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回憶的餘燼



作者:朱利安.拔恩斯



這本書是2011年曼.布克獎得獎作品,可以預見的是濃濃的文學氣息,曼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簡稱布克獎(Booker Prize)是當代英語小說界的重要的獎項,只授與大英國協或愛爾蘭的作家。布克獎與諾貝爾獎一樣,每年頒發一次,只頒予仍在世的人。

 

 

曼克獎在英語世界中的地位,就如同龔固爾獎之於法國文學,塞萬提斯獎之於西班牙文創作,都是該語言文學創作最高的榮耀。如果拿曼布克獎和諾貝爾文學獎、美國國家書卷獎相比的話,諾貝爾獎更像是肯定一位作家的終身成就,獲獎的作家即使不是德高望重、眾望所歸,也少有引起爭議(或許今年莫言獲獎是個例外?);而曼克獎則是頒給作品,曼克獎不排資歷,不論輩份,一切在作品中見真章。而不考慮作家是否耕耘了一輩子,還是文壇新人。(引用自芬克勒問題書中的編者序)

 

   台灣比較有名氣的曼克獎得獎作品包括:

1997年阿蘭達蒂·洛伊(Arundhati Roy)的《微物之神》(The God of Small Things)。

1998年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的《阿姆斯特丹Amsterdam

2000年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盲眼刺客》(The Blind Assassin)。2002年揚·馬特爾(Yann Martel)《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2008年阿拉溫德·阿迪加(Aravind Adiga)《白老虎》(The White Tiger

2009年希拉蕊·曼特爾(Hilary Mantel)《狼廳》(Wolf Hall

 

從上述書籍可以窺出布克獎得獎作品多數具有濃濃的文學性,坦白說,若想要看故事性比較強的小說的讀者,挑選曼克獎作品的確不是個很棒的選擇。身為通俗小說的愛好者,當然無須假裝處於文學殿堂內去附庸風雅,閱讀的角度一切還是以自己喜愛為原則。

 

回到本書《回憶的餘燼》,這是一本類似回憶錄的作品,主角並非有什麼豐功偉業,只是個尋常退休老頭,回憶的故事情節也沒有多少曲折離奇,可以說只是個比你我還要更尋常更普通的人生回憶,但是,作者卻在如此平淡的故事中加進來人性的卑劣面。

 

先引用書中主角感慨的話: 『隨著時光流轉,你卻愈來愈不確定自己是誰,愈來愈多重疊部分,愈來愈多謬誤的回憶。年輕時,你會記得自己還不長的人生的全部,但後來,你的記憶卻會像一堆碎布與補丁。』

 

隨著年歲漸增,我們會過度美化自己過往的經驗事蹟與想法,也會醜化過去發生在自己身邊一些不愉快的人事物,甚至會忘記自己的惡行或卑劣的行為,將所有的人生過錯推給他人,更可悲的是,這種自我欺騙的過程慢慢甚至會退變成「記憶中的事實」。

 

好比,當我們回憶一場結局不完美的初戀時,總是會美化自己在戀情中的各種努力,甚至會忘掉自己曾經作過哪些傷害他人的事情。好比,明明就是自己的卑劣行為造成昔日同伴或戀人的傷害,但自己卻會忘記自己所作所為。更有甚者,如國家機器或獨裁者如國民黨,他與她的徒子徒孫選擇性遺忘曾經在台灣幹過的罪行。

 

本書主角在一個偶然的機緣下,不得不去探索昔日兒時玩伴與初戀情人的過往,方才一點一滴的挖掘出那些被自己選擇性遺忘的昔日劣行,赫然發現,自己根本不是「想像中記憶中的自己」,原來自己才是傷害他人最重的元兇。

 

動物包括人,都有保護自己的生物本能,包括遺忘痛苦不堪的記憶,有時候自己捫心自問,仔細回想並挖掘以前的所作所為,往往會讓自己夜半中從睡夢驚醒,雖然「往前看別走回頭路」是人之本能,但是在漫漫生命長河中,自己到底忘了多少?多數的記憶都會被人的本能從腦海中自動燒毀,但總是會有一點餘燼殘存,當有一天被迫或不小心,不堪的卑劣往事浮現出來的那一刻,將如何面對讓自己的謊言欺騙許久的真實自己呢?

 

本書所探討的內容相當引人深思,雖然故事最終的結局讓人難以置信,但不精彩的故事鋪陳,以及沒有立體感的主角和相當沉悶的故事流程,無形中降低許多閱讀樂趣。

 

評:三顆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