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年12月27日:喝了今年最後一瓶紅酒,98年Paradigm,顏色屬於暗紅色,丹寧強烈、氣味與口感極濃,典型的Napa風味,酒標上雖標示著Carberret Sauvignon品種,事實上混雜著Merlot等其他四種葡萄品種,果實風味複雜,98年為近年(98-01)年Napa最好年份(W.S評);釀酒者Heidi Barrette之評語:「成熟的櫻桃及梅子味,併放出法國橡木桶的煙燻味,口感圓潤,諧和的酒體」。我自己卻偏重其濃郁的那種口感,可能跟今天搭配的較清爽食物有關吧。喝了兩年的葡萄酒,今夜這支應該是最後一醉吧,看了半年多寫了50篇極為幼稚的酒評,剩下的藏酒就留待該喝的時刻再開啟。 

        上面這一段是我以前無聊生活時所寫下的眾多心得的一篇;紅酒的購買與開封和投資很像,其中的相似點的奧妙令人玩味:

         1、 挑頂級酒莊還是挑名不見經傳的酒廠?記得我度蜜月時去法國,當時正當雪溶期,我與新婚太太穿的太少而又要去西南部Dijon山上的滑雪聖地,只好在街上的小商店隨便買瓶紅酒,上面的酒標稀哩花拉的法文,加上當初根本完全沒有半點葡萄酒的概念,當時唯一喝過的類似經驗只有公賣局的玫瑰紅,那瓶酒我記得很清楚,折合台幣才不到200元(當時在法國鄉下買包煙要150元),完全顛覆了「紅酒是昂貴」的觀念;請小店老闆幫我們開瓶後,搭個車就搖搖晃晃的上山,下了車後逼人的寒意讓我不得不灌了幾口紅酒,那一口葡萄酒就讓我結下十多年的酒緣生活; 近年來一直再找尋那一瓶無名紅酒的感動,只不過得到了一個教訓,就不論價格而言,新酒廠或無名酒莊所釀的酒,品嚐風險是遠大於那些知名的酒莊。當初那個感動的口感應該是蜜月所孕育的甜蜜吧。

         2、 何時開酒與何時賣出?我曾經買了一瓶76年的cos(波爾多二級酒莊的天王級酒莊,其評價不輸一級的五大),雖然放在家中的恆溫冰櫃中,且五、六年來幾乎讓他靜靜的躺在裡面沉睡,04年終於受不了將他開出來喝,發覺整瓶酒的味道都變老了,也就是果香與口感都極為封閉,無論用醒酒器或者人工醒酒法,都無法讓它清醒,其實算一算,超過27年的的酒齡,竟然錯過了最好喝的時刻,一瓶好酒竟然讓我凹到幾乎快老死才開封;相反的我曾預購過00年的 Mouton,02年夏天寄達家裡,左看右聞的竟然在當年就受不了誘惑把它喝掉了,過然不出所料,果香大過於其他該有的口感,太早開以至於氣味過於年輕。賣出股票的時機有如開封藏酒,要找對時點與思索賣出的理由:當初買進的理由消失了沒?實現了沒?跟自己預期的符不符合?
        我賣股票的三個原則:(1)、與預期不符,如營收與季報不如當初所預估的,而且頂多凹三個月(2)、大盤過熱有系統風險的可能(這點我說過很多)(3)、預期的狀況一一實現:投資的目的不就是在獲利了結嗎?個人的一個心態,凡是賺錢賣股票都是對的,否則會永遠陷入那種「早知道就晚一點賣」的情節,賺錢還遭受痛苦之折磨,何苦來栽!

         3、 買了一瓶酒與買進有價證券一樣,那瓶酒在還沒開啟之前你都不知其味道,股票還沒賣之前也不知道最後的損益;紅酒的最好保藏方法是讓它靜靜的躺在酒櫃裡面,所持有的股票也一樣,真正賣出理由還沒來臨與買進理由還沒消失前,千萬別自作聰明的想去進行低買高賣的揠苗助長。 

         4、 投資組合與藏酒一樣,核心持股就如你的藏酒中的那幾瓶好酒,要細心的捉摸賣出時機;但是現實上不可能天天喝好酒,大部分時間還是得喝一些較為便宜的酒;如同核心投資組合外的持股,停損停利嚴格做好即可。

         5、 我的投資組合一向有些分布,核心持股佔部位的4成左右,而且核心持股必須耐心等到十分舒服的環境才出手佈局,這個買點我通常看總體面,而標地的挑選看財務面,講白的一點就是「最壞的時機買入最好的股票」;另外我有零到四成不等的非核心持股,這類的股票通常是「壞時機買到壞股票」,因為我買點採總體角度切入,故往往可以買到比別人更低的指數位置,但是人沒有天天過年,總有挑錯的時候,而這些非核心持股通常我會設停損與停利,甚至在一個短波段(如2-300點的波段)結束後賣掉換股;另外兩成會等那種突發的狀況非理性下跌時去搶反彈。

         6、 以自己05年9月到06年4月操作方式做範例: 9月底開始我慢慢往下買四檔股票:健鼎、友達、瑞傳與南港,根據自己的總體指標買到10月底剛好買了九成,到了12月初的月營收公佈,就可以確認自己的核心持股是健鼎與瑞傳兩檔,將友達(獲利)與台肥(虧損)賣掉,一部份去加碼健鼎與瑞傳,一部份去追逐當時熱門的面板手機零組件,這部份就變成非核心持股,從12月初到2月底,一共買賣過六檔(飛信、育富、可成、美律、中光電等等),幾乎都集中在零組件,此時持股大約維持在6-7成,除了因廢統論發生的突發下跌,讓我短暫的加碼到9成外。 

        當三月初我發現總體環境產生微妙變化時,我開始將核心持股賣掉(健鼎與瑞傳),因為我那時發現原物料的飆漲恐怕不利電子股特別是零組件類,況且指數進入了6500點以上的警戒區,此刻的操作部位上,我已經不會將買進的任一檔當成核心持股,因為我認為核心持股的佈局時點,只能限定在自己認可的總體低檔區,三月下旬到四月下旬開始變得比較短線,持股平均不到20天,當時的trading的重心放在資產(哈!去年底將南港放掉,此刻被迫用高價追回)、壽險與網通等通膨與金磚受惠國;而到四月下旬時開始有些操作不順,整個四月下旬我個人是虧損的,讓我開始警覺是否總體產生變化,因為根據自己的過往經驗,在行情末端時我經常產生賠錢;於是從4月底開始減碼,而既然自己當時的持股都屬非核心持股,我只能根據總體指標的過熱與否去做降低部位的動作,如機器似的每一百點降低10﹪,以及持股中碰到爆天量就賣出,一直到5/9的所有指標都告訴自己要清倉,5月11日出清了最後一張持股。 

        這些操作過程幾乎都可以從我過去125天的文章與回應去看出自己的佈局,一段行情的持股組合與資金配置才是致勝的關鍵,組合與配置得宜,即使你選擇的標地是極為平庸無奇,還是可以打敗大盤;如果組合的調整與資金配置失當,就算讓你買到宏達電等F4或營建的F4,還是會有賠錢的可能。 

         7、 而當到了6月下旬,一些總體與心理指標又出現了超跌訊號時,一路到現在就是採取加碼策略,至於核心持股的確認在買進佈局的當下是很難判定,不會有人會買進自己不看好的標地,這需要時間來印證,只是當確認自己的組合中哪些是核心持股後要勇於加碼甚至追價。 

        看到以前的酒評想起過去的愜意生活,想想現在的每天的辛苦爬文,甚至即將面對的批判聲浪,真的顯得一點意義都沒有,夜半的省思是最殘酷與真實,我不會陷入網路虛幻的掌聲所給我的虛榮,因為那不過是大頭症,想想自己得到了些什麼?真實的投資世界不是那些東西;從前不是、未來更不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