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姊姊的守護者

      姊姊的守護者
  名字,是除了容貌、聲音和身形之外,予人在有限時間內獲得概略印象的最快方法;好的書名和電影名稱一樣,會恰如其分地呈現書的主題,呼應作者企圖表達的理念。「守護」是看守照護的意思,而守護者想當然爾的是做為看守某種重要事物並悉心照料的那一個人;安娜從尚未出生便註定成為凱特終其一生的守護者,事實上她也不負眾望,用自己的一生成就一個完美守護者的使命。

  值得令人反覆閱讀的小說往往伴隨著苦難、傷痛以及取捨之間的衝突矛盾(To be or not to be is a question),姊姊的守護者並不意外的擁有這些元素;一個為了拯救罹患急性前骨髓白血病女兒凱特的家庭,利用醫學科技生下與凱特有完美基因配型安娜的母親莎拉,成天忙於救火出勤卻沒有勇氣面對妻兒的布萊恩,因為凱特被忽略而遊走於社會邊緣的傑西,不願意再繼續擔任凱特「藥糧」角色的安娜,以及從3歲起就被病痛無止盡折磨的凱特。 

  如果只是這樣各自描述不同身分角色的掙扎矛盾,充其量就是一部極其單純、悲劇性的小說,灰暗、了無生氣;改變這一切使得書中人物開始有了鮮明個性的,是安娜的控訴──不願再繼續成為凱特藥糧的自我覺醒。

  我很喜歡作者茱蒂.皮考特以書中不同人物的視野觀點來敘述這樣一個故事的方法,可以很清楚地了解每個人所背負的傷痛,面對相同問題情境卻因為角色不同而產生的矛盾掙扎,像印象派的畫作給予人們的感覺,近看沒有一點關連,各自絢爛奪目的色塊,在另一個宏觀的角度裡,卻成了彼此相容的動人作品。書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敘述著屬於自己的悲傷,卻經由彼此之間無法分離的牽絆,發覺隱藏在心底不可抹滅的情感,不管是親情,亦或是愛情。

  最令我在意的人物是莎拉。電影版母親的角色由卡麥蓉狄亞擔綱演出,也是明年問鼎奧斯卡的強片;如果這部小說只由安娜控訴父母,我想不會這麼感人。整部小說圍繞著凱特,尤其是身為母親的莎拉在法庭上回答法官有關安娜的醫療紀錄時,莎拉回答的淨是凱特的年紀及當時的病情;我看不到安娜──在除了不斷供應血液、白血球、幹細胞等等凱特在任何醫療上維持生命延續的必要物品──安娜只是凱特的藥罐,我無法不做這樣的聯想,尤其是莎拉原本就是蓄意生出與凱特有完美基因配型的安娜。

  一直到莎拉在法庭上的告白:「我的人生宛如建築物著火,我的一個孩子在裡面,而唯一能救她的機會是派我另一個孩子上場,因為只有她認識路。我知道我在冒險嗎?我當然知道。我可瞭解那可能導致我或許會同時失去兩個孩子?是的,我瞭解。我知道或許要求她去做是不公平的嗎?我絕對知道。可是我也知道那是我唯一可以同時保住她們兩個的機會。那合法嗎?合乎道德嗎?那是瘋狂的或愚蠢的還是殘酷的主意?我不知道。可是我衷心相信那是對的。」我才清楚莎拉並不是沒有掙扎,也不是只在意凱特,安娜和凱特都是她的孩子,她這麼做的原因只是因為她無法忍受眼睜睜看著失去凱特而不做任何努力,這也是她人生的最大賭注,一個可能雙贏的機會,而不是在兩個之中做一個選擇。

  「儘管我一直希望凱特能活下去,但她的死會是我這一生中最幸運的事」那麼安娜的死呢?是不是安娜的解脫?還是凱特的救贖?這也更加令人感受到哀傷的氣氛。想活下去的人因為意外而死亡,想結束永無止盡折磨的人卻反而獲得生命的延續,這個結果造成遺族無法抹滅的痛苦,也成了費茲傑羅家一個不會消失、無法碰觸的傷痕。

黃國華對本書的書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