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三張表,印證了我的看法,道出了消費者的弱勢及無奈也點出了保險不是萬能,但也萬萬不能沒有保險,只有看自己的選擇是否能夠逃離人生的病痛的苦難。

 

早年保險公司的第一代癌症險,理賠項目大概就那三項

1癌症門診

2癌症住院病房費

3癌症死亡保險金

長輩買的這種居多,但是年紀老了,罹患癌症,卻面臨了化放療沒有理賠,醫學的進步,癌症可以手術切除,化放療等等的第二代,於是新的保單內容增加了

4手術保險金,

5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保險金,

6甚至有如樂透般機率的骨髓移植保險金,

 

這時期為了銷售成績,採取了恐嚇行銷:也許媒體的推波助瀾,國人每四個就有一個人可能得到癌症,哪可是幾百萬人耶,一下子草木皆兵,人人自危,紛紛callout業務員主動或被動的人手一張,套一句演藝人員的台詞:有買有保庇,沒買出歹誌。事實上,罹患癌症的人沒有那麼多,幾乎35分之1而不是4分之1

 

但是新的保單解決不了老問題從下圖我們可以發現標靶用藥 5年內成長了一倍,其他用藥沒有明顯的差別,那很顯然手術的比例降低了,因為人們恐懼開刀,如果有口服藥品當然選擇吃藥,但是害ㄚ,第二代的癌症保單並不理賠看到這裡有沒有很想罵人

所以現在推的保單,根本不管你想要如何治療,而是符合新的癌症保單,(估稱第三代)理賠定義,就給錢不管你如何治療,至於保險金如何運用,吃標靶藥或環遊世界,悉聽尊便

根據下面的數字..我想應該是死亡理賠的原因有4分之1是癌症吧,而不是每四個人就有一位可能得到癌症,數據也許被業者有意無意間錯用了吧

所以結論是醫療險的演化,與醫療技術的變化,例如實支實付的門診手術,原來條約字義 : 必須住院手術才有理賠,但是醫療技術突飛猛進,門診即可處理卻讓保險公司找到不賠的理由,保戶永遠被迫追逐這種落差,先買先後悔,永遠買不夠,但是被保險人還是那個你,永遠沒變…。

: 台灣每年死亡人數約20萬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羅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