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之證券心理學

購買證券心理學

以前讀了幾次柯斯托蘭尼的書,一直無法讀懂裡面的內容,不是自謙而是內容的簡潔讓我害怕,我認為投資理論的學習有三階段:
1、 看山不知山
2、 看山是山
3、 看山不是山
很繞口吧,讀他的書若沒有兩種親身體驗是無法看通的,自由與寫作。

他的書要一段一段的跳躍思考,經典作品與教科書的差別在於,開創性的經典作品無法如理論教科書般的條列與結構分明,只是教科書的結構完整卻有失去思考空間的腦力激盪樂趣,我選了幾句讓我心有戚戚焉的話語來解讀

不一定要富有、但一定要獨立

這句話剛好符合自己多年觀察的現象,許多優秀的投資者的共同特點是:自由的腦袋,想法自由才能不拘泥於既定的模式,每次股市波動的形成原因都不同,我以前說過無招勝有招就是這個道理,所謂招式就是過去自己或他人獲利的方法與技巧,只不過我常說的成功的模式無法複製,譬如這兩年觀察到一些五六十歲以上的投資人,經過七八年的股市變革,其內心掙扎到如今終於放開心胸接受小型電子股時,卻不知股市中的那股洋流又流到他以前熟悉的資產傳產原物料股身上了,他又要用多久的時間轉回去呢?以大師柯斯托蘭尼的投機自由態度來看,他可能只需要1分鐘。

那些檯面上風光的基金經理人與外資超級研究員,他們根本無法成為一個思考自由的投資人,他們自己相當清楚,得到的財富是由嚴密的組織與背後招牌影響力所帶給他的,當他決然一身輕時,除非有自由開放的腦袋,否則在投資市場活不到2年,這樣的法人只要一離開組織就如同被丁春秋的「吸星大法」,一夕間吸乾了多年所謂的投資功力,當這些人四十歲以後就要開始保位置,從此投資生命就此歸零,即使爬到很高的職位,工作內容也不過就是開會、應付資本家…..二三十歲時所累積的功力就慢慢折損。

快樂,但不幸福

柯斯托蘭尼文中提到:「悲觀的根本緣由其實在股票玩家本身性格,他們不太用腦袋思考,也很少在意股市重大事件所代表的真正內涵。他們只想以買賣操作來踏出有利的一步,並在賭局中生存下來。」

股市上漲的過程要有不斷的買進行為來推升,也就是說股票的擁有者由「強手」慢慢的轉到「弱手」,當股市處於低檔時,當時的股票是由什麼人擁有:大股東、不怕利空者、長線操作者、關係人(因為某些與公司的關係而無法出脫者)、買到忘記的投資者….等等;而當股市漲到一定程度時,擁有者會慢慢轉到弱手,如:後知後覺者、短線操作者、投信、受媒體與股票廣告商蠱惑者、…等;從強手轉到弱手的過程就是一個上漲過程,當所有的弱手都持有時,高點就不遠了,這個觀察意義在台灣就是看成交量。

股市的迷信

柯斯托蘭尼文中提到:「股市玩家並未以輕鬆和幽默的態度來看待事情,反倒是將他們既定的想法加上憤怒並且神化,這便是一種變態行為了。神話論者隨著時間而改變,不過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他們最後都對迷信感到失望。」

太有趣了,這會令人想到在媒體表演的股票廣告商,這句是柯斯托蘭尼大師講的,不是我講的,台灣股市有太多神話了,如「只要買不要賣」、「透過指數期貨系統…一年賺3億」、「…….還有一個我不想講…..」。

金錢能幹什麼

作者提到書的收藏,讓我想起的一個小故事,我的妹妹小我13歲,當我考上大學時,她才入小學,我父親為了跟一位自行創業的朋友捧場,花了幾千塊買了一套300本的兒童百科全書,可惜我妹妹天生不喜看書,那套書就塵封在老家十年,十年後我也有了兒子,那時我的長子三歲,有一次帶他回高雄的老家,被好奇的他翻出了那套書,於是我將那套書搬到台北我兒子的房間,從此那套書被我兒子翻到爛,陪伴了他好幾年,以因此使得我兒子養成喜歡閱讀的習慣;書的價值與錢有點類似,錢的價值可怕在於複利;而書的價值在於未來在某個時點對自己..甚至兒孫會有意想不到的啟發。

群眾是無知的

人類集體行為往往是無知的衝動的,所以就容易被野心家與大戶給利用,如以前的獨裁者希特勒,我引用一段網友「狼」的文章:
「由於唸理科的關係,我本來也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其規則存在,所以以統計學為原理所推論出來的技術分析,價量分析是不是就能"預測"線型的走勢?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一陣子,後來有一次看到一個影集"數字搜查線"突然我就有想法了,其實是跟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相關,我先解釋一下"測不準原理"--當我們要去觀測一個物體時勢必是用一種波,打到觀測物體反彈回來我們的儀器上,就能夠知道物體的位置,可是當觀測物質量太小時,當波打到他時就會產生位移,所以我們量測的位置就不是物體目前的位置了;
至於這個理論對於投資,財務,金融有什麼關係呢?我舉一個例子,以前大家相信有"紅包行情",因為過完年後市場的資金動能較大,可是當這個理論廣為人知以後,當每年過年前群眾就會預期"紅包行情"而大舉買進造成年前指數的推升,而年後本來應該有的行情就可能縮小甚至沒有,群眾的預期心理造成這個理論的失真。
更惡質的是甚至某些大戶反過來利用散戶相信技術分析跟價量分析的心理,用大筆資金跟人頭戶來"畫線"給散戶看(所謂的"騙線"),這也是另一種的測不準原理。
後來,我在閱讀大量的書籍跟資料後(這要感謝總大開的書單),有了一個想法,任何人的決策行為最後都是心理因素,不論是理性或是非理性,所以若試圖要以科學分析的角度去了解財務跟投資的話,必須整合心理學跟行為學,也就是行為財務學的範疇」

引用網友「狼」的作品就大致可以窺見大師「群眾是無知的」這種論點,會影響股市變化的不是重大事件,而是重大事件的群眾反應,06年2月底的「終統論」發酵時,代表散戶的信心指標-融資餘額連續數日大降,記得當時我寫下這段話:「今天或許有各種傳言或情緒,你不仿把這些負面思考都寫下來,投資人的記憶只有三天,……」去回想當初的心情與大眾的情緒,去看看那時候的股價位置。

購買證券心理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nddealer 的頭像
    bonddealer

    總幹事耕讀筆記- 日本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