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使女的故事

使女的故事
       
        作者: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

        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是加拿大知名作家。生於渥太華,是位多產的詩人、小說家和文學評論家以及女權主義者、社會活動家。也是2000年英國布克獎的得主(得獎作品是盲眼刺客),她更是加拿大呼聲最高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不二候選人,她的著作除了本書之外在台灣書市中被翻譯成繁體中文版的有「盲眼刺客」、「末世男女」、「女祭司」、「雙面葛蕾斯」(以上四本為小說)、以及散文類的「當半個神不容易」、「潘妮洛普」、「債與償」等等;她的著作相當具文學性、多元性、未來啟示性與想像力,如果把「1984」、「百年孤寂」、加上「咆哮山莊」三本書的元素相加的話,應該可以用來形容部份的Margaret Atwood,或許可以再加上一些女性主義的色彩,以及一些星艦迷航的奇幻吧,當然維多利亞的文風也是穿插在她的眾多作品當中。或許她已經獨創了一派,姑且就稱為「愛特伍風格」吧。坦白說閱讀她的作品會有一些不低的門檻,她的作品有些是倒述的,有些是後設的,有些具有意識流的文風,她的故事具有高度想像空間,但是幾乎都帶有批判與寓言的目的存在,她的書有著大量的引經據典,以本書「使女的故事」而言已經可以被當成大學英文系的教材,然而,如果一個閱讀者可以跨越這些小障礙的話,瑪格麗特.愛特伍的作品會讓人愛不釋手,一本又一本的讀下去,當然站在閱讀者的立場,可以從比較易讀有趣的作品開始探尋瑪格麗特.愛特伍的文學殿堂,第一首選當然是「盲眼刺客」,接下來應該是有點推理味的「雙面葛蕾斯」。

        本書的故事背景:故事發生在基列共和國,基列共和國是一個在美國領土上由宗教激進份子所建立的神權國家,階級分明,父權至上。女 人則依照功能被授予不同的工作,像是夫人、嬤嬤、馬大(女僕)、 蕩婦(妓女)等等,特別是故事中的「使女」們,她們沒有名字〔名 字都是以主人家來稱呼,例如,主角「奧芙弗雷德」(Offred ),就表示「of Fred」,弗雷德家的;當然,當她們換主人時,名字也就跟著換 了〕,不能閱讀,沒有個人財產,甚至不能與人任意交談,違規的人 可能會遭到處死的下場。這個基列國是個極端的基督神權基本教義下的政教合一的極權政權,凡是提供墮胎的醫生、同性戀都要被處以吊刑。

        故事背景主軸乃是政治與宗教的上位者引經據典來迫害女性,並摧殘上世紀的性解放運動。書中的基列神學國也以扭曲《聖經》來達成強制生殖目的、滿足慾望為目的來當成國家的主要政策;讀《使女的故事》不時會產生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基列國是個具高度效率的極權主義制度與極端神權宗教的國家,作者藉由未來的幻想國度去突顯許多問題。在未來的基列共和國裡,女性最大的功能是生育,不能生育的女性就沒有價值,也因此,女性的地位是從屬的,工作、讀書、識字通通是大不諱。

        在這個國度,生育的大任就交由「大主教」們來擔任,大主教是這個國家的上層菁英份子,美其名的是替國家播下優良下一代的種子,骨子裡不過是大官們縱情於色慾的「宗教」藉口,如果大主教們的正房妻子無法生育或已經超過生育年齡,就必須把生育的工作交給「使女」來做,使女禁止與大主教單獨相處,她們的用途就是生育,除此之外別無他用。使女不是嬪妃不是高級妓女。為了讓使女與這類人涇渭分明,她們身上不能帶有絲毫娛樂成份,不容許使女有隱密的欲望,也不能讓大主教的愛情在她們身上立足生根,充其量使女只是長著兩條腿的子宮,連她們與大主教們交媾之際都要用布簾阻隔彼此的眼神接觸。

       這個國家透過「嬤嬤們」這個女性階層來控制女人,在達到生育與其它目標上相當有效,史上任何一個極權政權都幹過這樣的事,所謂的「以夷制夷」也是相同的概念,透過女人去執行部份統治並箝制女人的工作,以達到基列國「革女人的命」的極端政策,而這些「嬤嬤們」之所以願意去執行這類殘害其他女人的原因卻是:「對傳統價值的錯誤認知」,基列神權政權之所以形成的社會氣氛在於生育率的大跌,女人生育意願的低迷,但是這些抱著被扭曲的傳統醬缸觀念的老婦人們,卻一廂情願地認定是年青女人敗德與悖逆傳統家庭價值所致。

        閱讀一本書除了人物、主題與背景之外,當然要能夠找出其故事結構,所謂故事結構就是人物、地點與事件所串起來的故事形狀,更具體一點的是讀出故事的「開頭」、「危機或轉機」以及「結尾」,回到本書,本書的前二十二章都只是在結構的「開頭」,開頭部份不斷地陳述使女的生活與回憶,作者用結構的開頭建立了她所要陳述的「未來恐怕又奇幻」的世界,在開頭的部份,故事情節是沒有多少流動的,用意在於營造故事所需的畫面,一本小說的畫面不一定是要用景色來敘述,也可以用「人事地物」的綜合敘述把畫面的氣氛給鋪陳出來,這部份的鋪陳往往是小說成功與否的關鍵,如果沒有這樣的鋪陳,很難把小說的讀者帶到第二層結構:「危機或轉變」,況且有些作品的作者想要呈現的不過是作者精心策畫的氣氛,以本書來說,就算沒有後面的故事與結構變化,本書還是可以清楚地讓讀者瞭解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女權。

        一本書第二個結構是「危機或轉機」,這本書的危機與轉機是使女突破禁忌和大主教接觸,大主教的老婆也突破禁忌要安排使女懷有他人(非大主教)的孩子,這兩個危機點便造成本書故事的急轉直下,讓故事除了靜態的基列社會與使女生活的描寫,更有進一步的後續發展,既然有了危機與改變,這個使女就得一步步地步入改變,一旦她透過與大主教和他人的接觸,故事前面的單純就必須改變,作者安排使女讓「五月天」這個地下抗暴與逃亡組織的接濟而逃亡;既然逃亡便進入本書的第三個結構-結尾,不過,本書的結尾只有最後一章(史料),在史料這一篇與故事的人事地物都迴益的結尾中,掀開了許多在本文隱諱的東西,解答了本文中許多無法理解的事物,但是卻不提出本書主角-使女奧芙弗雷德的下場。

        小說的結構除了「開頭-危機-結尾」之外,還需加上時間這個背景,譬如有些是時序拉得很長的大河類小說如百年孤寂,有些是橫跨數個世代如咆哮山莊,有些是時間短如浮游的作品如天使與魔鬼,整本書的故事只發生在24小時內,但是上述這些例子不論長短都還是屬於順述的作品;然而本書卻有著相當奇特的敘述方法,我節錄本書譯者陳小慰在本書導讀中的一小段話來描寫:
「整篇小說是發生在一個前推時間之先的倒述,只是這前推時間被放在小說的末尾部份,小說一開始便是宛若現實的倒敘,由於沒有時間上的交代,讀者幾乎感覺不到故事中發生的事與所處的現實時間上的距離。」

        我來作一個更簡單的說明,本書是由兩個倒述的關係構成,大部份故事的發生時間應該是基列共和國建立的初期,依本書最後一章與文中的一些線索如女主角來推估,大約是2020-2030年,書中除了講述這個女主角奧芙弗雷德在基列國建國初期擔任使女的故事以外,文中不停地穿插奧芙弗雷德過去的正常女人生活(神權政權還沒建立之前),只要細心一點應該可以分辨出女主角在兩個不同時間所經歷過的不同遭遇,然而,到了最後面,時間便來到2195年,原來使女的故事竟然是一百多年後被未來的考古學家所挖掘出來的考古史料,所以本書的時間結構就有一點複雜:成為過去的現在、成為現在的未來,推翻未來回到現在的更遠之未來。哈!讀小說真是既有趣又痛苦。

        作者把神權時代的那股被埋葬的窒息感描寫得讓人感到驚悚與悲傷,想像連生活談話都變得無比悲涼,音樂的消逝,蛻色的大地,一切一切都變得單調,一個藉由不斷消失所塑造成的單調世界,《使女的故事》讀起來像是某個人的日常生活,摻雜著一些過去回憶,語氣平淡,她被馴服,亦步亦趨地順從指令,任何一個任性的舉動都會讓自己墜入萬丈深淵裡,甚至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會結束,恐怖的是,她連能不能結束都視而不見。視而不見不同於無知,你得勞神費力才能做到視而不見。基列國的極權與所有極權統治一樣,國家會更勞神費力地幫人民作到視而不見,這種工作就叫做「洗腦」。

        這個神權國家把聖經當成恐怕統治的合理化藉口,如「利亞說,上帝給了我後代,因為我把使女給了我丈夫。」基列國將這聖經上的故事當成「使女」政策的依據。「耶和華的眼目遍察全地,要顯大能幫助向他心存誠實的人。」這句來自聖經歷代志的話被用來建立「眼目」這個特務系統以監視人民。聖經創世紀第三章第16節:「….我必多多增加你懷胎的苦楚,你生產兒女必多受苦楚….」,於是統治階層的打手「嬤嬤們」,不讓分娩的產婦上麻藥,還故意增加其苦痛,並說這一切都是來自上帝的旨意,簡直是斷章取義並扭曲原義濫用聖經的極端基本教義的瘋徒。

        這很像投資領域當中,一些人誤用巴菲特的理論,用一種瞎子摸象的狹隘角度去詮釋,並鼓吹投資人一定要投資一些小型股票,並且必須要長期持有,而忽略了環境變化與投資人本身的承受度,這和書中的「神權極端教義」的抱殘守缺有何不同呢?

        本書有一句話:「謎宮裡的老鼠只要待在謎宮裡,是可以任她四處亂跑的。」這不禁讓人想起現代的投資與金融理論,各方人馬可以提出不同的投資方法,可以對投資作出不同的銓釋與應對方式,甚至可以繼續鑽研出讓投資迷宮更為複雜百倍的路徑,但是千萬不能脫離這個謎宮,而投資這玩意最大祕密就是:
「運用人們想要不勞而獲的惰性,誘使人們抱著資金進來很難鑽出去的金融迷宮」

        本書有一段關於電視洗腦的畫面敘述:「這時候播音員出現了,舉止親切,神態如老父般慈祥。健康的膚色花白的頭髮,坦誠的雙眼,眼睛周遭布滿了智慧的皺紋。這一切使他看上去就像一個大眾心目中理想的長者。他那故作平和的微笑在傳達這樣的信息:他所說的一切都是大家好,一切都會好起來,你們要信任我,你們要像好孩子,只管安心睡覺。」如果把這段的「播音員」改成「投資專家」,不又是另一個講不完的故事的起頭了嗎!

         本書也讓讀者可以思考,基列國的神權權力來源為何?為何人們可以放棄自己的許多「天賦人權」而讓極權政府有機會掌權呢?本書的經濟學密碼在於「人口結構」,一個國家的經濟動能除了來自於創新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口」,有人才有勞動力才有消費力,當一個國家長期處於人口降低與人口老化的趨勢中,經濟成長衰退消費意願不足還不是最嚴重的打擊,更嚴重的是人們將不再存有未來榮景的「希望」,縱觀近代許多極權政府的掘起,都和「希望絕對幻滅」有關,如德國納粹的掘起時空,是一次大戰戰敗國德國的對外賠償款,已經大到當時的德國無力償還,鉅額的天文數字賠款已經讓德國人完全喪失對經濟以及對未來的全部希望,於是除了絕望以外,也只能孤注一擲地再戰一場,於是希特勒順勢掌權了。1949年的中國,廣大的人民在連續四十年的戰爭(十年的對日抗戰與近三十年間不停的內戰),早就已經一窮二白,誰還會對掌權三十多年來無力停止戰爭且假借資本主義外衣的貪污國民黨政府產生半點信心呢?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趁勢在中國建立極權的政權也是有其經濟與社會的充分背景存在。

       而本書的基列國家之所以能夠建立在於人口的下降,這些神學極端人士把過錯歸給女權的高漲,認為女權的高漲是造成生育率下降的唯一原因,於是,為了提高生育率以挽救這個國家,所以必須消滅這些女權,把女人的地位打回中古時期,視女人為生育的工具。

        不可諱言的是女權的高漲也的確是生育率下降的因素之一,人口的結構更是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一環,只是人口政策或增加生育的政策應該要建立在「愛」與「利己利他」的兩個基礎之上。

        當然,瑪格麗特.愛特伍寫這本書應該也不僅僅是危言聳聽,人口與生育失衡的國家的確是會造成許多未來的危機,這也讓讀者體會到一件事情,如果現階段人類對經濟成長的定義不變之下,我們的投資應該放在「人口結構比較年輕」的國家與地區上吧。

        評:五顆星
09年9月的購書連結2

巨匠的宿

狼與辛香料 01

狼與辛香料 02


狼與辛香料Ⅲ

狼與辛香料Ⅳ

狼與辛香料Ⅴ

狼與辛香料Ⅵ

狼與辛香料Ⅶ

狼與辛香料Ⅷ 對立的城鎮〈上〉

狼與辛香料Ⅸ 對立的城鎮〈下〉

一百年的孤寂

羅安娜女王的神秘火焰


晉朝那些事兒(1)八王之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