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觀念進化論

    大致上這本書沒有太多意義,作者
Peter. L. Bernstein最好的作品仍是「Against the God」。其上一本Capital Ideas完全是財務理論發展史, 這本續集沒有區分理論與實際上的差異, 與理論能夠扮演的角色為何。如果在訪問莫頓與休斯(LTCM的合 夥人), 沒法讓這些被實際修理的很慘的理論家去提及理論與實際的差異, 我想這樣的作品一定是失敗的,老調重彈學術多有用處, 騙騙多數人可以,但對於我是沒有意義的。 

    我並不全然否定理論,我想要的思考過程,不管是理論或經驗, 只要能夠幫助思考的都是有用的, 因為增進思考在我心中就是增進面對未來的應變能力。 最不喜歡的是理論的僵化,如同信仰宗教, 我們應該信仰的是那從善的精神,不是白紙黑字的教義。 投資理論也是,明明都是一種嘗試闡述真實的過程,都是一種揣測, 可是卻形成了偶像(明星經理人或著名資產公司)或教義(XX理論 )的崇拜。追求完美的心態很好,是激勵自己的方式, 但人們把它做絕了,把追求完美誤認為真正有完美的存在。 

    很遺憾的翻了整本書, 幾乎沒看到思考理論與實務不一致的可能原因,並從中去歸納差異, 作為我們思考未來的基礎。我只能說這個基礎十分薄弱, 沒能參透理論的有用與無用處就如同宗教陷入有神與無神的爭論, 沒意義也浪費時間 

    Portable Alpha(a)被誤用了,再沒有辦法區分a的來源是能力或只是 冒過多風險產生的溢酬,或只是運氣時,談a都覺得蠻好笑的。 如同問一個尚未失敗的人,什麼是失敗一樣的好笑。 沒有經歷起伏的人,很難用一個全面的方式去思考, 如果一直成功成為其思考開端的偏頗成見, 結果若持續偏差也是正常不過的事了。 

    連BGI也可能是個騙局下的成功案例, 沒有一個客觀的機構去驗證長期的a是否存在前, 自誇式的成功與老王賣瓜動機無異。 如果我們只看到那自行提供的資料就信以為真,這與盲從何異。 在金融界中,睜眼說瞎話可能是種常態, 反正多數人都是健忘或選擇性遺忘,即使被傷害過, 下一次還是會重蹈覆轍的,這就是金融遊戲的本質之一吧, 進化了幾百年,還是一樣的泡沫不斷。


我要投黃國華一票 

總按:我也看過這本書,想法與讀後感和本文作者一樣,都認為本書幾乎沒有閱讀的價值,所以我評本書為 1~2顆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