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少數買不到我的財經新書(第23、24、25號作品)的讀友,我深感抱歉,在此我寫了這一篇將近三千多字的文章來說明自己立場、想法與苦衷。
一、低調不代表低能
五年來我刻意保持低調,希望沖淡自己的財經作者的背景,但不代表我不從事投資,只是每個人對人生的選擇,以及每個人對金錢的態度觀都有所不同,投資這檔事情對我而言已經沒有任何成就感,充其量不過就是賺錢餬口養家的過程與工具,這也許和我天生就是個左派、不喜歡富人的價值觀有關吧!討厭富人的我終究還是成為相對富有的人,這十幾年來我一直掙扎在價值觀與現實面的拉扯。
有人說我靠賣書過活,讓我告訴大家,耗了我兩年、十幾萬元的採訪費的《邊境台商》一書,從出版至今,我也不過才收到五十萬的版稅(這還是稅前),還補不過我的辦公室四個多月開銷費用呢!
也許有人說我靠開班授課維生,這也未免太抬舉我了,我一年大約開5~8班,每班只收33個(其中每班至少有3~5人是不收費的好朋友呢),每個人只收3~5千,大家可以算算看,一年開班了不起收一百來萬,這大約是我一年花在旅行的費用的一半吧!更何況,從去年七月至今,我一個班都沒有開呢!且至少到明年六月之前我都不會再開任何收費課程。
如果不靠投資賺錢來維持辦公室每年100~120萬,以及每年150萬元的旅遊開銷,單靠賣書與開課哪能COVER呢?
低調不代表低能,我實在不願提自己的投資細節,我只能告訴各位,單單2015~2016年上半年,個人投資報酬率(以賣掉變現入帳為基準)差不多就是四倍,當然這有包括一些個人的事業投資(有一間我投資6年的公司,2016年初被一家上櫃公司以每股39塊錢收購),未實現的投資報酬率也差不多有15~16%。
五年來低調的原因是不希望黃國華三個字與投資理財專家畫上等號,因為投資理專家這種稱號對我而言完全沒有任何意義,只會招致人身的安全問題以及個人私生活領域的不便。
今年這套財金新書就是在這樣的心態下,決定不公開銷售。
二、不再追求銷售虛名
多年來我汲汲營營於「暢銷作家」的頭銜,只不過,自己花了幾年的時間,終於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成為暢銷作家的條件,賣三萬本和賣三千本對我來說,已經沒有多大差別,反正都拿不到銷售冠軍,既然沒有第一名,第二名與第兩百名對我而言完全沒有任何不同。
就算我排除萬難找出版社出這套書賣了五萬本,又如何呢?去電視當名嘴嗎?去雜誌畫胡爛開些討好投資人的課程嗎?還是去賣馬來西亞的預售屋呢?
三、關於自費出書的苦衷
這套書一共四本,除了三本財經作品外還有一本日本美術館的導覽旅遊書,日本美術館的旅遊經驗對我而言十分享受,我也很樂意和大家分享這種美學饗宴,只是,我既不是建築師、不是旅遊達人更非知名媒體名嘴,根本不可能有出版社願意冒風險幫我出這種冷門的書,這類問題已經困惱我十年,我每次轉型想要寫本不一樣的作品,都會碰到同樣的窘境,所幸,自己還出得起出版費用,乾脆自費出版。
四、財經書的苦衷
一定有許多會認為憑我黃國華總幹事六個字想要出版財經書,想合作的出版社一定大排長龍等我欽點,這種說法對了一半也錯了一半,當我去(2015)年釋放出2016年打算出版財經書的訊息時,的確有許多出版社開了許多十分優渥的條件等我簽約,我不否認這些,但是當我提出「我要出四十萬字」的條件時,排隊的隊伍便漸漸散去,不然就是希望我能否基於市場考量寫少一些。
其實出版市場的生態與現實我不是不懂,出版界希望我寫少一點的建議也具某種程度的客觀意義,但是,既然我把這本財經書當成自己財經的關門大作時,我實在不願意在內容的多寡上做妥協,我不願意為了市場而遺漏了許多自己認為重要的觀點。
以前幾本財經書就是為了市場考量,因而無法暢所欲言,我不願一直重複在這些遺憾當中。
況且,可以「自由自在地拒絕外界」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吧!
四十幾萬字的大部頭既然沒人敢出,那乾脆就自己出。
五、限量的苦衷
這套新書創了一個奇特的紀錄:還沒出版就已經絕版停售。
千萬不要誤會黃國華耍帥或標新立異,身為創作者,不管有沒有賺到錢,無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越多人閱讀與購買,這是作者的天職。
但我為什麼只賣3400套呢?
理由是:人力、時間與空間的不足
一套四本,3400套=13600本書,一萬三千多本書的概念是什麼?容我用最簡當的方法解釋給大家聽:
一萬三千本書的體積=7~8部小汽車的體積,約略等於6部休旅車的體積
試問:我小小三十來坪的辦公室要如何存放這麼多書呢?如果再加上3000個紙箱呢.....
六、人力與空間不足
這套書大約是8月18日從印刷廠送到我的辦公室,從8/18起,我動用兩個助理、一個編輯、5個工讀生以及我自己一共9個人力,每天大概只能出貨600個紙箱。
首先,我必須先去訂2000~2200個紙箱,單單這些紙箱又要耗掉不少空間,八個人力生產線的配置是
1~2人將攤平的紙箱裝好
1個人負責用塑膠袋包好每一套書(以免在運送的過程中被淋濕)
1個人負責將包好的書放在紙箱內
1個人將是先開好的發票放在紙箱內
1個人負責將收件人資訊的貨運貼紙貼在紙箱上
1~2個人負責把裝好書的紙箱黏上
1個人負責把裝好的紙箱搬到貨運車上
上述工作有許多必須先做好前置作業,譬如先騰好三千張發票、譬如將客戶檔轉換成貨運行所提供的貼紙格式(兩千張貼紙)...等等。
如果書本可以在8/18一大早從印刷廠送抵辦公室,一天工作時間八小時,試問,一天能夠出貨幾箱?我算過,上限是550箱(一個小時包好70箱,一分鐘要包好一箱以上),3400套扣掉有些買兩套以上的,在那幾天我必須出貨2200箱,換句話說,2200箱的訂單必須花5~6天才能包好送給貨運行,而貨運行運送的時間是1~3天不等。
也就是說,有讀者必須要等到出版日之後的第八或第九天才能拿到書,試問,你們能夠忍受那麼久嗎?更別說如果我毫無節制地販售下去,到時候我恐怕要接不完客訴的抱怨電話了!
也許有人會說,工讀生薪水一天才1000元,多請幾個不就可以解決這問題了嗎?這是沒考慮到空間與工作斷點配置的說法,就算我請了一百個工讀生,頂多也只有五~六個可以再裝箱的配置流程線上。
當然,我如果願意天天這樣搞,搞上兩個月,大可賣個一萬多套,但這會影響到我後面的創作時程與規劃,為了版稅天天當捆工好像也得不償失吧!
七、有人認為我出三千套賺翻了
印書是有成本的,先別說自己的無形智慧與創作時間的成本,書本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容我說明一下成本
採訪費16萬元
文編費12萬
美編費12萬
印刷費190萬
薪資與加班費5萬
員工餐費 1萬
貨運運費32萬
營業稅 33萬
營所稅 30萬
紙箱費用14萬
文具雜支 3萬
辦公室租金 1萬
四本合計1350頁的書賣2200元,也不過就是一般書的售價罷了,難道你們沒聽聞有一本2萬元的財經書嗎!
最後,希望上述這些理由與苦衷能夠讓無法買到這本書的朋友(雖然不多)稍微感到釋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