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了「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一書,雖對於部分內容過於學術思維有些距離感,但其總歸來說就是在說明一些事,從1971年尼克森總統讓美元與黃金脫鉤後,逐漸形成當前的美元本位型態,讓全球金融出現了一些明顯的變化(以下有書中提及,也有個人的淺見 ): 

1. 貨幣成為的金融市場的干擾源(許多金融危機都是資產泡沫+貨幣驟貶所造成)。 

2. 全球貿易走向一個極端的不均衡,約自1990年年開始,美國貿易赤字成為了多數經常帳盈餘國家的供給者,這讓美國成為名目上的債務者,而日本、德國與許多新興市場成為名目上的債權者。

3. 金融泡沫成為了一種常態,1970年代前後,後者發生金融泡沫次數比過往高以倍計。

4. 很多學者(包含Fed官員)都在為美國的雙赤字找解釋的理由,其中被提到最多的是「儲蓄氾濫說」,也就是多數經常帳盈餘國家的儲蓄過多,消費或投資不足,讓美國成為了消化這儲蓄氾濫的出口。

5. 作者試圖想要提供一些可能的解決方式,不知是個人才疏學淺,有看沒有懂,林林總總提到一些政府可能的作為,但我都認為很不明確,也不認為有辦法去扭轉當前因「比較利益法則」發揮下,無比較利益的國家,如何去扭轉其經常帳的困境。

6. 還有看到好笑的內容是,美國資本流入是因為看好美國的投資前景。拜託,買入最多的就是美債,那不過是外匯存底高的國家,用以作為美元準備的替代之用,否則作者也計算了過去10-20年美國投資報酬明顯不如新興市場,難道這些美債的購買者是白癡? 因為經常帳盈餘被多數國家以本國貨幣或沖銷工具替換,故很多最後的美債購買者都是各國央行,是一種被迫於無奈的購買。沒有比等同美元價值之美債更安全的工具了,而在2000年之前黃金又過於大起大落不適合作為外匯準備,否則以2000年後美元貶值這麼多,誰會傻得喜愛美元資產?

書中用了很多統計數據來說明全球金融失衡這件事,美國幾乎成為最大失衡的供應者,我想與美國在1990年代後消費習慣的改變,又被房地產泡沫假象燃起更多非能力所及的消費所致,才會最後引發了近十年最大金融風暴-「次貸危機」。因次貸危機導致的去槓桿化或保守放貸心態,慢慢的看出國家債務的問題,由2010年部分學者或研究機構(如麥肯錫)先開了第一槍,然後就燃起無止境的國家債信擔憂,這把火一直延燒至今。

去思考過去新興市場國家為了避免再次金融風暴的改善之道,多數採用設法成為經常帳盈餘國家,並累積大量的外匯存底(可用以擊退投機客),如果可以的話,還設法不要使用外債。這些國家要能夠成就以上的好事,就比須有國家無限供應這些好處才行,而這個供應主力來源就是美國與部分歐洲國家,而供應這些好處的問題就是雙赤字,逐漸釀成了國家債信問題的爆發。

美國或許可以像財長蓋特納不負責任的講法,「他們會利用我們危機得來的教訓,利用曾在美國發揮效用的方法。我認為,這會反映在某些他們的決議上」,這是什麼鬼話,要不是美國可以用印美鈔、美債來借新還舊,美國財政狀況不比南歐好,早就被釘在牆壁上。況且美國這個步數又能夠用多久呢,難道真的要用以下的方式解釋當前情況:欠小錢是個人的問題,欠大錢是銀行的問題,欠下還不了的錢變成了國家的問題,而欠下如同美國這樣的錢變成了全球的問題!

希臘的問題沒有這麼嚴重,只是歐元主要國家德、法等沒有魄力去停損,又不願讓辛苦推動的歐盟出現瓦解,才會變成現在的歹戲拖棚。否則發行歐元債券就是效法美國的一種「拖」之訣,把問題無限的往後拖,看哪一天美元崩潰後,如果美國還是第一軍事強國,有誰膽敢在美國的槍砲威脅下去索債?

馬丁沃夫這本書就是試圖去思考,如何解決「美國這個債務國造成的全球性問題」,但這個問題除了各國願意先自裁來停損,設法追求一種長期的全球化均衡後,才可能逐步解決,可是目前看不出有辦法扭轉這種「比較利益法則」下的自然結果,所以我在此書後半部看的模模糊糊,還略微的打瞌睡,原因可想而知。

於此我也要略微吐嘈「民國100年大泡沫」此書的思維,認為外匯存底暴增會成為巨大泡沫的來源,我想這一定要在外匯存底暴增的過程中,有去不當的推升資產價格,又或借了過多外債才可能發生,否則如果多數來至貿易盈餘而來的外匯存底累積,對於國家一定是有好的助益。畢竟即便國家欠一屁股債,但國民有錢的話,要爆發巨大的金融危機可能性就會很低,日本、台灣都有這樣的特性(中國也逐漸有此特性),明明政府財政飄搖,但是都是欠自己國民,如果國民不造反,就如同美國印鈔票、債券來借新償舊一般的效果。

全球金融會走到現在這個窘境,不當的全球化一定是主要的原因,交易並非以先擁有什麼為交換的基礎,而只是用貨幣這種虛幻的面紗為基礎,自然會從一開始的愉快,慢慢的要自食惡果。我不知道這樣的不均衡能夠撐到什麼時候,只能希望有生之年內,以貨幣基礎的全球金融不要崩潰,讓自己還有一個安生立命的空間存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