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blog所有書籍連結皆含有博客來網路書店的「AP策略聯盟」連結,凡網友透過本部落格連結到博客來網站購書,我將獲得購書金額4%的回饋金。

我要投黃國華一票 

      書名:買對基金賺大錢(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

      買對基金賺大錢

        作者:John Bogle

        在作者找出各種數據不斷地論述下,漸漸對基金跑出一個輪廓出來,這個輪廓清楚地告訴我們絕大多數基金無法大敗大盤的原因在於不必要的費用太高了,這個結局似乎明確地告訴我們,投資績效與管理費就長期而言呈現一種「零和遊戲」,基金經理人打敗的不是指數,而是基金受益人。作者說得很好:「擁有共同基金的成本,成本永遠都在。」、「較高的手續費與較低的報酬率息息相關」(p130-131)

      作者再度找出數據來佐證,他把1995-2005這段美國多頭期間所有基金按照成本高低分成四級,最低成本組的基金年度總成本為0.9%,最高成本組的基金年度總成本為3%;成本差距為2.1%。

       更妙的是,最低成本組的基金年度平均報酬率11.7%,最高成本組的基金年度總成本為9%,中間差距為2.7%。

     換一個角度想,為什麼高成本基金會比低成本基金少賺2.7%,答案就是高成本基金多收了2.1%的成本,從這裡可以再度印證我所說的:

     「基金經理人打不敗指數,卻打敗了客戶。」

     以及作者在本書對第十一章的命名:「經理人拿越多,投資人賺越少。」

     當然作者寫這本書的用意是為了要推銷指數型基金商品(ETF),所以第12章到第16章就可以跳過去不必看,畢竟作者寫這幾篇有其商業立場,而我只是喜歡身為基金老闆的作者所寫的那些「基金狗咬狗內容」。我嘗試地思考一下台灣投資人不喜歡買指數型基金商品(ETF)的理由到底在哪裡。

      許多散戶不喜歡投資ETF的三大主因:
       一、 競爭心理作祟:
      很多人認為自己就有能力選擇個別標的或基金組合。

       二、 指數型基金很無聊:
        的確!比起投顧老師在電視節目中秀出N支漲停的「神蹟」相比,無聊且沉悶太多了。

        三、 金融業務員或理專不愛推銷:
       因為這種基金的銷售佣金十分便宜。

       買進 ETF時,請別忘了先做基本功課,就像買一般基金,要了解基金的管理、支出、稅率、策略、風險、報酬、及長期紀錄等基本資料,才能做出較好的決定。此外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如果基金的投資組合大量運用期貨與選擇權,基金各種交易費用與週轉率偏高,這恐怕就不是純粹的ETF,買進時詳盡閱讀公開說明書是必要的。買進ETF的較佳時點:定期定額投資策略與空頭結束初期的V型反轉階段。

      台灣的股市目前有那些ETFs
       一、臺灣50指數(代碼0050、寶來台灣卓越50基金)基金:它是由臺灣證券交易所和FTSE International Limited("FTSE")合作評選出50檔個股編製而成的。臺灣50指數與加權股價指數最大的不同,就是排除許多交易量不足、不具代表性的個股,雖然它只有50檔成分股,但總市值卻佔了台灣股市的七成,和加權指數的連動關係係數高達0.989。投資人只要觀察這50檔股票的趨勢,就如同觀察600多檔台股的變動趨勢。

       二、臺灣中型100指數(代碼0051、寶來台灣中型100基金):是臺灣證券交易所和FTSE評選出市值51~150檔個股編製而成的。

       三、臺灣資訊科技指數(代碼0052、富邦台灣科技指數證券投資信託基金):包含台股市值排名前150檔股票中的電子類股,且前十大股票權重約佔整體的三分之二,這十檔股票包括台積電、宏達電、鴻海、奇美電等績優個股,都是在晶圓代工、PC製造、手機、面板等領域的重量級領導廠商。這檔ETF的特色,主要是由國內各電子次產業的指標龍頭股所組成。

        第十七章經濟大師凱因斯的警告

        作者把凱因斯都搬了出來,這也是國外財經書中最喜歡用的手法之一,不像大部份國內的投資理財書籍,不知道是作者不看書還是自認為天下無敵,只會把自己的交割單與傳真稿秀出來,否則就是不講數據只對自己的豐功偉業不停吹捧。

        作者引用了凱因斯的一句話:「歷史性報酬率沒有價值,除非我們能夠解釋報酬來源。」作者解釋了指數型基金報酬率的兩個基本來源:
一、 來自於最普遍的分散風險,這種做法消除了個股風險、投資型風險與經理人風險,只剩市場風險。
二、 來自於最低的成本與稅負。

        關於市場風險,作者與所有基金業者都不會去提起,也根本不想去避免,其實市場風險是有辦法去逃避的,只要用一些適當的總體經濟方法就可以測出大部份的市場風險,當然躲開市場風險的唯一辦法就是「出清部位空手以待」,這會犯所有金融業的大忌,所以沒人想要提點這些內容,讀者有興趣的話,可以去讀拙作「空手的勇氣-黃國華的總經筆記」。

         在作者上述這段話中比較有趣的是「經理人風險」,作者沒有明講,所以我來補充一下,經理人風險有四種:

        一、 更換經理人風險:這將造成投資策略的大幅改變,並且會因為新官上任三把火將投資部位做大幅度的變動,這意味著買賣成本即將大增。

        二、 肥貓自肥的風險:若不小心讓基金經理人瞎抓到一個年度top10,自然就會提高分紅與手續費。

        三、 道德風險:這點實在太難避免了。

        四、 公關與行政風險:投信公司會用某檔已經乏善可陳的基金的資金去作一些非績效考量的投資,譬如拉抬其它基金的主要持股,講白的就是犧牲打,不然就是基金公司在友好的證券公司開戶,並作一些非必要性的大量買賣,用買賣手續費去作有形或無形的利益輸送。

       即便你所投資的基金,其基金經理人與基金公司老闆是些正派人士,但是他們所追求的目標與策略也絕對有害你的投資報酬率,作者在p205提到:基金經理人最優先的目標似乎變成壯大資產規模:這點當然無損其品德,任何人在任何事業上都會有如此的企圖心,可是根據數據,規模越大的基金其投資績效越差,這個結局似乎告訴了投資人和基金經理人兩者,你們有著微妙的負相關宿命。

       基金公司崇拜壯大其市場佔有率:這也和一般從事商業行為無異,但是為了擴充市佔率就必需投入大量的行銷資源人力等等成本,迎合市場變成壯大市佔率最有利工具,譬如大基金公司必需不斷推陳出新「新玩意基金」,才會不斷吸引受益人上門申購,而新玩意代表著「時髦」,這種讓投資人可以回家對親友吹噓的基金的確好賣,因為買了很炫的基金,在某種腦殘的廣大世界當中,是會被視為「有見地有膽識」、「走場市場潮流尖端」的一份子,既然這些基金帶給人一種虛榮感,當然地,手續費可就不便宜了,如2000年的「網通基金」、2007年的「金磚基金」、2008年的「雷曼公司債」、2009年的「伊斯蘭基金」。

      讀到此又浮現出我的一段話:
     「賣客戶相信的東西,不要賣客戶需要的東西。」

        大多數產業的商品,可以經由大量生產而產生成本下降並連帶進一步降低售價,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關係是共生共榮的,基金與客戶所追求的目標卻是有著互斥性的,這在各行各業間是罕見的,也是本書作者所要闡述的內容:「沒有一種事業可以永遠忽略顧客的利益」(p206),然而今天金融業卻不思降低成本,始終利用機會主義式的行銷與「新產品」的冒進,不斷的累積驚人的資產,讓成本不斷地奠高,到了不可能賺回來(高成本)的地步,作者下了一個結論:「扣除成本後,基金經理人註定成為輸家。」(p207)

       非也!受益人才是輸家!當基金經理人口袋的獎金賺的飽飽之餘,誰會在乎他的基金被大盤打敗呢,反正被大盤打敗的同業在華爾街上多的是。

評:四顆星

買對基金賺大錢 書評六

買對基金賺大錢 書評五

買對基金賺大錢 書評四

買對基金賺大錢 書評三 

買對基金賺大錢 書評二

買對基金賺大錢 書評一

過年期間我寫的文章量會加倍,眾人休息時就是我的工作天,因為我就是喜歡和大家不一樣

      文章好看的話請到博客來投我一票:

        


我要投黃國華一票 



接下來正在閱讀有:
紙牌的秘密 智庫出版
交易員的靈魂 聚財
印度的故事 商周
微物之神 天下
逮捕史奈克 獨步
故事之旅 時報
Q&A 皇冠
收集夢的剪貼簿 大塊
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大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