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改變中英帝國財富版圖的茶葉貿易史)

 

原文書名:For All the Tea in China: How England Stole the World’s Favorite Drink and Changed History

 

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改變中英帝國財富版圖的茶葉貿易史

 

       點書名與封面的連結可以上博客來網路書店選購書本,凡經過本落格書籍的連節上博客來網路書店所購買的所有金額之4%,會回饋給我

 

作者:莎拉.羅斯(Sarah Rose)

 

 

        人類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經濟史,並非我的經濟學背景讓我有如此的認知,而是現實歷史上所發生的重大變革、戰役、政治事件,都脫離不了經濟運轉的本質。攤開中國近代史,有關於中英第一次戰爭(又稱鴉片戰爭)的描述,教科書或許多書籍所提到或所討論的不外乎英國帝國主義的野心、不外乎清朝朝政的腐敗、戰爭的前因後果與過程、天津條約的內容、林則徐的道德世界觀.....

 

         但幾乎很少論及戰爭發生的背景和真正起因:貿易逆差。

 

         鴉片只是戰爭成因的其中的一個因素罷了,主因在於茶葉,英國從十七世紀開始便開始飲用茶,然而當時中國是全球最大生產茶葉且唯一的出口國,為了滿足英國人民日益廣泛飲用的茶葉,英國持續增加對中國的進口,長年累月的逆差造成白銀的短缺(當時國際貿易多半以白銀來結算),且英國稅收有五分之一以上來自茶葉關稅,再加上因為英國人喝紅茶習慣加糖,也讓英國在美洲殖民地所種植的甘蔗免於滯銷。

 

        英國大量輸入茶葉,改善了國民健康,由於英國人有飲用茶的習慣,大家都知道泡茶需要滾燙的開水,英國國民因此避免飲用生水而染到大量傳染病,進而大大改善國民健康,當年歐洲列強不斷地從事全球化的帝國主義擴張活動,但全球化不免也會將其他世界的病毒細菌傳進國內,英國的茶飲習慣降低生飲水的風險,也讓英國的國民健當相較於西班牙、法國與德國來得好,間接增強了英國的國力。

 

       換句話說,當時大英帝國的經濟甚至國民健康咽喉被中國的茶葉牢牢掐住,一如今天美國對亞洲國家的鉅額貿易逆差,然而兩三百年前的中國經濟仍屬於自給自足的鎖國狀況,中國對英國乃至於全世界並沒有太多進口的需求,英國為了改善長年累月之貿易逆差所造成白銀流失的窘狀,於是英國將中亞殖民地所生產的鴉片大量輸入中國。

 

       茶是因,鴉片是果,鴉片的輸入又導致中國白銀的大量外出,為了銀子,中國有了禁煙運動。茶、銀、鴉片的循環,最終引發鴉片戰爭。以上是中英鴉片戰爭的經濟背景,然而本書並不是談論鴉片戰爭

 

 

        站在英國立場,無論如何總不能每次爭端都得依賴戰爭來解決,所以英國的東印度公司與英國當局計畫在她的殖民地-印度,嘗試種植茶樹,但一開始進展得十分不順利,於是東印度公司找了本書故事的主角-羅伯.福鈞(Robert Fortune),擔任到中國盜採茶樹與茶樹種子的植物獵人任務。於是福鈞在1848年踏上中國領土,展開為期三年的茶葉獵人之旅。

 

       1848620福鈞從南安普敦出發前往香港,再伺機潛入內陸。福鈞接受的指令任務:

 

       一、須從茶葉產地,挑選出最好的茶樹和茶樹種子。

 

       二、將茶樹和茶樹種子秘密運送到加爾各答,再運到喜馬拉雅山(印度阿薩姆省)試驗區。

 

       三、盡一切努力,招聘經驗的種茶人和製茶師傅。

 

 

       閱讀的樂趣在於增廣見聞,深為重度閱讀癮的我,看了幾十年的書,雖然談不上飽讀經典,但起碼自認在有關經濟或歷史的各種議題與常識上,沒有什麼不明瞭的事物,但本書卻讓我大開眼界,原來茶葉這種經濟作法竟然有如此曲折複雜的歷史。

 

        十七世紀以後進入全球化的浪潮,第一個全球化就是植物尤其是經濟作物的移植,大家都知道歐洲從中南美洲發現玉米番薯等作物之後,大量引進歐洲與其他地方,造成了全球糧食供應的大爆發,造就了人口大量成長;但中國的茶葉與製茶技術,對歐洲人依舊是個謎團,本書主角福鈞身負重任展開了到中國福建武夷山尋找並盜取真正頂級茶樹。

 

       中國當時是個封閉體系,而種茶與製茶的技術更是茶農茶商絕不外傳的秘方,一個西方白種人如何突破種種困難深入當時更為封閉的中國內陸?並如何將茶樹樹苗與種子大量從武夷山內陸地區飄洋過海,一路從泉州-香港-印度,運到印度喜馬拉雅山麓的大吉嶺?這趟宛如商業間諜的冒險旅行除了扭轉中國乃至全球的命運,也透過福鈞的旅程了解到當時中國內陸地區的部份風貌。

 

        三年之間,福鈞除了成功地盜取大量茶樹種子與樹苗,也成功地運用當時的園藝技術安然地將種子與樹苗送到印度大吉嶺,更重要的是,由於真正深入產茶中心-武夷山,也招募了好幾位具有真正種茶與製茶技術的茶農到印度,幾年後,印度大吉嶺的茶葉產量超越中國,從印度出口到英國乃至全球的茶葉數量超越中國,中國也因此減損大量的外貿盈餘,造成清朝末期的國力空虛,從此喪失擺脫弱國的契機。撇開民族意識的角度,幾萬顆茶葉種子竟然扭轉了全球幾大國家的命運,不得不讓人再度服膺:經濟活動乃是歷史運轉的最重要因素。

 

       本書也讓我終於明白,為什麼英國人只喝紅茶不喝綠茶的原因,當然這個答案依舊是在福鈞的這趟三年之旅當中。

 

         福鈞的事蹟鮮少被人傳頌,或許他只是歷史的必然,就算當時他的任務失敗,英國遲早還是會取得中國茶葉的關鍵技術,但歷史或許就是如此,英國要是晚個十幾二十年才取得茶葉技術,或許中國還可以維持貿易順差一段時間,多少還可以挽救或延遲消退的國力一段不算短的時間也說不定。

 

        這本書雖然是西方人撰寫(作者是美國人),但撰寫的內容並不會偏重在政治經濟層面,而是以福鈞為主角寫出他來到中國三年盜取茶樹的冒險故事,以人物傳記小說體的方式來開展茶葉獵人的生平事蹟,不說教、不以政治為論述中心,以查探茶樹產地的冒險事蹟為主,以經濟角度的思考為輔,除了茶葉以外,還提到中國內陸地區的風土民情,順便也提到當年東印度公司的運作模式、植物學發展、英國人實事求是的追求科學的精神等等

 

評:五顆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