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直力求簡單,這卻可能被視為偷懶的藉口。在追求卓越的目標下,人們會在知識、經驗、年齡逐漸累積下,慢慢的形成了三個族群分類:

 * A:越發相信自己的無知(有限知識),轉而追求簡單方法,並加強對於「意外」的因應。
 * B:越發肯定自己的先知,更加去冒險犯難(或創業),成為創新或毀滅的來源。
 * C:因生存或思想關係,無暇考慮這些累積,順利過日子即可,這是社會最主要的一群。

        這樣分類有些簡化,但卻是人類社會的寫照,在一個常態分佈下,A可能居中或略為偏向右側,B多半位居兩側,而C多數位居中間區域。

        為了不讓樹長到天上去,在作用力下,有反作用力存在,這是種制衡力量,亦是平庸世界會出現的狀況,與我們認知的「回歸均數」概念相同。如果單從機率角度,這樣的思維無可厚非,可是世事就這麼單純? 是這樣的話,就不會有俗語:「世事難料」的出現。為什麼多數人都是位於C類,處在分配中最多、最密集的中間區域,因為這部分有群聚效果,可以用常識、傳統智慧來作為解釋的道理,可以做得與別人一樣而不受責怪或不被視以異樣眼光,這是人性最能夠發揮的地方。

        若有一天我們突發奇想,或開始以懷疑角度去看事情,漸漸的嘗試、傳統智慧是不能滿足我們的。如果真正的排除人性的束縛力後,看似合理的道理往往經不起考驗。這時候B族群的人會開始竄起,他(她)們用所謂的創新方法(或思維),做出了與許多差異化的行為、理論、產品、服務等。然後這部分人會出現生存淘汰賽,極少數的人會獲得極大的成功,將自己從分配的中間區大幅的朝右邊邁進(右偏態),當然競爭失利的人就會被遠遠的拋在分配的左方(左偏態),這是兩種極端。請注意只有少數人可以做到創新、差異化,多數人在都是不成功變成仁的犧牲品,成為失敗的凡人,99%以上從此乏人問津。這些可憐的人多數並不可憐,他(她)們不是天生被拋棄在左側的,是自己選擇的結果,社會新聞的多數都來至於此,自我選擇下後的不幸。當然成功者就會逐漸在媒體上曝光,什麼XX語錄、XX成功、XX創新、XX管理等書也可能孕育而生。若一旦看到的內容都是自我吹捧,沒有一點謝天之意,就該棄之如鄙鞋,反正對我這種自認為A類的人,自我膨脹不是我的菜。

        還有一小群人,比B類更少的族群,會不斷用思考、閱讀等方式去體驗世界,逐漸發現世界的原貌是由 90%以上的C族群,加上少數的極端B,加上更少數之自尋煩惱的A所構成,意即常態分配大致是對的,多數事物都沒法脫離大數法則的規範,但是還是有些意外,如同創造大數法則之數學家Bernoulli言:「自然界一再發生的事件,會遵循特定的模式,但並非每件事都符合,只有大部分如此。」 

        這代表什麼意思呢? 我們可以用傳統智慧去解決多數的問題,尤其是沒有太多不確定成分的事情,但是有些意外、極端的事(或言黑天鵝事件)卻無法用傳統智慧來解決,沒遇過、或極少出現的事很難被多數人所記憶,才會沒有好的因應對策。更麻煩的是這些意外有兩種未知很難處理:

 * 發生時間不確定
 * 規模不定(或規模可變)

        這就如同是俗語所說:只怕萬一。A族群的小眾即便發覺這個現實,依舊沒法克服這兩個未知,所以才會深刻的瞭解自身的無知、侷限性,也才會開始採取懷疑態度,當事情失控時趕緊承認自己錯了,反省、思考如何快速擺脫這些不確定。這時候也只有撤退一途(風險、資金控管),幸運的人可以逃離,然後把自己從分配中些許右移(緩慢、安靜的進行),多數人還是沒法逃離,只好等待下一次的右遷機會,反正有這種認知的人多數可以在中間區順利的存活,等待永遠是最好的朋友,如果沒有喪志的話。

        分析起來,好像B類的人最值得學習,因為有夢最美、希望相隨,這也是資本社會一直在推廣「成功學」的原因,成功時向右偏移,遠離C族群那些云云大眾的誘惑實在太大了,這種目標看似相當合理,卻往往忽略了分配的本質:極端是稀少的,忽略了陣亡者風險。當然這種追求成功的正面思維是可取的,這種樂觀進取的態度對於人類的進步也有很大貢獻,這是值得學習的地方。不過在追求成功的同時,請衡量自己面對失敗的能力,因為一旦失敗,就如古代科舉之名落孫山一樣,什麼都不是,考試不過是沒收入而已,但是若是創業可能會有積極進取的後遺症,讓失敗後的拖累超過預期,而且這些失敗注定要被遺忘的,成為數十億中的一顆塵沙。

        A類的自認無知常會被人以誤解,為什麼還沒做就先談可能的失敗,如投資(機)前先談風險一樣,這跟賭博時最忌送書一樣:怕輸,而且這些負面的話聽起來也刺耳。其實多數人誤解了無知的意義,這些人只想運用有限的知識、經驗,把自己定位清楚,選擇性行事(出擊),做後(攻擊)若沒有成果早早收兵不戀戰,等待下一次的機會。況且被視為怕死(怕失敗)的人有一種意想不到的好處,就是容易認清「存在者誤差」的道理,如果自身能力不足,驚驚不到頂又如何,不去想那些攀山越嶺的高手也無妨,至少不會成為那些殞落山下的無名氏,當別人在為「一將功成萬骨枯」奮戰時,樂的輕鬆不要當砲灰也很好。

        身為C類的人並不差,只要不心存比較,就能夠接受現實來獲取內心平靜,如多數的中國、印度人。這類人的認命是社會的安定力量,唯有知無常,才不會逆天作亂,反可能成為真正快樂的一群。

        各族群的特徵描述:

 * A族群想太多,這點反是不快樂的來源。
 * B族群想的不夠,衝太快時反容易撞車身亡。
 * C族群只要能夠向後看,不要比較,反而是最容易獲得快樂的一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