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宏達電(2498)30日公佈第3季單季稅後淨利67.08億元,單季稅後EPS為15.37元,明顯高於外資券商預期的14.6元水準;而更亮眼表現在於單季毛利率33.89%,再度刷新單季新高,遠超出法人預期水準。 Q3單季賺進1.5個資本額,毛利率33.89%,同創新高

         總幹事評:又跌破了一堆專家的眼鏡,說也奇怪,從美國的moto到所愛,nokia,到台灣的手機股,也不過只有一家華寶的業績不如預期的衰退,其他如綠點閎輝等等,其季報的表現算中規中矩,法人與媒體好像一副要把他們喊到死才甘心, 這次來看宏達電的如此驚人的表現,外資與媒體如何凹

        2.軟板/FCCL廠季報出爐,嘉聯益、台虹、新揚3Q獲利同步大增

        總幹事評:軟板似乎真的有觸底的現象,嘉聯益3Q稅前淨利 2.46億元,較第二季成長 22.8%,但是仍舊比去年同期下跌1%,相同的新揚科3Q稅前淨利2192萬,比2Q大幅成長但是比起去年同期仍舊是衰退,新掛牌的旭軟的表現最差,3Q稅前盈餘較去年同期衰退57%,所以結論有二:一是軟板業觸底有餘成長不足,所以頂多能逢低承接,二是新掛牌股依然是票房毒藥,別人已經營運觸底,新股仍舊無法逃脫長期衰敗的宿命 

        3.尖點3Q稅前淨利1.06億較去年同期成長72.8%,較上季成長11.7%,稅前淨利率32.5%,毛利率由第2季的39.23%,略增至39.36%,前3季平均毛利率達39.61%,較去年同期增加7個百分點。 ,雙雙創歷史新高,前三季EPS為4.02元,大股東瑞展投資申讓的股權,也先後被國外大型創投 昆仲投資、及聯電 2303(TW)旗下的創投基金接走。

         4. 日月光(2311)昨日法說會公布第3季合併財務報告,第3季合併毛利率攀升至31%,維持過去連續7個季度上揚走勢,不過第4季將因業績下滑,公司估計毛利率將降至28%至29%左右。

         總幹事評:日月光的說法與矽品的林董不謀而合,第四季會下滑的主因應該在PBGA與載板這一塊 

        5.美國九月份個人消費支出中扣除食品及能源的核心物價指數,為成長○.二%,與市場預期相符,但低於八月份的○.三%,顯示通膨壓力並未增加。九月份耐久財支出成長一.六%,較八月的衰退一.四%明顯好轉;但九月份非耐久財支出卻由八月的成長○.二%,逆轉為衰退一.二%;九月份服務支出則為連續第三個月成長,幅度○.五%

        總幹事評:這幾個數字沒有讓人有特別的不舒服感覺,美國第三季GDP成長率會不如預期的主因在於原物料的下滑造成石化上下游的營收衰退,以及房地產售價與銷售金額的下跌,兩大因素所致,這兩個因素跟以電子為出口大宗的台灣比較沒有多高的關聯性 

       6.華通前三季獲利暴增12倍,EPS 0.71元 

       總幹事評:華通第三季手機板出貨量約4500萬片,預估第四季可以增加到5500-6000萬片,季增率逾20%,這是華通的成長主因,手機板是手機業的上游,我認為第四季手機相關族群的營收不會如預期中的差,



       很多人搞不清楚營收與合併營收之間的定義,所謂的營收很容易瞭解,那為何會有所謂的合併營收呢,關鍵在於赴中國大陸轉投資的限制與節稅的因素,以往海外投資較少時,一家公司的高雄廠桃園廠或台中分公司的營業收入當然都列為公司的財務報表中,其中的廠房設備員工薪水.....當然也列入公司的各種財務報表裡頭

    問題來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所謂中國大陸的投資,名義上已經不是**公司的長平廠或**公司的珠海分公司了,而都是化身為**群島**長平股份有限公司,或是**珠海股粉有限公司,雖然長平廠與珠海分公司作的業務與高雄廠或台中分公司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這在會計與帳務認列上都已經是屬於長期投資的項上

   會計準則裡面,長期投資只需認列期末的損益,也就是說只看長平廠每季或每年賺賠多少,而這個長平廠的損益數字只需認列在營業外收支上面,而不會跑到損益表的營業毛利與營業利益上面,長平廠或珠海分公司每個月作的生意也就是營業收入,當然也不會在母公司每個月所公告的營業收入裡面,而母公司公告的每月營收只有高雄廠台中分公司等等在台灣生產銷售的部分,

   最有名的就是可成, 因為這家公司的生產重心都已經移到大陸的子公司去生產銷售,所以可成台灣業務的營收當然是逐年逐季的緩緩下降

   那我們是不是該用什麼方法將長平廠與珠海分公司的營運也納進來呢,就是用所謂的合併營收,如果我們把長平廠與珠海分公司的營業收入,毛利,淨利等等數字也納進母公司,將長平廠珠海分公司的帳當成是高雄廠台中分公司的方式,作一個調整處理,那不是更能明確的看出這家公司的整體營運狀況,

  只不過這些轉投資的工廠與子公司,其營收與淨利不需要強制公開,所以造成財務評估上的一大盲點,所幸大部分公司會自行公佈合併營收與合併營業利益,所以我們在計算毛利率淨利率與營益率的時候,分母與分子都要重新作更改,這些數字在公開觀測站上屬於非強制性的公開資料,所以我們要自行作一個資料庫來蒐集這些合併營收合併毛利等等,否則會無法看到一家公司的全貌

   只不過近年來,會計師的查帳與稽核礙於人力與經費不足,往往無法赴中國大陸的一些子公司去查驗帳務與營運現況,所以往往會簽下保留意見,這種上市公司所自行發布的海外狀況,大家只能自求多福,或者是根據公司以往的誠信度作投資的依據,

   損益表的合併報表還比較容易去拆解,但是麻煩的是海外子公司的庫存無法逐季公告,所以以往常常有那種年底一次性的大陸廠庫存與呆帳浮現,這些我也沒辦法去獲知,最後還是一句老話,公司經營者以往的誠信紀錄為何,是判斷財務數字的重要參考因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