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
藍色多瑙河悠揚的旋律總牽引著人們對東歐的浪漫情懷,此刻,她早已脫離鐵幕的控制,奮力奔向自由經濟的隊伍,然而,是擁抱理想浪漫的開始?還是投入無法回頭的經濟輪迴道?
第一樂章:優雅的慢版~從冰釋到開放
河流啟動了城市的生命。那流經東歐10國各地,流域範圍廣及8國家、孕育歐陸古國文明的多瑙河,令世世代代的詩人、文學家、音樂家醉心其中。多瑙河也撫育著經前蘇維埃政治區的「鐵幕」,所流經的國家文化有著共通的ㄧ致性,政治、文化、商業發展更是息息相關,川流不止的船舶亦象徵著蓬勃的生命力。
但這條與萊茵河齊名的重要歐陸河川,卻飽受伴隨氣候暖化而至的威脅。每當雪融水漲時,逐年升高的水位,逼著她邊上的商店暫時關門。在雨堡超過100年歷史香腸店的老板笑笑地聳聳肩表示無可奈何,但這條河流的問題隨著東歐共黨制度瓦解,經濟逐漸開放,而有愈來愈嚴重的趨勢。
第二樂章:激昂的快版~崩解與重建
80年代中期的蘇聯,戈巴契夫針對共產主義的理想及其在蘇聯實踐的功效進行重新評估,他企圖使蘇維埃政治經濟制度自由化,並間接導致共產制度在1991年完全崩潰,共產主義迅速衰落。
然而20世紀的90年代,「蘇東波」(蘇聯.東歐.波蘭)又成為全球注目的焦點。社會主義國有、國營、分配的經濟制度如何與資本主義接軌?如何跨出這第一歩?
經濟學家多面向的思考觀點,常讓世人笑說:「10個經濟學家有11種看法,因為其中一個就有兩種看法」。但是,在不同經濟學家的意見衝突中,卻出現了一個交集點,那就是成立「證券市場」。這個想法恐怕將引來50年來生活在社會主義下的群眾一陣錯愕。
經常飽受輸家詛咒批評的萬惡淵源~「股票市場」,卻為重量級學者極力鼓吹!各方文獻對股票市場的定義無非是募集資金及促進經濟活絡,但該怎樣導入從共產制度解體的前蘇聯經濟呢?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供給與需求,自由與競爭
經濟學界的先驅、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認為供需之間是由「一隻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所引導,這隻手代表著市場價格,即是自由經濟市場的代名詞。
即使再將目光轉向20世紀推動自由經濟市場,以反凱因斯著稱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亦是主張自由經濟市場,反對政府隨意的干預,相信市場機制本身有自然調整的功能。海耶克認為當年美國經濟大蕭條是政府過度使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所造成,讓整個社會投資過度,但政府卻又沒有提出任何經濟政策以維持消費,因此在生產不濟的情況下,大蕭條因而產生,任何政府的作為只會加劇市場的動盪。自由經濟市場的立論歷經數百年的爭辯,至今主張依舊強烈鮮明。
共產主義走向資本市場的途中,「私有權」成為追求自身利益的重要概念;是我的,就不會是你的,我的土地、女人、房子、汽車、股票…種種一切,成為了自身利益的開始,有了利益與所有權才開始能夠精算。
而股票市場的交易正意味著資本市場的解放,也代表市場經濟正逐漸走向自由開放。在這基礎上思考勞務的價值衡量、土地生產、資金的運用、公司購併的概念。讓習於共產制度僵化與國有化的地方,從股市認識了時而輕快悠揚、時而殺戮競爭的自由經濟。股票便代表著「私有權」交換與競逐的籌碼,而其交易制度與遊戲規則都屬後話了。
第四樂章:股票進行曲~殺戮戰場
股票牽涉到所謂「產權」的概念,意即人們對公司的勞動力、資金、土地、貨物、商譽的評價,而評價的方式反映在股票價格。
從股票市場放眼整體金融,重挫和崩盤只是金融史上必然的盛衰循環,極端與不理性的瘋狂下往往產生出泡沫化的必然。
我們若將歷史走勢圖展開,將發現到所謂的大崩盤往往伴隨著絕佳的買點,而反市場操作不是一種口號,是一種理性的實踐,事後看來當時的大環境必定充斥著極為悲觀的言論,低迷的交易量,唯恐天下不亂的市場先知,在這當中有多少投資人具備洞悉市場價值的能力?
當大家都被萎靡的氣氛沖昏了頭,只關心手上所持有的部位會不會成為壁紙、廁紙時,沒有人有心思去展望公司的未來與獲益能力;只有極為少數的一群獵食者,深刻的了解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股票市場的真實價值為企業資產「私有權」為根本,懂得在這當下危機入市。
根據過往的觀察,深闇資本主義的資本家比常人更耐的住寂寞,在市場隱晦不明時看出一絲曙光。他們知道這一切只是循環不會崩解,在循環過後,整個經濟系統將又回歸常態。依然還是「產權」的概念。當市場重新回歸常軌,手上的股票應當就回歸其原本的基本價值。
第五樂章:大合唱~絢麗的湮滅
在上一個段落曾提及「泡沫」,市場參予者必須了解所謂的投機行為,都是「籌碼」遊戲~「多頭必自創毀滅之路」。
當供需臨界點達到極致之後,任何風吹草動的突發事件,就會將這個漲大的泡沫戳破,諸如歷史上的「荷蘭鬱金香事件」、「英國南海公司」、「法國密西西比公司」、「杭特兄弟白銀案」、「千禧網路泡沫」不都是「羊群效應」下,群眾的狂熱與無知產生的結果,金融市場上多數的群眾運動到最後都為社會帶來不幸。
俄國赤色革命的推動者列寧(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Ленин)最瞭解人性的弱點,他曾經說過「群眾永遠只有13歲」。撇開這些歷史事件不談,細數我們身處的台灣,從民國77年的「郭婉容事件」開始到去年的「紅花雨」,有沒有一種往事歷歷在目的感覺?市場上存在著許多「勾引」與「誘導」的方式令人產生幻覺,而要成為哪一類的投資者卻是靠你我自己的選擇。 2歲的西瓜女神~祈福電音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