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非普通讀者

非普通讀者

       作者:亞倫.班奈(Alan Bennett)
本blog所有書籍連結皆含有博客來網路書店的「AP策略聯盟」連結,凡網友透過本部落格連結到博客來網站購書,我將獲得購書金額4%的回饋金。

        不想看到地雷書的另一個方法是盡可能避免剛出版的新書,因為一本書若出版不到一兩個月,那代表你所看到的多數評論與口碑的源頭是來自於書商,書商所動用的人脈、媒體、試讀會所呈現出來對一本書的面貌,客觀度往往是比較闕如的。這本「非普通讀者」出版超過三個多月,很少傳出負面的評價,所以我便把它從書架上召喚到書桌前。

        如果有一本書可以當自己完整且赤裸的呈現,這本「非普通讀者」可以說是直接「touch down my heart」,這本書藉由英國女王沉迷於閱讀這個嗜好,把世上眾多「書虫」族群的形跡經歷與心路完整且有趣的呈現,閱讀的過程當中不只一次地驚呼:「我也跟女王一樣!」

        劇情大概:八十歲的女王意外在白金漢宮發現一輛巡迴圖書車,借了一本書,和愛書的御膳房打雜小廝諾曼結識,從此開啟她的閱讀之門。女王自己也想不透,一輩子都將責任擺在樂趣前頭的她,為何突然對書本有了如此旺盛的胃口?迷上閱讀的女王生活作息和興趣有了極大轉變,她開始對執行公務心不在焉,出席典禮時草草了事;在馬車內邊對夾道民眾揮手,邊偷瞄車窗下的書;對民眾和外國使節的問候語改成「你這陣子正在讀哪本 書」,造成全國上下一陣慌亂。女王的幕僚軟硬兼施,試圖澆熄她的新熱情,也讓她開始認真思考自己晚年剩餘時光中真正想做的事。

          (一)普通讀者v.s非普通讀者

        書名既然是「非普通讀者」,作者Alan Bennett的用意到底是要向維吉妮亞.吳爾夫的名著「普通讀者」致意,亦或是要反諷,對於英國文學沒有多少涉獵的我實在不便去置啄其一二,在讀這本「非普通讀者」之前或許可以先從讀一下吳爾夫在「普通讀者」自序中的要點去切入本書「非普通讀者」:

       維吉妮亞.吳爾夫在「普通讀者」提到:「一個人能給另一個人提出的關於閱讀的唯一建議,就是不要聽取任何建議,只須依據自己的直覺,運用自己的理智,得出屬於你自己的結論。」

        非普通讀者中的女王,能夠藉由閱讀而能找到八十歲以後的新人生方向,或許就在於他的文學侍郎諾曼被王宮排擠而離女王遠去,因而讓女王獨自以自己的人生歷練去選書讀書。

       維吉妮亞.吳爾夫在「普通讀者」也提到:「在其他任何地方,我們可以受種種法律、傳統的約束,只有在這裡(讀書),我們不要。」而本書「非普通讀者」中也有如下的敘述:
       「女王心想,閱讀之所以吸引她,就在於它鐵面無私:那正是文學最崇高的一面。一本書壓根不理會到底是誰讀它,也絲毫不在乎有沒有人讀它。在閱讀的天地裡,所有的讀者,包括她在內,一律平等。」

        故事的最後,女王斥責首相:「我的地位沒有文學高。」雖然這只是作者之言而非在真實生活中出自英國女王之口,但是這也充分地高舉一個普世的價值:「在書的世界,人人平等。」,作者藉英國女王虛構的故事去陳述即便如女王如此之尊貴階級,面對於文字文學所構成的「平等世界」,讓角色的反差去表現作者所要表達的效果。

        維吉妮亞.吳爾夫在「普通讀者」的自序談到:「如果你一開始閱讀就畏縮不前,持保留和批評態度,那你就是在阻止自己從閱讀中獲取盡可能豐富的東西。但如果你能敞開心扉,那你從一開始就會從跌宕起伏的語句中體味其幾乎難以覺察的精妙之處,並將你帶到一個與其他人都不同的人面前。只要你浸淫其中,把玩個中滋味,很快你就會發現作者正在給予你的,或試圖給予你的,是一些相當明確的東西。」

        上帝說:「瞧,這些人不需要獎賞。我們這裡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給他們,他們一生愛讀書。」 ----維吉妮亞.吳爾夫

        讀書是上帝賞賜給人類的好獎賞,我同意這個說法。

      「書」根本不在乎是誰在讀它,更不在乎有沒有人在讀它,所有的讀者,在書本之前,一律平等。能從書本裡得到什麼,完全看個人的感受,純粹是私人的事。所有的讀者都是「普通讀者」,不論你是將相王侯、販夫走卒,「一本書」不會因為你長得漂亮、能言善道、或是職位高級就對你多透漏一點,不會因為你跟以上相反,就不讓你翻閱它;書本是公平的。By 「非普通讀者」

       沒錯,女王在閱讀的過程中,便是能夠保持倘開心扉的廣納百川千海之態度,如有一位艾薇.坎普頓-柏奈(Ivy Compton-Burnett, 1884-1969)作者的書,這個剛開始讓英國女王讀不下去的作家的書,當女王慢慢從讀書中體驗出閱讀的目的的同時,竟然慢慢地咀嚼出那些剛開始覺得生硬難以下嚥之書,而帶給看透世事的女王對生命的新價值觀。(註:很可惜台灣沒有出版任何一本Ivy Compton-Burnett著作的中譯本,不然我真的很想看看這位讓本書作者拿來讓劇中作為讓女王改變態度的作者的書)

      (二)女王這個非普通讀者的閱讀趣事-當英國女王「不愛江山愛讀書」,會發生什麼事?

        女王對閱讀嗜好嚴重到影響平常的生活作息與表現行為,症狀如下:

        (1)以前與市民的關切從原先「你從哪來?」、「搭什麼車來的?」轉變成「你這陣子看哪本書?」,女王想要藉此可以多探聽哪些自己還沒閱讀過的作家作品,或是遇到有同好的民眾還會多花點時間討論讀後觀感。只不過一般市民並非如女王般的具有重度閱讀癮頭,女王一如反常的問題使得大多市民一臉尷尬、一頭霧水。然而若碰到同樣具有閱讀癮頭的市民,女王會花了過多時間與市民討論書籍而影響日常政務視察時間。

         (2)當女王款待法國總統晚宴時,女王的談話從傳統的官方外交辭令變成「閣下有沒有讀過貴國文學大師惹內的著作?」,害得法國總統食不知味。

        (3)女王沉迷於閱讀而忽略了打扮,也因大量閱讀而增加了對人事物的敏銳感,換句話說,女王因為閱讀而使得自己越來越像個真正的平民,但是,卻因此引來宮中懷疑女王是否罹患了某種症狀或疾病,這段故事的確寫得很反諷,當一個高高在上的女王打從心中徹底平民化時,卻被人視為嚴重疾病甚至於懷疑得到絕症。

       (4)身為一個重度閱讀上癮者,最最苦惱嘆惜的莫過於時間不夠用,因為平凡的普通人總得上班混口飯吃,若是有錢有閒如英國女王,想像中就可以隨心所欲地過癮閱讀嗎?而如果世界首富或英國女王成了一位重度閱讀上癮者,那又會是啥光景模樣呢?既然書的世界是平等的,他們一樣有著和一般販夫走卒在閱讀上所面對的困擾。

         (5)身為一個英國女王,她的身份不允許對事情有所「好惡」,就如同總統到球場替職棒加油一樣,他一定要拿起兩隊的加油棒,對兩隊的表現都要一視同仁,女王的身份被要求成為大公無私的天平,是人民仰首是瞻的典範,凡人、事、物都須以公平無所好惡的方式對待之,才不會顯有所偏頗。可是閱讀也好、看棒球也好,怎麼可能沒有產生偏好,對於閱讀總是會有偏好的題材與類型,對於棒球總是要替自己支持的球隊加油,這樣才能充份享受閱讀或看球賽的真正樂趣,想一想,女王這個身份還挺悲哀的,難怪黛安娜王妃在生前有那麼多的悲苦壓抑在心中。

        (三)書虫的共鳴

        「喜歡閱讀,當下是全然的自己,透過文字,找到心靈的對話…」,不喜歡讀書的人永遠都體會不到我們這種嗜讀者的樂趣所在,我想起有人建議我去唸EMBA,我回答:「我花兩年的時間,只為了唸個六七科目,只為了讀二三十本書,只為了寫幾篇報告,這些對我這種嗜讀者而言,差不多只是一個月的份量。」,我一直認為讀書有三個階段,一是充實自己,二是探尋世界,三是發現自己。
在女王追尋閱讀的過程中,我也跟著回想了自己的閱讀生涯一遍。閱讀其實是一種自我回顧的探尋

      「書本不是用來擲入生命,而是用以發掘生命。」這是女王夜不成眠,思考閱讀的意義時,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寫下的一句話。

       「原來,一本書會勾引出另一本書,那種感覺,彷彿隨時隨地一轉身都能碰見一扇開啟的門。」女王這句話簡直講到我的心坎裡,書閱讀越多,一書引出另一書,再引出一堆書本等著翻閱,這交叉線是越織越多,讀了一本好書以後,便會去尋找作者的其它著作,然後會找這位作者師承所在,去找尋影響這位作者最深遠的一些作品,然後又會去找同類型的佳作,緊接著會去接觸自己喜歡的作者所推薦的其它作品,生生不昔簡直是一個文字的無底洞,不過,很快樂,本書主角英國女王也樂在其中。

       「看書怎麼會是打發時間?看書是為了接觸 其他生命、其他世界。我根本不是為了打發時間才看書的呀!」沒錯!真正愛看書的人絕對不是以看書來打發時間,那麼多好書看都看不完了,哪有多餘時間,如果一個讀者用「打發時間」當閱讀的目的,那絕對無法養成閱讀的習慣,因為閱讀的撞牆過程會讓人找到幾十萬個「沒有時間」的理由去當成遠離時間的藉口,我看了太多每天在電視機的搖控器上轉來轉去虛耗兩三個小時的人,卻口口聲聲說沒有時間看書;僅記,看書看累了才去找些樂子殺時間,如打球泡溫泉睡午覺之類的。

        「一旦想看書,每天的時間不知怎地總嫌不夠長。」看書的速度永遠追不上買書,買書的速度永遠追不上書的出版,書的出版速度永遠追不上書的創作,不過,倒也不必對此有所怨懟,閱讀的魔力,它最偉大的地方,不是帶你離開現實 沉溺在虛空的想像世界裡;相反地愈是好看精采的書,愈要帶你深刻感受現實的七情六慾,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不論自己錯過了多少好書,只要手上隨時有一本書便足矣。

       (四)女王由閱讀昇華為創作

        本書寫道:「喜愛閱讀的人,往往都會萌生想要創作的念頭,不是全部,但絕對不在少數。作品看的多了、廣了,一定會想要自己試試看。」這點我倒是沒有想過,不過想要寫作和能否成為作家應該是兩碼子事,成為作家需要的不單單只有創作的熱忱,更重要的是紀律和一股強烈的使命感,以及一整套屬於自己所論述出來的基本價值觀,沒有這些東西,應該成為不了一個有持續力的創作者。
這本書的轉折點在於一場女王參加一場音樂會之後,女王心想,就算過了幾百年,大家還是一樣都認得莫札特、貝多芬的聲音(音樂),而她呢?女王突然脫口而出:「我沒有聲音。」

        這是全書的一個大轉折,一句讓我感動且懾服的一句話。不論我們看了多少書,一開始都是普通讀者,並不是因為身份特殊就是「非普通讀者」。讀者在書本面前在作者面前永遠是沉默沒有聲音,感動的元素、令人回味的東西在一古惱地擠壓在自己的腦海裡,如果沒有寫出來,永遠沒有人知道,沒有聲音。

        當我憶起2006年2月提起筆寫出生平第一句文字、第一篇文章時,永遠記得當時自己的澎湃洶湧的吶喊:
        「我有話要說!不說出來我會一輩子鬱悶!」這就是我創作之初衷呢!

        作者寫道:「閱讀使人變得柔軟,而寫作則使人變得強硬。」這句話大概只有像我這樣具有嚴重嗜讀者與創作作家雙重身份的人才有真正的體驗,閱讀和寫作一樣都必須由獨自一個人面對、解決。


        (五)本書結局

         英國女王認為她已經為這個國家貢獻太多,也犧牲太久了,君主該盡的責任與義務之餘,也同時讓她失去了很多東西。獨特且限制的王室生活經驗,因為「閱讀」上癮而重新燃燒起純粹屬於她個人的生命情感,女王又該如何忠實地面對自己八十歲以後的歲月?本書《非普通讀者》的結局為何?容我替各位保留一點閱讀的樂趣,我不打算在書評中告訴各位,也請看過本書的讀者不要說出來,本書的結局特別是最後一段,我只能說:

        「Bravo!Bravo!」

        (六)最後的問題
      最後,還是套句女王近來的口頭禪吧:「你這陣子都讀了什麼書啊?」


      評:五顆星!


   其它推薦閱讀:
    普通讀者


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原文書名The Brooklyn follies)

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

 
1Q84

作者:村上春樹

1Q84(BOOK1+BOOK2一套兩冊不分售)

閱讀中的書

梅岡城故事

梅岡城故事


神諭之夜

神諭之夜


失意錄

失意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