,下次買三百萬、五百萬,等到被注意到的時候作品身價早已不知道幾級跳,而極可能單純只是炒作的結果罷了。
電視上財經節目一堆,前陣子台股哀嚎遍野的時候有的甚至開始講起藝術投資、精品投資,讓我對於「財經節目=綜藝節目」的印象又加深不少,是不好意思公開看空?還是多年在家繡花女紅有成要拿出來現寶了?再打個比方:也許企業大老闆私底下燒得一手好菜,但事業作好好的,你會看到他出來當總舖師燒菜給大家吃嗎?
其實藝術品與股票還真的有許多類似之處:
1.空中樓閣
這個現象不僅存在於股票市場,拍賣市場上也比比皆是。當底價三百萬的作品開始拍賣,也許起初是三百五、四百、四百五、五百在喊價,但是喊價是一種氣氛,藝術品競標更是一種顯示品味與自我實現的行為,當價格超出一個界線,一千萬兩千萬在飆價的時候,已經沒有什麼「基本面」、「內部潛在價值」可言,股票會追高,藝術品追得更厲害;股票漲跌一天頂多讓你追到14%,藝術品拍賣上一分鐘就可以追超過70%,相對於有財報可見的上市公司而言,藝術品標購前所需做的功課絕對不亞於買股票。
2.磐石理論
既然有空中樓閣,那藝術品中的磐石理論又所指為何呢?我們相信營運狀況正常的股票終究有其符合潛在價值的股價,即使市場無人注意,每年也能安安穩穩賺進穩定的股利報酬,等待價格還以公道的時刻;而藝術品無股利可領,其磐石的發現往往需要用生命的結束來換,藝術作品的作者死後,作品才又被後人發現其價值,此時又因刺激藝術品價格的一大因素「絕版」,拍賣會場上從此價格只漲不跌。
身為雕塑家的老師跟我說,藝術家有些如他,廣交朋友,廣結善緣,一兩件作品往往就在談笑間致贈對方。也許一件作品十萬、八萬,但對方拿去做無本拍賣,價格合理還好,但常常就眼看作品被透過不肖商人賤賣,傷了市場價格,也傷了當初一番好意。
再談藝術品與股票類似之處:
3.地雷股與下市股
買股最怕買到地雷股,買藝術品最怕不是買貴了,而是買到贗品。老師說現在技術進步,要做多像有多像。何況藝術家創作時意來筆轉,筆隨心動,就算你拿贗品要原作認證,恐怕有時他都忘了自己眼前的作品跟當初作畫時有無不同。更別說作者一死就死無對證,而且價錢還更好!拍賣會上畫冊一攤開,不小心九成九都不是真品。買股的時候你還能多少透過財報來避開有營運危機的股票,買藝術品呢?
4.大戶與散戶
藝術品拍賣上,散戶只有買不到作品,或者買到大戶沒看上的作品。還記得先前趁著藝術拍賣熱潮,一則新聞:
十二歲的李小弟,昨天以十五萬元搶標,在中誠國際秋拍買下畫家劉其偉的「鸚鵡」。
原文連結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4131761.shtml
(有趣的是小弟弟臉上打了馬賽克,而不是畫面上某位低頭看畫冊的:p)
老師說這都是父母買單,給小孩做鑑賞和價值教育,有時候則是在慈善拍賣會上,父母也許打算捐一百萬,跟小孩說個價格,任小孩看喜歡就買去。股票市場上的基金經理人資金部位龐大,只好這個也買那個也買,你怎麼知道他不是看喜歡就買股票?募集到了資金,錢來了,就只有買進。系統風險來了依然躲避不開,只有上漲時分散獲利的可悲。
5.比價效應
藝術品價格其實是比較出來的,鑑賞要去看作品的技巧跟想法。在東洋與西洋的藝術角度還是有所不同,而亞洲區域與歐美地方的鑑賞角度也互異,在亞洲也許會讚嘆國畫上這一筆真是神來之筆,而歐美地方多半讚賞作者創作作品時的理念和傳達意義。好比一個是動人的作品,一個是作品同樣動人,但更動人的故事。
好比股票市場裡,存再同樣的股價,不同獲利能力的公司;或者同一產業裡,股價高高低低,股本大大小小的公司,你認真比價過了嗎?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