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我不是兇手

 我不是兇手   

 

作者: 米克・約斯, 漢斯・路森菲特

 

       北歐的推理小說已經躍居全球推理主流,北歐清新冷冽的文風迴異於一般英式推理,況且英美推理界的優秀作品幾乎已經被台灣推理迷看完了。此外近年來日式推理的主流慢慢式微,且日式推理的本格風越來越重,也許讀者早已經厭倦了一大堆密室殺人事件了吧。以史迪格.拉森(龍紋身女孩作者)和尤.奈斯博(知更鳥的賭注的作者)等北歐推理作品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變態心理與精神疾病,而且往往兇手都是社會上所謂中堅份子和菁英人士,作品中都有些許淡淡的左派文風,藉由揭發上流社會人士的假象來探討一些與公平正義有關的內涵,這或許正是進步的北歐社會的主流價值。

 

       本書兩個作者都來自瑞典,但與其他推理作者的不同點在於他們的電視編劇背景,所以故事具有高度的流暢感和一氣呵成的場景切換,整本書沒有多少冷場。

      特別是米克・約斯Michael Hjorth他筆下創造出一個與其他推理小說相當不同的角色:心理學家瑟巴斯欽。瑟巴斯欽和多數硬漢式作品有些相同點,也有些不同點,相同的都是生活混亂酗酒、不受約束,不同的在於瑟巴斯欽是個不折不扣的自私自利且性生活混亂的混蛋。

 

      瑟巴斯欽一方面是絕頂聰明、屢建奇功的犯罪心理學家,但另一面卻是自幼與雙親反目,成年後便沒再回過家(小說開始時,他接獲父母病故的消息,回老家打算拍賣祖產),後來妻女均死於二○○四年的印尼海嘯,更將他推入萬劫不復的憂鬱深谷。只能依靠藥物、釣女人上床與酒精麻痺自己。

 

        與其他北歐小說的英雄不一樣,瑟巴斯欽這個角色完全沒有社會正義的概念,也沒有將兇手繩之以法替天行道的英雄感,他參與案件只是基於自私的理由,他運用心理分析專長抽絲剝繭去找證據抓兇手,只是想要藉由自我標榜讓同儕顯得笨拙。

 

       女讀者肯定討厭他成天獵豔且不負責的感情態度,男讀者一定不喜歡他那股尖酸刻薄、為人白目的處事態度,換句話說這是個極端的反英雄形象的角色。

 

       與其他推理作品不一樣還有本書的警探們(除了瑟巴斯欽以外的四個特別調查組幹員)個各角色個性鮮明,戲份平均,作者把辦案的teamwork寫得淋漓盡致,卻又能在teamwork下描繪出探員之間的矛盾衝突與彼此間的秘密。

 

       回到故事本身,本書的原文書名《Dark Secrets》,一位住在韋斯特羅斯小鎮的母親向警方報案,她十六歲的兒子羅傑失蹤了,沒多久之後在森林內找到屍體,更可怕的是屍體的心臟遭人挖走,駭人聽聞的兇案震驚全國,且命案接二連三發生,鎮上的警察沒有能力獨立辦案,於是只好由中央警察的特別調查組來接手辦案,由於案情陷入膠著只好請剛好在這個小鎮辦理母親後事的心理學家瑟巴斯欽加入調查小組,想藉由他的心理分析專業來找出這個心理變態的兇手。

       既然書名是《Dark Secrets》,在調查的過程中,小鎮的許多居民的內心深處的黑暗秘密與齷齪舉止不斷地被掀開,隨著案情的進展、膠著、轉折,人的黑暗面一幕又一幕的跑了出來,地方警察的鬥爭、學校的霸凌、不堪入目的性醜聞、變態的戀情…..乖巧的女兒、道貌岸然的人士…..私底下的黑暗面貌竟然是如此不堪。這是北歐推理作者所注重的寫實風格。

 

       回到推理本身,作者所構建的故事架構與線條看似簡單,但讀者卻不斷地掉入推理陷阱,隨著案情的不斷發展,挖掘出一段段藉由謊言交織而成的人生,案情看似豁然開朗卻旋即掉入萬丈深淵,特別調查組成員的心結、小鎮相關人士的互相牽制,讓案情膠著到連讀者都無法釐清,一再地被作者(或兇手)愚弄,到最後還是必須仰賴連讀者都不喜愛的瑟巴斯欽來一一擊破,可說是把推理小說帶到前所未有的境界,不再有英雄、不再有正義、只有現實不過的破案推理過程。

 

       為什麼我無法給這本書五顆星的高等評價呢?絕非故事不好看,也不是劇情沉悶,更非角色不夠鮮明,而是這本書實在太灰暗了,雖然終究還是破案,但卻沒有正義被伸張的快感,也沒有主角獲得人生救贖的解脫感,但不可諱言,本書擁有暢快的閱讀樂趣,讓我滿心期待能夠閱讀到作者的相關系列的作品。

 

評:四顆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