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歷史學家

 

歷史學家

作者:伊麗莎白.柯斯托娃(Elizabeth Kostova

 

      如果有人問起身為小說創作的我,最希望能夠寫出怎麼樣的小說?答案正是這本《歷史學家》。十年來一共讀四次,由於自己並非吸血鬼迷,第一次閱讀(2006)的經驗並沒有很愉悅,第二次閱讀(2008)當時太執著於情節的發展與交代,並沒帶來閱讀的驚艷。

 

               第三與第四次閱讀在2016年九月,一個月內我連續讀兩遍,我把閱讀重心從吸血鬼以及劇情移開,換顆單純開放的腦袋去享受作者營造的世界。

 

                 這是我第一次不想太快把書看完,不願意用一氣呵成的速度來面對這本書,我不拘泥在劇情發展,我也不在跳躍的敘述者轉換中去傷腦筋,甚至有點捨不得看完,因為如果就低閱讀層次的劇情交代的目的,讀到最後,身為同是作者的我,早就看穿作者無法乘載故事的最終合理性,因為作者想要傳達的並非吸血鬼的遭遇與故事。

 

              讀到第四次,我終於讀懂作者想要表達的最深層涵義,這容許我後面再談,先來談談文學小說,文學的美應該在嚴謹的考究以假亂真的場域人類五感的精細描述以及強而有力且有意義的主觀意識論述,而非陷入華麗不實的詞藻,用詞彙堆積來掩飾空洞。

 

     嚴謹的考究:本書時代橫跨19301970年代,故事背景是距今三、四十年前的巴爾幹半島以及幾乎整個歐洲,時代背景從二戰到冷戰,主線則圍繞著巴爾幹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十四、十五世紀的歷史。

 

     能夠考究如此嚴謹絕對與作者伊麗莎白.柯斯托娃(Elizabeth Kostova)的背景有關,1972年,作者的父親大衛‧強森教授帶著一家人到當時還被稱為南斯拉夫的斯洛凡尼亞做交換教學。為了打發漫漫長夜,他每天晚上都對著三個女兒講述貝吸血鬼老電影裡,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片段,並且帶著他們在巴爾幹半島一帶旅行,而作者的丈夫是保加利亞裔。

     我相信作者是投射自己為海倫,丈夫是保羅,而自己的父親絕對是她筆下創造出來的羅熙教授的原型。

  

    以假亂真的場域:作者把歷史與傳說交雜得天衣無縫,書中無數的歷史學家(不論是主角三代還是跑龍套的傳教士),在戰亂或成堆古籍中試圖挖掘出這些這些鄉野傳奇的真實性,讓讀者弄不清楚真偽,這是一種高明的歷史夾縫寫法,真假難辨但也無須辯證,三分真實七分虛構才是小說迷人之處。

 

    人類五感的精細描述:這應該是我最喜歡本書的地方,五感乃眼耳鼻舌心,本書從西歐、南歐到東歐甚至土耳其,不論是中古時期的修道院,近代的伊斯坦堡與東歐斯拉夫鄉間,或近代的阿姆斯特丹,敘景的功力可說是讓我整個人讀進去那些遙遠的世界,相信作者改行寫遊記肯定也會大放異彩,此乃視覺。故事中幾個敘述者不論遊歷到哪裡,一定伴隨著當地的美食與食材,作者精心地安排主角們藉由飲食營造出異國氛圍,此乃舌覺。故事演進的過程中,只要吸血鬼或其爪牙接近主角們的時候,作者會藉由各種不同的風雨雷火或者奇怪聲響營造詭異氣氛,此乃耳覺。

 

   不論故事進展的快或慢,營造在故事周遭的各種感官也是我的閱讀樂趣。

 

      主觀意識論述:吸血鬼的存在在這本書裡幾乎只是個背景,因為這本書主力全都放在那種抽絲剝繭的描述,挖掘悲劇與歷史的歷程,探索身世與責任的過程。主述者(保羅之女) 身上流著被卓九勒汙染過的血液,但吸血鬼的血脈有魔性也有神性,卓九勒不死之軀,幾百年來見證了歷史,且本身就是個歷史,魔性與神性的區隔本就只有一線之間,殺人魔王成為歷史學家或醉心於接近神性的圖書典藏搜集,古今中外經常可見,中國永樂皇帝造反,多少人被他直接或間接殺害,但永樂皇帝卻熱衷於永樂大典的編撰與蒐集。乾隆皇帝動用大量人力與資原編了四庫全書,而乾隆帝本身喜好詩、書、畫的創作,其創造的詩多達四萬首,但他另一方面卻搞文字獄,而且在任內三度發動對準喀爾的侵略,以今天的標準根本就是種族滅絕。

 

     永樂與乾隆其實就是魔性與神性合為為一的暴君,作者鋪排類似的概念在吸血鬼卓九勒的故事上,其實並不突兀。

 

      看到這裡,讀者先別急著把書找來看,如果您是下列的讀者之一,還是奉勸您打退堂鼓:

    1、抱著看類似暮光之城或屍速列車的故事的期望

    2、凡事一定得找尋合理性或邏輯性的讀者

    3、想要看推理類型故事的讀者

    4、對歐洲史地以及奧圖曼土耳其史地完全沒有概念的讀者

    5、沒有耐心的讀者  

 

     我看書很少看其他人的評價,這本書是例外,我特別去goodreads以及amazon網站去看看其他人的評價,赫然發現本書的評價相當兩極,喜歡的人愛不釋手,不喜歡的人簡直認為本書接近垃圾,很少有書的評價如此極端,我想這應該是有太多根本不應該讀這本書的讀者,因為吸血鬼的熱潮而對本書產生偏離的期望,若喜歡吸血鬼相關恐怖邪惡故事的讀者,閱讀本書可能要大失所望。

    一本好書如果讓不適合看的人閱讀,就會蛻變成一本爛書。

 

     許多讀者認為結局虎頭蛇尾,當然,如果是用推理的期待去看,絕對會失望,但如果把心思放在神性與魔性的模糊界線,以及敘述者(保羅的女兒)最後一幕站在紐約大樓挑望,以及對比1476年卓九勒站在修道院的高塔眺望的那一幕,便可隱約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意念,再去把整個故事回想一遍,或許對結局就不再認為虎頭蛇尾了。

 

     雖然故事的主軸圍繞在吸血鬼足跡的追尋,但本質上則是不折不扣的歷史學家(也可稱為人類學家),三代主角在不同時空與環境追著相同的軌跡去探索卓九勒,翻著一本本的古籍、古老書信,探刺每個相關的傳說與古老故事,拜訪每個對吸血鬼有研究甚至相關的人,也許本書應該用「歷史學家考古之旅」的故事來形容或許比較恰當。

 

     篇幅長達六百一十五頁,故事的梗概很難一言以蔽之,所以就不再多作贅述,然而本書並非沒有缺點,如

   1、尋找卓九勒墳墓的過程,有些地方實在看不出是怎麼推演出線索

   2、用類似孟婆湯的東西,用失憶來解釋羅熙教授忘卻了對愛情的承諾,讓可能會是場淒美的異國戀情搞到有點瞎

   3、詹姆斯院長為什麼能夠比主角早一步找到墳墓,也完全沒交代

   4、為什麼卓九勒最後藏身之處-比里牛斯山的原因與緣起

   5、新月衛隊與龍騎士的故事顯得太薄弱,明明這是本故事中兩個重要的組織,卻草草帶過淪為跑龍套

   6 、使用卓九勒這個譯名實在讓我感到不喜,原名Dracula的瓦拉西亞(在今天的羅馬尼亞境內)大公,多數譯名是用德古拉。

   7、本書採用第一人稱主述的方式撰寫,但其實用第一人稱的角色一共有三個,主述者「我」所扮演的角色一下子是保羅一下子是保羅之女,一下子又是羅熙,增加閱讀者的困惱。

 

    當然如果不是有上述七個缺憾,這本書會讓我評為六顆星。

 

    評:五顆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nddealer 的頭像
    bonddealer

    總幹事耕讀筆記- 日本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