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陳夫人

 

陳夫人

作者: 庄司總一

 

               尋找冷門書且從中品嚐閱讀樂趣,始終是我閱讀生涯中不斷追尋的目標,只是這種類似「獵書人」的行為過程中,往往留下許多殘念,譬如好不容易在網路上或聽同好介紹了一本好書,但是繁體中文版卻經常面臨絕版,除非掏錢購買原文版本,或只能從二手網路書店取得污損殘破的二手書籍。

 

                回到主題,這本《陳夫人》絕絕對對是本不折不扣的冷門書,早在1942年,作者庄司總一就已經發表日文版,直到1999年曾經發行過繁體中文版,但似乎並沒有引起太多迴響,到了2012年,出版商獲庄司總一女兒授權,並且再次請出當年的譯者黃玉燕女士,整理後重新再版,我購得此書是2015年年初,這個新版本出版了將近三年,依舊還是首版首刷,看樣子銷售情況真的不太樂觀。

 

               本書描寫一名出身於日本東北的貧窮鄉下的女子安子,書中只提到東北,但一開始男主角從東京搭車去找女主角,在一個名字叫做坂谷山的地名遇到大風雪導致火車停駛好幾天,我查了一下,那是位於福井縣,所以女主角的故鄉應該是日本北陸(福井、石井、富山一代的通稱)。無聊的考證後繼續故事的簡單介紹,故事發生大約在19201940年年間日治時代的台灣,男主角陳清文是出身於台南旺族,到東京留學十年後返台,在日本認識來自貧窮農村的日本女子-「安子」,兩人不顧雙方家長的反對,安子私奔跟著陳清文來到台南陳家這個大家族,故事從兩人的異族婚姻、男女主角回台灣結婚厚的生活、開始拓展到陳家這個大家族、陳家的產業、和陳家的後代子孫。

 

              為什麼叫做「陳夫人」?因為當年不論是日本還是台灣,出嫁後的女人一律冠夫姓,日本人更是徹底,她們完全拋掉原生家庭的姓氏,不像台灣女人只是在原來的姓氏加上夫姓,日本冠夫姓的傳統一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舊有許多女人奉行,而台灣在二三十年以前就幾乎沒有女人會冠上夫姓。

 

               然而姓陳就算了,名字依舊還是玉子,而她的女兒名字為陳清子,百分之百的純台灣姓氏,卻帶著日本名,從書名與主角的命名,便可以隱約知道作者創作的企圖所在。

 

              台灣文學前輩葉石濤曾說:「台灣文學書單中,不能沒有《陳夫人》。」

 

              我百分之百認同?讀了這本書之後雖然無法如大文豪葉石濤產生澎湃的讀後心情,但也請容我野人曬暴地書寫一些自己的讀後感想:

 

         一、難得一見且應該是空前絕後的書寫角度

                作者在1940年代的當下用日本人的角度來描寫日本,用歷史當背景的時代大和類型作品書寫的難度在於,創作者無法百分之一百還原歷史的時空背景,且作者以一個日本人的角度來看到當年台日通婚、台灣當年社會與經濟,無須像現代作者得大量考證或大膽想像才能書寫得出來,本書雖然只是本宛如紅樓夢的大家族故事,但我相信本書應該有其歷史意義的地位。

 

      二、不同文化之間的衝突:

              男主角也是陳家的長子清文是個在日本讀書生活十年的高級知識份子,回到台灣看到許多昔日陋俗,夾雜在現代化與否的夾縫,回台南後在官場仕途與經營事業的不順遂,變得有些憤世譏俗,他來自日本貧村的妻子,反而不會感受到文明的差異性。

 

               嫁到台南旺族陳夫人-玉子,雖燃眉有文明上的差異衝突,但卻無法適應台灣人對家族的觀念,台灣人對家族的向心力遠遠超過個人、社會甚至國家,而日本人因為長子繼承的習俗,所以對家族的觀念比較淡薄。

 

                陳家三男瑞文在視察自己農地田產時邂逅了一位熟番(當時對已經半開化的原住民的稱呼,多半指得是平埔族)陳陣,於是將她娶回家當細姨,貧窮小家庭的平埔熟番女嫁到富有的福佬家族,其文化衝突一點都不小於台日異族婚姻,也可以從書中去感受到當年福佬人對原住民的歧視,日本人對台灣人的歧視。

 

      三、身份認同的時代混淆:

               本書的後半部《親子》,篇幅幾乎放在陳家三兄弟養兒育女的過程,背景應該是19251935年,當時日本已經統治台灣超過三十年以上,在1895年以後出生的台灣人已經沒有所謂祖國記憶,再加上當時日本景氣與國力相當強盛,陳家的第三代子孫雖然仍舊有「中國」的古老情感,但心理上漸漸認同強勢與比較先進的殖民者日本,雖然不至於會想成為日本人,但已經臣服於日本的文化優勢了。從這也可以得知為何國民黨台灣時,被1920~1930年代出生長大的台灣人所鄙視的原因。

 

               更特殊的是陳清文與陳玉子的女兒-陳清子,她的身份相當特殊,既不是傳統的台灣人,也不是日本移民者在台灣生下的後代-所謂的灣生,於是她產生了很嚴重甚至接近扭曲的身份認同迷失:「到底是日本人還是台灣人?」

 

       四、還原1920-1930的台灣真相

雖然故事的背景是台灣富有的地主大家族,但是從與故事有關的市井小民乃至於鄉下的佃農的描寫,可以看出台灣當時的相對富足程度,至少大多數台灣人是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絕非國民黨政府刻意醜化的悲慘殖民世界,當年台灣人的平均國民所得是日本內地的85%(台大經濟系教授吳聰敏的統計),而今呢?只有日本的40%。

 

                五、真實反應當年台灣的習俗社會現況

                如當年的納妾、佃農與地主的關係、婚喪喜慶、宗教儀式、食物與物產、穿著、財產與金錢經濟的各種制度、台灣人分家的過程…..透過故事,真實的還原在現代人眼前,讀了此書,更能體會台灣早在一百年前就已經是個開化與進步的文明世界,更讓我訝異的是,書中所描繪的1930年代的經濟、文化與習俗背景,似乎和我兒時的1970年代相去不遠,可見,台灣從1930年到1970年,完全毫無進步可言,造成台灣發展四十年停滯不前的中國外省國民黨權貴實在可惡可恨。

 

           當然,這本書的創作期間是1940年代,作者的筆風傳統相當注重修飾,但是以今天的讀者的口味標準而言,本書的文筆似乎過於冗長,用現代的詞彙來形容:「過度古典的文青」。本書的歷史地位、時代意義以及文學價值相當崇高,堪稱是經典,不過若以「閱讀性」來說,的確有點「不符現代大眾口味」,且家族的故事太過於「扁平」,沒有大起大落、沒有撒狗血的愛恨情仇,厚重的詞藻文字與平淡的故事,或許對現代讀者的閱讀口味而言會不太習慣,但這也是閱讀經典所面臨的共同窘境吧。此外,由於本書完全還原當年日本作者的時代史觀,無法抽離情緒的台灣讀者也許會感到強烈的種族歧視。

 

              結論是:對於日治時代的台灣有興趣的讀者,本書不只是具有閱讀價值,更具有收藏價值。對於想要藉由閱讀殺時間的單純讀者而言,恐怕就沒那麼有趣了。在此必須提醒各位!

 

 

評:五顆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