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算算自從我投資金融市場已整整二十年,當然最先進入的是股市投資。我是從財政部長郭婉容宣布課征證所稅的前一週才入市,買第一檔股票台苯168元,其中有漲到186元但遭此歷史上股市的最大利空,跌了十九天到98元(其中政府干預讓跌幅減半,要不然損失將更高),待反彈至120元就損失出場,大賠30%。第一次投資失敗,永遠忘不了。

        個性使然,我開始檢討挫敗的原因,研究出第一種操作模式<籌碼戰>,因當時沒有電腦可供累積籌碼,且個股只有200餘檔,我藉財訊快報上有大筆進出資料,利用晚上3、4小時時間、記錄、累計幾檔要操作的股票籌碼,這也讓我在股市嚐到初次賺錢的喜悅,但此方式會敗在小型股的無量下跌,及浪費睡眠時間,因此轉進至第二種操作模式<利用技術線型戰>,有了第一次教訓,開始看投資大師的書,並遠到台北聽名師的演講,看了不少技術分析的書,配合籌碼上的優點,當時已有電腦軟體幫忙記錄籌碼,此段有較大的利潤,但也有其缺點-不能賺大波段,因此進入第三種模式<跟隨法人進出戰>,搭配營收、EPS、好的產業,做長期波段操作,此種收穫較好,但有時法人也會馬失前蹄而有較大損失。

        在進入2000年網路時代後,世界總體經濟的連動性愈趨複雜,幸運的我在2007年年中看到「總幹事的投資日記」,拜讀「交易員的靈魂」一系列的文章,及近期看了「收盤後的人生」,才知道自己操作股市的缺點,及投資知識的不足,無法理解總體經濟狀況與基本面的變化,但能體會總幹事是如何保護我們這些股市中迷惘的大眾,相信總幹事永遠是所有朋友的良師益友。

         在「收盤後的人生」中,最喜歡『強老大的十八洞』,這篇用打高爾夫球引述出投資理論的文章-強老大的投資原則:

     * 還沒準備好,別急著上場;若自己沒準備好投資的技能與方法,就不要急於入市。

     * 上漲趨勢確立,要勇於加碼、持有,不能太保守;不聽市場雜音,不聽信媒體資訊,因為資訊容易被包裝、宣染。

     * 善於資金管理,嚴控風險;要能停損(利)以確保戰果,別讓損失擴大。

     * 無法判別趨勢,退場觀望、保守應對,等待,也是一種投資的方式。

     * 只選擇操作自己熟悉的產業及個股,不要像在超級市場選購商品一般。

        「收盤後的人生」,會讓人有跟著旅遊的意境,但其內容卻有著許多小故事,而引申到投資的大道理,更有揭開金融市場醜陋的一面。例如,第二篇文章,「漂流的史坦利」、「神群出貨團」、「庫藏股緣起不滅」、「他能提,我不能提」、「互吹喇叭」……等等,每篇都對著投資大眾警示金融市場的陰險、骯髒、坑人的手法,讓我受益無窮。

        在書中提到的2007年美國次貸市場的內容,與後續延伸各種相關的金融問題,其錯綜複雜的程度,都不是我們這渺小的沙丁魚群所能窺探其究竟的。在Peter Navarro的三大黃金守則:
一、 在上升趨勢中,買進強勢類股中的強勢股。
二、 在下跌趨勢中,放空弱勢類股中的弱勢股。
三、 無法研判其趨勢,則退出觀望,緊抱現金。

        此時,我即採用此第三種投資方式<等待>,記得安藤忠雄先生也是用「等待」使淡路島成功的誕生。

        從總幹事的「收盤後的人生」一書中,明瞭沒有讓人一夕至富的法則,卻能讓大眾有依循的投資方向,知道金融市場的各類詐術、媒體版面的驚聳言論、各種花花綠綠的利益交換……等技倆。若自己不能充實各種投資知識,確立投資方向,相信一定會被這充滿陷阱危機的市場所吞噬,所以讀完此書,最讓我振奮喜悅的是,我找到了投資方向,及收盤後的人生的希望。

        很多的創意來自於旅遊的心得,不管是投資、建築美學、設計、商業行為……等,旅行可以體會一個國家的精髓,及傳統文化的差異,進而能豐富生命。人生本來就是一種旅行,70年的歲月,會有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同一個地方,體驗當地的生活,偶爾會離開到遠處去過不同的生活,學習不一樣的語言、文化,及歷史,再返回原來的地方,繼續一樣的旅程。隨著時間的拉長,及偶爾的離開,而改變我們對旅行不同的想法、思考方式,這大部分的過程就叫成長,希望能藉「收盤後的人生」,與總幹事一同成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nddealer 的頭像
    bonddealer

    總幹事耕讀筆記- 日本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