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泡沫年代
 
泡沫年代:全球金融體系的錯亂根源 
作者:詹姆士.葛蘭特


       在台灣不論是股市亦或是書市,近來有種聲音相當大聲,那就是:「貶低他人又不會讓自己成長,指出他人的缺憾又不會讓自己更完美,老是檢討過去對未來沒多大幫助」…諸如此類的聲音,乍聽之下相當有道理,但如果我們去深究這種聲音的內涵,就會對台灣社會的某些演變產生驚恐,這類聲音其實是對言論自由的反撲,如果大家接受這種觀念,那麼大家就不要去批評與檢討政策,不要去檢視商品的優劣,不要去提市場的風險,更不要去掀開過去的苦痛而去檢討…..

       趁台灣的言論自由尚未被徹底消滅之前,還可以大鳴大放一下吧!

       本書的副標-全球金融體系的錯亂根源,顧名思義,是一本探討二十一世紀前十年所發生的一切有關美國股市房市債市的泡沫接連破滅的歷史的書,作者James Grant是《葛蘭特利率觀察家》創辦人及主編,出生於一九四六年,利率超低的一年。印地安那大學畢業後,他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碩士學位,當時美元甫由金本位制轉換成現代匯率制,一九七○年代(通膨高漲的年代),他在《巴爾的摩太陽報》(Baltimore Sun)和《霸榮週刊》(Barron’s)從事新聞工作。

       坦白說,這是一本很難形容也很難導讀的書,她的內容與蒐集的資料相當豐富,而且文筆相當通順,沒有大學教授下筆時的艱澀,簡單的說就是本書的每一段落就字面上,多數讀者都看得懂,然而本書卻有幾個比較不好的面向:第一是作者並沒有進一步解釋書中的關鍵論點的學理性,如負殖利率曲線、流動性或金本位等等。第二是本書的撰寫內容沒有系統,看起來應該是許多各自不相關的短文所集結,除非是相當具有閱讀耐心之讀者,否則很難能夠一氣呵成讀完整個篇章或比較大的段落。

       本書對美國前FED葛林斯班有諸多抨擊,卻沒有進一步去檢討大家比較關心的伯南克的作為與政策,所以對於想要藉本書進一步瞭解近四五年來的現實金融環境的讀者,可能會略帶失望。

       本書有句很妙的比喻,FED的政策有如麻醉科醫生的止痛劑,前面幾次過量的麻醉也許能夠止痛,但止痛的同時卻也讓甦醒變得更緩慢,更糟糕的是,除了麻醉之外,各國央行與政府並沒有做出什麼對症下藥的手術。當鴉片效果遞減時金融市場該如何自處?作者沒有提供解答,相信這連FED也答不出來吧!

       繁瑣的內容確實有躲著一些值得讀者與投資者再三咀嚼的文字和論述,如:
     「風險的弔詭之處在於,當它看起來不太明顯時更具威脅性,當它看起來明顯時反而比較沒有威脅性。我對於風險的定義和投信或理專不同,風險的定義是虧損的機率與可能,而不是落後指數表現的風險,更不是績效落後給無關緊要的隔壁桌同事或舊情人。」
     「風險很難在事前去評估,當然事後再去計算也早已無濟於事,除非是藉由檢討來改善自己的投資策略。」

       看似雜亂沒有系統的編排中還是有些有趣的字句如:「在葛林斯班的主導下,所謂的穩定不過是『不要走下坡』」

       這本書和許多本探討金融風暴的著作一樣,如大債時代、大賣空….等等,坦白說對一般讀者都不太具有太高的閱讀價值,並非金融風暴這議題不對,而是這類書籍的編排多半沒有系統,重視事件始末的論述,而比較少著墨事件本身的具體意義和學理探討,甚至連名詞解釋都很少提及,為什麼會把饒有趣味且具研究價值的金融風暴與總體經濟的內容寫得如此不吸引人呢?我個人認為端視作者的背景,多數國外財經書籍的作者多半是記者與編輯出身,別說學理連金融市場都沒有實際經營與歷練過,自然沒有辦法寫出有血有肉的作品。

        沒錯,評論他人並不會讓自己因此而有所提昇,但是,評論一本書不能老是從行銷的觀點去著手,易讀性、收穫性、啟發性和趣味性的探討才是重要的,本書比較有看頭的是啟發性,但這恐怕也只是適用熟知金融專業的讀者,此外本書的趣味性還算可以,但由於毫無系統的編排和毫無規則的文章節錄,讓本書的意讀性降低不少,況且本書比較不佳之處在於收穫性,就本書中文版的封面所提示的—如何捍衛我們的資產…..這段宣傳文案來看,本書並沒有提出多少方法與解答。

     最後引用本書的一段話來收尾:人類從過去的錯誤學到教訓,但還是會繼續犯錯,在某一體系下是對的事情,對另一體系來說卻是理法不容。(P.317)

     評:三顆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