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個月下旬在瑞士Davos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s Forum, WEF)與之前最大的不同有兩處,一是歐洲(尤其是德國)的大發聲,二是環保的議題大為增加。今年上半年德國恰為歐盟與G8的輪值雙主席,德國擁有個人魅力的總理Angela Merkel更是開幕致詞的領袖。在一片全球化的浪潮中今年加入了許多環保議題,事實上在大力提倡環保的美麗外表下藏著符合歐盟經濟利益的誘因,也是世界第一出口國與環保技術領先國的德國在提倡全球化之下以環保之名增加進口貿易壁壘的政策。歐盟、日本與美國在要求開發中國家開放市場的同時卻緊緊抓著農產品補貼政策,雖然招來不少批評但大家基本上還是同意自由貿易的,今天若想要對方繼續開放市場並且想增加進口障礙得有更細緻的作法才行。
中國與德國互為對方在亞洲與歐盟的最大貿易夥伴,先以中國與德國的雙邊貿易來舉例說明:為何德國做為中德貿易的淨進口國仍支持雙邊持續開放市場自由貿易;再解釋歐盟大力推廣環保概念的經濟原因與中德的環保角力。
 
絕對優勢與比較優勢
      高呼自由貿易的David Ricardo提出了比較優勢的概念來說明自由貿易對雙方都有好處。比較優勢在今天的中國是一門顯學,被廣泛的利用於國家與區域發展的政策決定上,而這大部分需歸功於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經濟學家林毅夫,一個出生於宜蘭的臺灣人。
舉一個簡單的小例子:
      表格內的數字代表生產1歐元產品所需的分鐘數,此數字是生產效率(負相關,效率越高則每單位時間產量越大)、工資(正相關,工資越低則一樣的錢可請更多人生產,則每單位時間產量越大)與產品附加價值(負相關,附加價值越大則相同的工時可創造出更多歐元)的函數,每單位時間產量越大 --> 可在越短的時間內創造出1歐元的價值。數字不是真實的數值,僅是我舉例使用而已。
 
 
TV
Car
TV x 2
Car x 2
TV + Car
China
10
20
20
40
30
Germany
60
30
120
60
90
 
       對中國而言生產價值2歐元電視要花20分鐘,各生產價值1歐元的電視與汽車共需30分鐘;對德國而言生產價值2歐元汽車要花60分鐘,各生產價值1歐元的電視與汽車共需90分鐘。若兩國貿易,德國拿汽車與中國換電視,則中國可省下10分鐘,德國可省下30分鐘,雙方都省了50%的時間。值得一提的是,就算中國在生產這兩項產品上有絕對優勢,只生產自己較擅長的並與德國貿易對中國仍有好處。若把產品換作是另兩項德國有絕對優勢且中國有生產的商品,對與中國貿易淨入超的德國而言仍可減少資源的浪費並提高國內經濟的效率,所以今天中德兩國都支持市場繼續開放來進行自由貿易,世界上越開放的市場往往也是效率最高貿易量越大的發達市場。
反對自由貿易與全球化的人常有的迷思是他國的絕對優勢會將本國的弱勢產業淘汰,為了保護某些弱勢產業有必要提高關稅或進行補貼。假設TV製造業是德國想要保護的弱勢產業(其價值產生率只有中國的六分之一),所以德國政府想提高中國電視的進口關稅,但德國的TV製造業的競爭對手不是中國的TV製造業,而是德國國內的Car製造業!只要德國TV的價值產生率能大於汽車業(TV製造業產出1歐元的時間少於Car製造業),則今天德國會出口到國外的會是TV,而汽車會失去國外市場。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來說明概念,假設德國與中國只生產TV與Car兩種商品,若今天德國為了保護電視機製造業所以對進口電視抽很高的關稅,這其實也傷害了德國的汽車製造業,原因與人性有關:進口中國TV變的很貴 --> RMB需求大減(又不想買中國貨幹嘛要持有人民幣?) --> 汽車出口至中國的意願減少 --> 汽車製造業利潤下降。對德國而言,向進口中國電視抽關稅等效於向汽車出口業抽營業稅。將此概念推廣可得到抑制進口等於抑制出口的Lerner Symmetry Theory,Abba Lerner於1936年以較嚴謹的數學模型證明了此一結果。
 
      在現實的世界裡,各國政府可能會為了政治、戰略考量或意識形態等原因築起貿易障礙。其中一個較不需增加國內成本且師出有名的方法就是立法提高進口貨的品質門檻到國內的較高技術與品質水準。這種方式已被許多已開發國家採用,今舉歐盟為例。
       歐盟,尤其是德國,是工業綠色科技的領先者,德國的綠色意識至少領先亞洲國家15年,國會中的綠黨(Green Party)歷年來都有穩定的票源與成長。德國政府早在1991年即施行一套限制包裝的法令,這是全球最早將「製造者延伸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EPR)立法的案例。製造者必須保證該產品從原料取得、製程、運輸……直到販賣給消費者使用,與廢棄後的回收處理,都不會製造污染,不對環境造成負擔。製造者必須跟著產品,走完生命週期責任才告終了。近年來歐盟議會推動了一系列的立法,要求電子產品輸入時必須滿足的規範,較重要的有WEEE(廢電機電子設備指令,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RoHS(電機電子設備限用有害物質指令,the Restriction of the Use of Certain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與Eup(耗能產品綠色設計指令,Eco-design requirement for Energy Using Product)。


     以上法令是先在歐盟內實行幾年後才對進口品加以規範,加上歐盟本身已有此類科技,對歐盟內的業者旗製造成本影響不大,更何況歐盟的許多電子零組件與家電用品是由亞洲國家進口。這真是一個增加對手生產成本的聰明好辦法,你總不能怪他支持環保吧!

        假設中國因此會增加生產時間20%,而德國不會增加生產時間:

 
(min/€)
TV
Car
TV x 2
Car x 2
TV + Car
China
12
24
24
48
36
Germany
60
30
120
60
90
 
       雖然雙方的貿易仍是中國的電視換德國的汽車,且中德兩國一樣都省了50%的時間,但是中國現在要多工作6分鐘才能與德國貿易。
 
後記
(一)       RoHS自2006年7月1日實施一個月後,2006年8月的上海小家電出口量比前7個月平均出口量下降了16%。針對歐盟的WEEE、ROHS、EUP三項環保指令,中國已積極面對這個問題,一方面是為了反制,一方面是為了促成產業轉型,其制定的《電子資訊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將於2007年3月1日實施。
(二)       製造者延伸責任將汙染的「外部成本」納入市場中,這可提高價格反映成本的市場效率。例如買賣毒品只處罰毒販與使用者,對走私毒品並無罰則,相信毒品價格是會大跌的。
(三)          荷蘭、比利時、摩納哥、新加坡與瑞士等自然資源缺乏但經濟發達小國都是選擇開放再開放,瑞士雖然公投以些微比率反對加入歐盟但其資金與人力資源的流通開放並未使其喪失競爭力。我還真想不出一個缺乏自然資源且政府對貿易管制採封閉政策的富有小國。一個出口導向的經濟體越抑制進口只會傷害了出口,越管制資金流動越迫使企業去國外籌資。政府的工作是建立一個有效率且透明的平台,而不是告訴市場該怎麼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