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華爾街 - 超越股市漲跌的成功投資策略(全新改版)

購買漫步華爾街

        漫步華爾街這本書對我而言是值得一看再看的好書,三個月前曾經推薦它,這是由天下文化出版社所翻譯,應該都還買得到。我不從第一章開始讀,直接跳到第四章「四種決定股價的因素」這個章節:

        決定因素一:預期成長率

        裡面有一句不錯的話:「理性投資人願意為預期成長率較高的股票,付出較高的股價」,我把他的觀念改為預期營收成長率,股價的漲跌基本上是在表彰進步與退步的幅度,有如小學時代的進步獎,我長久的觀念在於當一個公司其成長率無法再進一步提昇時,就是其股價高點,相反時,當一個公司其營收跌到谷底,未來預期他的進步空間很大時,股價已經悄悄的上揚;文中提到美國一百年前的鐵路公司,當他成熟到無法成長時,就會慢慢的衰敗。

        當一位CEO上了媒體的專訪,而且又很陶醉再他們公司的營運成績時,往往就是營收與股價高峰,想想人生的四大需求,最後一個需求就是自我人格的滿足,當一位CEO經歷創業、成長、艱困期、突破期到他的事業最頂端時,往往會讓我看的心驚膽跳,其表情越是陶醉於成就的極致,股價的高點就越快來臨。

        決定因素二、預期發放的股利

       這本書在將近十八年前完成,以現在的眼光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先知灼見,他強調一家公司發放股票股利(美國叫股票分割)對於股東權益報酬不只沒有好處,反而會稀釋長期的每股盈餘;這幾年來在台灣變成股利政策的顯學,不過我更看重的是每家公司的累積現金或保留盈餘,先不論兩稅合一所產生的稅負問題,如果能累積比較多的現金或保留盈餘,是會讓投資者比較舒服,台灣金融市場的脆弱度遠遜於美國,台灣受國際景氣的影響很大,美國有龐大的北美市場,政府的財經政策可以讓企業直接受惠;而台灣這種九成靠外銷導向的國家,說穿了只能看天吃飯,當國際景氣一旦失序時,一些公司也只能被動的作調整;而現金較多負債較少的公司比較能熬過系統風險;我選擇的標準是:股本佔股東權益比不要超過五成,以及股本形成中來自現金增資的比率越少越好的,而且上市上櫃若滿兩年以後,就不應該再有大幅現金增資的行為發生,如宏達電在91年上市後,現金增資佔股本形成的比重就越來越低,所以它才能成為股王;這幾年來我不曾見過一家公司常常辦現增,而股價能夠維持高檔不墬的。

        決定因素三:風險程度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風險規避者會願意為風險較低的股票付出較高的價格」,書上這一句話我頗為認同,只是似乎市場不是如此運行,簡單說風險有兩種:1、個別風險2、系統風險;我的觀點與作者一致:「系統風險是無法經由投資組合所分散或稀釋」。所謂的風險白話一點就是「股價下跌的可能」,股票的個別風險很多,先不討論這些;而「系統風險」通常是由整體政治、經濟、社會等環境因素造成,如兩岸關係、景氣波動等,使整體市場受到影響,系統風險是無法藉由分散化投資來消除。

       這個風險就是大部分投資人賠錢的根本原因,別說連一般個人投資者,即便連法人專業投資機構也是栽在這個風險上面,許多專業投資機構深受以往財務理論中的資產定價理論所影響,這些財務理論認為系統風險是沒法經過分散投資來規避,於是他們的做法就是「不理它」,科學方法無法克服的事情就不去在意,哈!典型的科學怪人,中外皆然,當然有些投資的理論與方式,是可以不用理會這些風險,如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法或是一些超大型的基金,前者是投資循環高達八到十年,後者是資金過於龐大無法賣出。而台灣的法人就開始東施效顰的模仿起來,反正一句「系統風險」來搪塞與掩飾自己的虧損,或者用「表現優於大盤」來合理化;其他國家的股市沒有深究無從分析起,台灣的系統風險真的那麼難規避嗎?網路泡沫、宏觀調控、政黨輪替、兩岸不安這些難道都無法事先探知嗎,我認為幾年來唯一無法避免與預知的風險只有幾次:911事件與921地震,但是這兩次的下挫隨即在一個月內收復失土。

       系統風險發生當下,個別股價的風險也大不相同,以06年5-6月的千點下跌,有些股票重挫至腰斬,有些跌幅僅10-15﹪,下跌的機率高達92.5﹪,當系統風險發生時能夠避開的個股只有7.5﹪,我不相信有很多人可以選到這7.5﹪,這要很好的運氣或逆勢作多的大氣魄,坦白講那是很困難,避開系統風險就是賣光持股;6月14日有則很好笑的新聞:「昨日台股開盤即大跌93點至6349點,系統風險大大提高」,已經發生的事情怎麼會是風險呢?七千點以上為何不提系統風險!

         規避系統風險的幾個方法 
       1. 台股相對位置:台股絕對無法自外於國際,若漲幅大大超過相似的股市,如韓股日股新加坡等。

       2. 別人相對的位置:如果有一些國家的故事發生問題,如1997年6月的泰國、7月的印尼、8月的韓國與香港;又如2006年3月的中東與費城、4月的冰島紐西蘭拉丁美洲、5月上旬的印度;別以為台股會有免疫力。 

       3. 兩大貿易國的緊縮政策:出乎意料的緊縮是造成系統風險的最大殺手,如04年3月的宏觀調控、06年4月的柏南克出乎意外的強硬聲明。 更為精明的觀察者可以從更多的跡象去測出系統風險,但是這是更專業的領域,我沒有大量的助理與工具所以無法加以計算。 

        決定因素四:市場利率水準

        這是近年來我觀察到的唯一與作者相左的現象,這幾年來利率已經變成股市的相反指標,利率與股價經常有相同的方向,探究其因是,全球資金大水庫FED近年來不再用「量」來控制,而是用「價」來控制;以往在全球金融發生失序時如1987年股災、1998俄羅斯危機、1999年的千禧年鬧劇與後來的LTCM,FED都釋出了強力貨幣來解決流動性危機,而最近四年來只用利率去調整通膨,所以造成利率的升降沒有造成股市的同步影響,FED用利率的升降來宣示景氣的高低,講白的就是FED的利率是景氣的成績單,未來觀察這個指標必須搭配貨幣供給額來看。 

        今天6/26成交值剛好688億,滿足了量縮的初步條件(詳見我股市日記605高低量的歷史結構那篇),籌碼(融資與投信兩大不穩定因素)也相對有底部的訊號出來,心態不應再偏空了,再偏空下去總幹事就要變成空頭總司令,我又不是有悲慘的童年,現在到底是底部回升、持續在底部打混或只是跌深大反彈,反正那些東西等漲上去再來判斷,即便是長期空頭之下也會有大規模的反彈,更何況我至今尚未看到有步入長期衰退的徵兆(就是我常說的第四循環),操作目標:先看到季線吧! 

        最後再對這本書本章做個總結,所謂的預期成長率沒有一定的高低標準,甚至每個人所預期的都不盡相同,而未來的營運幾乎是無人可以準確預測,唯一可以依據的就是過往的紀錄,在台灣股市中比較有營收的穩定軌跡可循的只有少數一些產業龍頭,這就是為何我喜歡在低檔買進龍頭股的原因:因為容易預估,比較不會有個股的營運風險。

購買漫步華爾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