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放學後     東野圭吾

放學後

        看了幾本推理小說後,我大致上有了初步的想法,就是喜歡那些寫實部分的片段,不論是時代背景、人物性格,或者一些科學、物理、數學等各方面知識。我像是個永不飽滿的海綿,對這些喜愛的部分吸了又吸,想把人生百態透過各種文學作品流入我的心,用意念上的體會來增加生活情趣,畢竟我們無法親身經歷這麼多變、無常的生活。我們都會被本性與環境所影響,陷入一種不滿意卻很難隨意更動的「例行」,是習慣也是種害怕不確定的天性,除非我們那天遇到重大變故或瘋了,才會有個與現況迥異的新人生。如果沒有嶄新人生可以過,那就從書中尋找吧!

        放學後是東野圭吾的第一本代表作,作者運用單一敘事者的角度去描述整個事件。我真的比較喜歡這種很像透過「某人的眼、腦」去看世界的方式,像電玩中的「角色扮演」類遊戲,會有意想不到的臨場感,也不會在不同人的角度換置上感到「只是想交代過程」的那種刻意。我喜歡真實,喜歡那種認識深一點的感覺。

        當然閱讀推理小說若把焦點放在「 如何看破犯案動機、手法」的推理上,自然會專注在那些證據、不在場證明、一遍遍在心中反覆思量的推理過程上,還會花很多時間在「有沒有被誤導」的可能,像是電腦程式的除錯過程。重視推理往往會減少人物、社會環境敘述,或者這些不是那麼重要了,不過這種取捨都是種口味上的差別,每個依循喜好選擇味道,我喜歡的就是「寫實」這一味,所以我喜歡「放學後」超過作者最著名作品「嫌疑犯X的獻身」。

         即使作者花了一些篇幅與對話或隱含性的伏筆來說明殺人的動機,但這種「偷窺意淫」實在太小題大作了,雖「小心眼」會是我們怨恨別人的一個因素,但也很難形成殺人動機,所以這種劇情是種真實世界發生機率很低的事,否則人類將會每天忙著設局殺人才是,最後我們就會成了「瀕臨絕種」動物。事實證明,我們是很小心眼沒錯,但不易因為小小屈辱而產生殺意,除非有酒精、毒品等外力的迷幻。

        可能是我個人推理的閱讀經驗不夠,很難從故事中就做出正確的研判,我都是順著作者的腳步去想,到閱讀終了時我都沒有「早知如此」的得意,只有「原來如此」的直覺反應,由此可知我還是比較屬於後知後覺、反應慢半拍的人吧!

        還有一點就是對「回憶」的想法,我們真的能夠從記憶中這樣深刻的回想出當時的片段,這在推理小說應該是個必備能力吧! 像電腦一樣的記憶體,配上Google的搜尋引擎,才能既起那些潛藏在腦海中的記憶,例如誰在什麼時刻出現、給了誰幾號箭等許多關鍵點都要記憶來解答。曾回想過去,發現腦袋是一片迷濛,終於發現了一件事,我一定不適合從事偵探工作,好險投機只要加加減減的算數能力,記憶部分就交給電腦就好了。

總按:我推薦東野圭吾著作的作品如下

宿命

嫌疑犯X的獻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nddealer 的頭像
    bonddealer

    總幹事耕讀筆記- 日本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