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群的智慧--向螞蟻、蜜蜂、飛鳥學習組織運作絕技
作者: Peter Miller
科普書對許多人而言是敬而遠之,不過,在我的所主持的讀書會中,有位對科普書情有獨鍾且分析地條理分明的黃醫師,四年以來導讀了許多本相當精采的科普書,讓我漸漸地也對科普書產生濃厚的興趣,未來我將會介紹讀書會中所導讀的科普書。
當然以下讀後感的許多論點是引用讀書會成員黃醫師的報告,再加上我個人的見解補充和衍伸想法。
什麼是智群(smart swarm)?
在自然界有許多生物群體,在沒有強力的領導中心的情況下,只靠著個體之間某些簡單的互動,就使得整個族群有效的適應環境和生存,我們可以把這些群體稱為智群「smart swarm」,所以本書舉了螞蟻、白蟻、鳥群與蜜蜂等生物的行為來說明所謂的智群以及其力量,當然也舉了個反面的反智群例子-蝗蟲,來說明群體力量的一刀兩刃性。
作者告訴我們從生物的智群身上,可以學到:
(1)強而有力的領導對於一個有效運作的組織,並不是一定必要的
(2)每個智群的成功自有一些原則與道理,在本書中把這些道理歸納為一些智群守則,這些守則也提供了我們思考的方向
某大型保險金控集團在2011年時,竟然以每股1100元以上買進金額高達六七十億的宏達電股票,讓我們藉由股票投資行為來看看智群的理論。
本書談到智群守則一:自我組織(self-organization)的三大機制
去中心式的控制--金控在天價買進高價股,所依循的模式是投資決策委員會之類的官僚科層組織,和智群完全不一樣
分散式的問題處理--如果該金控可以將投資宏達電的分析拆成許多面向交由不同且多樣的分析人員去思考的話,至少會聽到許多不同的意見,起碼不會造成一言堂而莽撞行事。
多重互動--智群強調的是團體的多元性,但金控的投資委員會的成員多半有著相同的學經歷背景,缺乏多樣性,宛如一條鞭似的由上而下作出單一思考面向的決策。
如本書提到螞蟻能利用費洛蒙的濃度,發現到達食物的最短路徑,螞蟻告訴我們的是,別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
智群守則二:善用知識的多元性(diversity of knowledge)
本書第二的例子是幾千隻蜜蜂為何能放下個別差異達到群體共識?蜜蜂可以在很快的時間找到築巢的地點並作出群體決定,蜜蜂尋找築巢地點時會派出大量的偵查蜂去尋覓適合的點,但這些偵查蜂每隻只看一個地點,並由其主觀的好惡對同伴作出類似評分的舉動,當然如果同一個地點有越多蜜蜂作出喜愛的動作時,立刻就會形成共識,這和人類的選擇行為相當不一樣。單一蜜蜂不會陷入選擇的難題,牠們不會三心兩意也不會多多比較,每隻蜜蜂只看一個地方,只對牠看過的地方作出滿意與否的評分。
蜜蜂沒有組織,女王蜂也只是負責生育與精神領袖,整個蜂窩由一群平凡的蜜蜂共同抉擇。
如果投資委員會的成員越多元,以及組織越扁平,每個人都不是他人的主管或領導,作出來的的決策,應該會比層層組織的一堆聰明的人更出色。
智群守則三: 間接的協同合作-跟白蟻群學危機處理
為什麼被破壞的白蟻丘可以很快重建完成?據本書所言,白蟻窩一旦受損,受損處附近的白蟻基於本能就會立刻作出修補的工作無須等待上級發號司令,而其他白蟻看到旁邊的白蟻的工作,立刻會加入支援效法之,所以一隻隻白蟻就在同伴效應下迅速地立刻作出修補工作。
這若是在人類社會,應該是所謂的授權,如古語:將在外不受君命,以及加強橫向迅速溝通,組織內應該多多學習白蟻增加橫向溝通機制,而非事事向上請示等待命令。
一個金控的投資委員會的領導人,應該充分授權第一線作戰的交易員和研究員,而不是官大學問大。
本書最有趣的是反面的反智群例子蝗蟲,從蝗蟲可以看到群體的黑暗面如失控的群眾和極權的瘋狂法西斯政權。
但當蝗蟲的密度太高,達到某個引爆點,它們體內的某個機制就啟動,變為成群結隊且具有侵略性,外表也出現巨大改變,引起此種改變的觸發因子,是其後足遭到碰觸 (此舉會刺激腦部釋放血清素),而其根本原因,則是對於遭到同類攻擊的恐懼,因為蝗蟲會自相殘殺。
蝗蟲的組織行為的出發點在於恐懼,牠們並沒有要合作完成什麼事情,而是忙著要追上前面的同伴並啃食之,以及閃避後頭同伴的追捕,因而整體蝗蟲形成了一種強迫性的逃命大行軍。
蝗蟲和人類群眾一樣,一旦群眾密度到達極限,群眾便會陷入一種只求自我保護的瘋狂狀態,此時的群體之間,已喪失彼此溝通並遵循某些簡單法則處理問題的能力。如金融市場各種泡沫不也是如此嗎?
資訊是維持市場健全的關鍵,投資人如果放棄個人判斷,選擇跟從群眾沒有理由的判斷,重要的資訊就從市場中消失了,若是所有人都開始只依賴群體的智慧,其實也就沒有人真正對群體的智慧做出貢獻。
自然界的群體告訴我們:
只要在聰明的群體中彼此合作,我們就可以減少不確定性、複雜性和環境改變所帶來的影響。
而若要組織成有智慧的群體,應有一些基本機制:重視在地知識(使知識與參與者多元化),應用簡單的黃金守則(別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成員間多次且橫向即時性的互動,如白蟻一樣加速決策過程和正確性。
闔上本書後,我腦袋中又浮現出另一種致命的群體-沙丁魚,當一兩條或少數沙丁魚迴游於海洋中,掠食者不會對牠有興趣,然而當沙丁魚聚集成團時,反而吸引略捕者來啃食之,所以同樣是生物界,有的群體可以達成集體成就共同生存(如蜜蜂白蟻),有的群體一旦聚集卻會遭致自我毀滅(如蝗蟲),有些群體一旦聚集互相取暖反而遭來天敵的獵食而滅亡(如沙丁魚)。
閱讀與研究科普的浩瀚知識本來就不是用來尋找所謂的正卻或單一解答,而是經由這些科普書籍來刺激思考並建立邏輯觀。
當然本書也有一些盲點,某些地方讀起來讓我感到丈二金剛。且忽略了人類具有自我療癒創傷和規避風險的學習能力,人類的盲從或許會招致短期間的災難,但和生物比起來卻具有反省能力,人類不會對相同事情重蹈覆轍。
評:四顆星
周二讀書會12月導讀書目:
火車(宮部美幸)
一個旅人,16張餐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