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不能說的名字

不能說的名字



       作者:克里斯.克里夫

       很難想像在薄薄的三百一十頁的篇幅竟然可以給予讀者如此多層面的內涵和省思,「不能說的名字」用最直接的故事控訴了石油開採在非洲奈及利亞所造成的災難,直指所有人在全球化浪潮下的「共犯原罪」:本書也訴說著女人如何面對生活、生命與愛情、尊嚴的追尋和選擇;也陳述了富國(英國)對待非法移民的種種不公允政策…..可以說,本書具有相當多的面向,作者的企圖心相當強烈且多元。

        但本書卻不會流於說教、控訴與泛道德,更不會有太多關於奈及利亞內戰的報導,也不會出現石油或全球化等枯燥的政經數據,作者將具有高度的議題包裝與內化在多數人都看得懂的文學小說故事內;這的確只是一本小說,別擔心這是什麼有關國際政經議題的報導文學,厲害的是,作者透過簡單的故事帶出讀者許多省思。

        如現實vs.幻滅、外遇vs.婚姻、帝國主義vs.被剝削的非洲、全球化與人類偽善、女人的中年危機……豐富的元素卻不會帶來閱讀的擁擠。

      「不能說的名字」的故事大概:
      「兩年前,莎拉與丈夫安德魯遠赴異國海灘度假,希望藉此挽救瀕臨破碎的婚姻,沒想到卻意外捲入一場駭人至極的暴行中。為了解救人質,他們被要求截斷自己的手指。面對惡意的脅迫,兩人做出了全然不同的抉擇。從此以後,他們分據善惡的兩端,各自鎮守這段恐怖的記憶,莎拉無法自拔地墮落,安德魯則陷入了憂鬱的陰霾。
        兩年過去了,安德魯的憂鬱害死了自己,他的葬禮將在兩小時之後舉行,而從當年的暴行中逃過一劫的女孩跋涉千里,恰在此時來到他們家。她為了躲避追蹤,小心掩藏身分,絕口不提自己的名字。莎拉從女孩那裡得知了「那件事」的真相,而在以後的日子裡,她將慢慢發現女孩的來意並不單純,更將赫然驚覺,這場奇異的重逢,會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徹底撼動她們彼此的人生!」
       …..節錄自本書的宣傳文稿….

        先來談一下「全球化」與「圈地」,當我們看到『非洲最大產油國奈及利亞反叛軍威脅將攻擊煉油區,影響產能達20%之多的衝擊下,刺激原油期約週一亞洲電子盤延續上週五的強力反彈格局,每桶再漲1.06美元;專家預測奈及利亞叛軍的攻勢可能還會加劇。這些叛軍盤據在奈及利亞產油重鎮。根據美聯社與彭博社的報導指出,奈及利亞的叛軍組織週日發出警告,表示將繼續對外國在當地的石油利益發動攻擊。在這個世界第八大石油出口國「解放運動」的叛軍進行了四個月的綁架和破壞活動,使原油產量減少了1/4。殼牌公司發言人在倫敦稱,「當可以安全地進行採油時,我們將返回那裏。關於時間問題,一無所知。』這樣的新聞時刻會想到什麼?
        1、 下個禮拜油價又要漲了。
        2、 非洲很亂都是一堆暴民。

        但其實我們大家都是共犯,在「全球化」這個聽起來響亮且合理的大旗之下,大家都成為殘害弱勢族群的共犯,當油價上漲的今天,你我不會去思考降低消費與需求,卻總會冀望這個世界哪個角落又可以發現大型油田,或增加原油供給,卻沒有思考到一座油田的開採與運輸,會帶給當地住民永劫不富的生態耗劫,這耗劫不單單是環境的一去不返,也包含了當地住民的生計,甚至生命;試想,當你家的土地地底下被發現蘊藏原油礦源時,你會遭到什麼對待?致富?別傻了!全世界所有國家所有政府的法令都把石油礦源與其地上土地權視為國有,一旦你的村落被發現有油源或是輸油管經過之地,你所面臨的命運就是被驅離。

        別以為那是落後的非洲才會發生,想想看台灣苗栗縣政府為了財團要蓋工廠,就用圈地的方式粗暴的徵收大埔良田,從此那塊土地成為財團禁臠。

        本書故事就是發生在奈及利亞產油區,無辜的村民-小蜜蜂與姐姐為了逃避戰爭,另一個女主角英國記者莎拉為了挽救婚姻與丈夫來到不該來且不屬於他們的世界-奈及利亞的海灘渡假村,偏偏一場有關原油的內戰與屠殺恰好波及到這個海邊,幾個主角的故事與人生境遇就此發生巨變,當然再說下去恐怕就會洩露情節,但是讀者不用擔心的是,場景、故事與創作企圖雖然是如此具有高度的政經事件,但接下去的篇幅卻都是兩個女主角的遭遇與內心戲。

        被英國記者捨身相救的非洲小女生小蜜蜂偷渡到英國成為非法移民,她找到了救她一命的莎拉;而莎拉的丈夫卻因受不了良心譴責而自殺,莎拉身陷外遇風暴與丈夫身亡的雙重打擊…..小蜜蜂為了生存,莎拉則是為了靈魂的救贖,所以本書是很典型的「女書」,以兩個女生做為第一人稱主角(很少有作者如此呈現),個自講著自己的故事與遭遇,最後兩人一起踏上的救贖之旅。

        本書也探討了一個人性的衝突點,一個人到底可以替親人以外的他人付出多少犧牲,如莎拉願意付出被剁斷中指的代價去救一個與自己完全無關的女孩性命,換成你我願意嗎?如果我們選擇明哲保身,我們會遭到良心的譴責嗎?亦或是把這些犧牲都包裝在冠冕堂皇的全球化藉口下就可以視而不見呢?

        為何書名用「不能說的名字」?那是因為女主角小蜜蜂(這當然不是她本名)一旦在奈及利亞洩露了她的名字,就等於洩露了她的種族,在石油爭奪所引起的種族屠殺戰爭下,名字是不能輕易說出的;當然,小蜜蜂非法偷渡到英國之後,她的名字變成洩露身份的禁忌;此外,在非洲文化中,真名的交換代表全然的信賴,或許這是中文書名的由來,但本書的英文書名是The other hand,我個人反而覺得「不能說的名字」比較能傳遞整本書的靈魂。因為,當小蜜蜂道出自己姓名的那一剎那,卻是大愛無私的極致表現。

        不能說但卻不得不說到喜悅地說出口,就是本書的靈魂

        雖然作者並沒有將控訴掛在嘴邊,但透過小蜜蜂說了許多話:「我發現在我的國家裡有很多我們這樣的人,親眼目睹過石油公司不希望我們看見的事,而且政府希望我們乖乖閉嘴。」

        我特別喜歡一段文字:「小蜜蜂說村子裡人人都愛U2的「One」,拘留中心裡U2也是排名第一,大家你殺我我殺你,誰看誰都不順眼,可卻愛聽同一首歌。」道盡了人在全球化浪潮下扭曲了其實原本都差不多的本質。我個人也相當喜歡這首「One」

        關於奈及利亞的石油

        1956年以前,奈及利亞,這個非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賴以農漁業為生,直到尼日河三角洲(本書的故事場景)第一次湧出石油,徹底了改變這個國家。絕大多數的奈及利亞平民,他們的生活在發現石油之後,比之前來的更窮,更不安,更絕望,而油田附近的居民被趕離家園甚至整村遭到屠殺滅村。五大石油公司:皇家荷蘭殼牌、法國達道爾、義大利阿吉普、美國的艾克森美孚以及雪佛龍瓜分了奈及利亞的石油生意。他們為了獲得鑽探權付錢給村長與政客,派安全部隊鎮壓抗議行動,放任油管溢油不加理會。

        在許多國家發展的經驗中,經濟成長與民主政治是有明顯的正向關係,白話的說即是,越富有的國家,也常是越民主的國家。為何世界上這些依靠能源致富的石油輸出國至今依舊難以幫助國家民主化?累積的財富為何無法讓人民擁有更多的權利與資源去參與政治,去表達集體的意見,去幫助資源做更有效的分配,而降低衝突發生的次數?

        靠石油發財的的回教中央政府並沒有將石油的財富投注於改善他們的貧窮問題,而油田所在地的基督教原住民卻被遭到生計、經濟與生命的剝奪,心中的不滿湧現,不滿於經濟上的分配不均,於是想要奪回他們口中屬於他們祖先的土地與利益,這正是奈及利亞內戰悲劇不斷上演的原因。也是本書故事的起源,而奈及利亞三角洲也正是女主角小蜜蜂的故鄉,一個被黑色(原油的顏色)惡靈完全籠罩的大地。

        評:五顆星。

       7/17   
耕讀筆記:   很汗顏地在網路寫了588篇書評,越寫越感到心虛,最近許多批評指教的聲浪越來越大,有說我的書評好像在寫"讀書大綱",還有人說我寫書評沒有文學底子,其實我完全不在意這些事情,我不是聖人,無須在意他人的意見,不管他人的批評是否屬實,寫書評不過是我的興趣,沒有必要非得參考別人意見,在自己的部落格寫一些個人主觀且無償供大家分享的書評文章,何必管他人意見呢,不論是善意的亦或是惡意的,我都不會虛心接受,畢竟寫書評又不是我的工作,也沒有靠寫書評賺錢,寫的不好說實在的,我也不在乎,自己爽就好了,如果讀者看不下去,就請你滾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