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風險的弔詭之處在於,當它看起來不太明顯時更具威脅性,當它看起來明顯時反而比較沒有威脅性。我對於風險的定義和投信或理專不同,風險的定義是虧損的機率與可能,而不是落後指數表現的風險,更不是績效落後給無關緊要的隔壁桌同事或舊情人。

       風險很難在事前去評估,當然事後再去計算也早已無濟於事,除非是藉由檢討來改善自己的投資策略。

       總體經濟的風險測量方法非常多,雖然不盡完美,但也聊勝於無;不過,就個體公司企業的風險衡量來看,卻有更多更精準的風險測量指標,最有用的莫過於現金多寡以及賺取現金的能力。

       當然不論現金也好或是盈餘的成長性也罷,影響短期股價波動的因素,不單單只有純粹基本面和風險面的財務指標,它像是明朝宦官或清末義和團般地毫無理性與規則可言,明朝宦官完全看不清楚宮外的大明江山的岌岌可危,只看到眼前短期利益的零合爭奪,義和團信眾更是被洗腦到將風險丟到九霄雲外,然而,宦官也好義和團也好,他們總是會有短中期的勝利。

       當市場的短線沖銷客開始活躍,當市場的角落出現創投與承銷商的身影時,當市場焦點完全放在過氣女星的私德而忘卻政府內閣政策與人事的荒腔走板,往往風險就已經悄悄降臨在那看似高不可攀且看回不回的價格上頭。

       其實有些公司,不用去看其基本面或產業位置,只要攤開她的大股東就可以斷定其股價之長期走跌之必然性,舉凡一家公司的大股東與董監事有下列人士:
      創投、金融業、大電子集團(比方電子五哥之類)、電子界或投資界大亨、新聞媒體人士……其股價不走長空者幾希。

       回到「風險的弔詭之處在於,當它看起來不太明顯時更具威脅性」這個命題上頭,也許現在的你要客觀且心平氣和的衡量,現階段市場與媒體的擴音器,所放送的風險與壞消息多不多?市場交易者是否不再討論利空消息?思考風險並無法幫人致富,而且提倡風險的思考往往被污衊成天生悲觀論者或失敗者,但是不論我這種人被如何謾罵成金融業敗類,市場的風險依舊經常會吞噬那些忘記他們的投資人,股價不會因為沒有人看空就會持續上漲。

迴避與尊重風險的投資人和遺忘風險的投資人的競賽,後者往往會得到主流世界的鼓勵,不可諱言的,後者往往經常會得到短期的勝利,尤其後者現階段還加入了許多新力軍,如2008年喊出兩萬點不是夢的高級官員,這次升官後又高唱入雲台股萬點不算高之類的分析,或許台灣的經濟將要孤注一擲放在指數與豪宅這兩大主軸上吧。

       許多人認為就算發生超級大的金融或經濟泡沫毀滅型空,如2008年金融海嘯,頂多忍耐個十幾個月,股價還不是又會回到多頭軌跡,像美國如今又是一條好漢,有更多的投資人現階段的想法認為就算是歐債危機,對指數不過是20-25%與四個月的衝擊,不到短短半年還不是又重啟多頭,我相當清楚這樣的論點在最近一個多月已經是高唱入雲,幾乎是神聖不可侵犯,聰明且世故的我早已經學會不再去和主流聲音作對抗,對抗的不是聲音,而是鈔票與部位的輸贏。

       遭透的亨利八世因為想要離婚再取而無一間啟動了英國乃至於歐洲的宗教改革,美國2008年金融海嘯的起因也可以回溯到中國金融帳的順差回流到美國購買公債開始,宏達電因為執意西進而去追求營收與機海的宿命世界因而遭致股價的連番重挫,相機業者聰明地轉向女性的類單眼市場而存活下來,關注風險的人不會忘記美國房價的重挫是起於2006年第三季,而股價卻又頑強地走高了時五個月,而風暴卻遞延到房價起跌後兩年才發生……

       史料的教訓往往透露著真正重大到足以發生災難的事件,其市場反應和真實應該有的反應是有其落差的,那些說市場永遠是對的人應該是沒有好好地檢視總體與個體的趨勢與變化的歷史,所以當市場在短中期間做出與實質面產生背離的同時,明末宦官魏忠賢完全忽略女真的巨大威脅依舊內耗內鬥的同時,確實會有許多人被短中期的背離迷惘,而選擇加入忽略風險的那一族群中,只是古今中外,尊重並畏具風險的人往往都是最後存活下來的那群。

       多頭與空頭反彈的最大不同在於,多頭市場上漲的內容與族群在於1.高度成長者2.高價股 ,而空頭世場的反彈格局中的特點是1、越虧損的公司彈的越兇 2、同一個產業族群中不論好壞其漲跌力道大同小異 3.高價成長股相對沉淪。

      用功與敏感的投資人自行去尋找上述密碼的盤勢關鍵吧!

      p.s這種華麗性的文章其實很沒營養,只是媒體卻喜歡吃這套,堆積詞藻比專業學養來的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