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溫柔酒吧

溫柔酒吧

作者:JR.莫林格

        通常我不看自傳式的書,多數的自傳不是流於說教,我不愛看說教,因為那些都不過只是李宗盛的老歌「十七歲女生的溫柔」歌中所說的一段話:「懂得都是別人的道理」;不然就是自我炫耀的閃文,尤其是像天下文化那種名人傳記系列的書,幾個每個人都是「有情有義、對員工、供應商、朋友、客戶重承諾」的「信用保證書」,不然就是「從小就推出冰棒攤子四處叫賣貼補家用」之類的「賺人熱淚庸俗劇」,否則就是「為理想堅持為承諾奔波為天下奮鬥」之類的「超唬爛劇情」,看多了傳記文章或書本,讀者肯定會產生一個懷疑:「莫非這些傳記都是同一個人或同一批人寫的嗎?」。沒錯!台灣的名人傳記,幾乎都是「企畫編輯」下的產物,出版社老版透過關係找一些有錢的生意人,並找一群寫手去寫出這些有錢人「從小賣冰棒」的傳奇故事,然後,再由這些有錢人的公司或大官所管轄的機關買回幾千本書當成「員工聖經」,強迫他們的部屬組織讀書會做「洗腦式的管理」,這種招式有點像當年的兩蔣。

        百分之九十九的傳記不值得一讀,但是這本「溫柔酒吧」是那少數例外的百分之一。我先下一種比喻似的結論:
       「本書是美國酒吧版的新天堂樂園

        嗯!這種比喻想必會對尚未閱讀的讀友產生一些概括性的想像空間了吧!

         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尋常的記者,既沒有顯赫的產業財富,也沒有高官爵位,更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學者專家,莫林格只是一個報社記者,他寫出來的個人傳記絕對得不到那些中學老學與道德狂魔們的青睞,因為在他的故事中,多半只是一群在酒吧中瞎混爛醉的人生不如意者的故事,莫林格的記者生涯多半也是在宿醉、自責和失落中渡過;的確,就主流價值社會的「勵志」標準而言,這本自傳根本就是一本爛書。

       除非你和我一樣是位不甘受主流教條束縛者才能夠品嘗本書的「真性情」,我始終認為好的傳記就是要有「人味」,而非那種「從小賣冰棒補貼家用」的「神味」。

        莫林格是個在單親家庭長大的男人,他的媽媽帶著他逃離充滿暴力威脅的父親身邊,從莫林格九個月大之後就沒有再和父親一起生活,想當然爾,作者無法在正常家庭生活中學到所謂的「雄性模仿」過程,很巧的是,他所居住的外公家的旁邊就有一家酒吧「狄更斯」,他的舅舅正是那家酒吧的酒保,於是,這家酒吧就成為作者還是小男孩時期的救贖,藉由上酒吧鬼混喝酒,尋找男孩那一顆渴望長大的救贖,麻痺白天與現實的憂慮,參與男性的儀式,這家溫柔酒吧給了小男孩所想要滿足的一切,滿足了小男孩追求父親形象幻影的需求。

        莫林格在本書中用一種近乎「碎碎念式的流水帳」寫法寫出他從小到大在這間酒吧內外所發生的大小故事,有成長的故事,有愛的故事,有傷心的故事,當然絕大多數是苦澀卻帶著深邃回甘的故事,真可說是「喝不盡懵懵苦澀,看不透寂寞後勁,乾不完成長幻滅…」,我格外喜歡這類寫出「堅強外衣下的軟弱,寫出柔弱者內心的堅強」般來回的反差;閱讀的過程中,我不禁地想著哪裡才是我的那間溫柔酒吧呢?

       本書很適合想要研究美國酒吧文化的人閱讀,不是美國人大概不會體會出酒吧對於一個小鎮一個社區的人,所具有的特殊定位與感情吧!就好像我所去過不下四十趟的日本,我總是無法溶入他們居酒屋的那種氛圍,不過,讀者可以從本書的字裡行間去尋找酒吧對於老美的那份救贖感:
不管白天出了什麼事,我知道晚上都有酒吧可以讓我投靠,那裡的人不會讓我失望。」

        有點像教堂的功能,只是酒吧比教堂有趣多了。

        好的小說好的傳記會把想要表達的東西透過「中介」傳遞開來,比方我文章開頭所提到的「新天堂樂園」電影,到底是電影的故事?成長的故事?小鎮的故事?亦或是發生在你我回憶中的片段呢?都是吧!用句台灣流行的話術:「**人生」,也許用「酒吧人生」更能表達這本書所引用的「中介」吧!當然如果這本書只有酒吧當中那些狗皮倒灶的趣味的話,那就沒有一提的必要吧!本書讓人動容的地方有兩點:

        這本書用酒吧來闡述出單親家庭中小男孩對父親幻影的追求,我不是這樣的家庭出身的小孩,所以我寫不出多麼深刻的讀後心得,但是我相信,如果你是單親家庭的一員,不論妳是那位含辛茹苦把小孩帶大的媽媽,還是從小得不到父愛的小男生,這本書鐵定會把你一生所積藏的淚水一古惱的催出來。單親家庭中,「傷心」是男子漢最艱難的功課,這個功課,作者花了二十多年才解答出來,原來作者所要追求的完美男子漢形象:「堅強,毅力,果斷,可靠,誠實,正直,膽識」…..並沒有出現在那間充滿陽剛味的酒吧的人身上,反而卻出現在把他辛苦扶養長大的媽媽身上,作者寫道:
       『這麼多年,一直在追尋男子漢的真諦,一直渴望要當個真正的男子漢,但我該做的,竟然就只是好好效法一個很出色的母親,也就可以了。

        這段敘述,相信所有辛苦的單親媽媽聽到都會淚腺潰堤吧!

        這本書也是本成長的故事,有一段是這麼寫的:
       作者的媽媽在他發生和初戀女友分手、功課因此一掘不振的時候寫了一封信告訴他:「這世上找得到別的席德妮(作者的初戀情人),但絕找不到別的耶魯。」、「若對愛有信心,那就不應該為了失去人生第二個愛:席德妮,而以放棄第一個愛:耶魯,來作傷心祭品。」這不禁讓我想到大學時代,大三那一年與交往七年的初戀情人分手的我,差一點把學業給毀掉的往事。當時如果我有這樣一座酒吧就好了,作者跑到酒吧,裡頭所有的人告訴他:
      「被美麗的女子背叛,不過只是任何男人都要走過的成長儀式。」

        是不是慢慢體會酒吧對於老美的意義了吧!酒吧會幫人消愁解悶,別的地方都沒辦法,我想大家都需要一座有形的或無形的「酒吧」,那裡的人會把一個不夠清醒的打醒,也會把過於清醒的人灌醉,清醒的人要沉醉,沉醉的人需要有個有形的靠岸,靠岸的人又怕寂寞上身,作者把這一古惱的東西往酒吧裡丟,然後在這些漩渦中無法自拔,當然,這本書與作者不免俗地透過「失落-尋找-救贖」的過程完成他人生必經的成長,書最後用一連串的失落與死亡帶起苦澀的重生,一如整本書中的重要主角-酒,酒吧中所調製與販賣的各種酒,似乎就是代表各種人生的苦澀與甘甜,差別的是,當酒醒過後能否看得透杯中的人生罷了

        醒來之後到底是要繼續躲避人生,還是想要看透一切?作者最後找到了生父,明知會幻滅也要去見上一面,對虛幻的執著的幻滅是成長的緣起,作者想要說的應該是這些吧!我猜!只是看透一切往往得付出代價的。

       這本書讀起來有點瑣碎,閱讀起來要十分有耐心,且必須具備美國通俗文化的許多背景知識,但是讀到四分之一過後就進入順途,當然,這本書可讀可不讀,但是我相信這本書應該可以讓那些單親家庭的小孩(特別是男孩)得到心靈上的救贖,如果親友中有這樣的男生,介紹他讀一讀這本書,他應該會很有收獲與感觸的。

評:五顆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