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布爾的書商,和他的女人


購買喀布爾的書商,和他的女人

       『喀布爾的書商,和他的女人』主角是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一個書商蘇爾坦,以及他家族中的女人,他的媽媽、老婆、二房、姐妹、女兒等。然而真正的主角是阿富汗,這不市一本純粹的小說,而是挪威女記者奧斯娜.塞厄斯塔花了很長的時間和這個阿富汗書商的家庭一起生活下的近距離採訪記錄,藉由這個家族的故事忠實的反應出一部份阿富汗的面貌。

        以我們對蘇爾坦的認知而言,或許會認為他是矛盾的,他對書痴愛、不畏懼政府思想的鉗制,即使罰錢、囚禁、書店被摧毀,他依然不畏強權與困難地建立起他的圖書生意,他熱愛阿富汗的文明並為阿富汗的教育付出心血,他冒著違反塔利班政策的風險,偷偷保存並藏匿了大量書本,替阿富汗文化的過去與未來之間盡了一個最大的文化傳承使命,他的志願就是要把這些書捐給已被破壞殆盡洗劫一空的圖書館(這點精神倒是和我很像呢!)。

       可是這位思想開明的阿富汗中年商人,對於家庭卻有著最僵固與最大男人的專制思想,在他中年時,不顧家人的反對娶了一個16歲的女孩幫成二房,只因為大太太年老色衰;他不讓三個小孩唸書,要他們每天花十幾個小時在他的書店與其他店鋪內工作,犧牲後代的學業與他對書與知識的熱愛,有著明顯的反差,他專制地決定家中大大小小女眷的婚姻,把他的姐妹與女兒的婚姻當成商業的交換,這不禁讓人想到華麗一族的二房高須相子;蘇爾坦的母親貪圖自己對家事的使喚以及享受被照料的方便,不讓最小的女兒順利出嫁,自私地把她栓在身邊,這也讓我想起宮部美幸著作「樂園」那位大家族內自私老祖母的情節。

       這個家族的矛盾,和這家族內眾多被大家長強制壓制的故事,正是阿富汗的縮影,看了這本書有種感覺,之所以會有神學士那種抿滅人性的基本教義專制,應是源自這個國家的長久僵固傳統,而這些傳統的根源就是資源不足,造成所有人都必須靠壓抑來維持秩序,我們不能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強力批判那個國家的種種,畢竟即便今日最自由民主的一些國家與地區,在過去也是一樣的,只是阿富汗的進程比我們晚個幾世代罷了。

        在那個國家的女性,不要說是婚姻,連受教育、交朋友、上街買東西、甚至看男人一眼都被當作是罪惡、恥辱。男人擁有一切,他們有權支配所有的事情,女性只是奴隸,這個國家在經歷過蘇聯軍的轟炸、塔利班的摧毀後,看似終於能為思想帶來一些改革,只是這些活在古老制度下已久的女人,還是卸不下那充滿自我壓抑容易自我放棄的傳統面紗。


        我看過神學士破壞千年佛教石像的影片,是什麼樣的心態造成塔利班神學士的自我毀滅的行為呢?我想是根源於對萬物的絕望,因而去追尋古籍中的純粹世界,藉由排他與強迫人民的方式去消滅人們的慾望,這和美式資本主易與金融市場的股市大師完全是兩個極端,大師或華爾街用極度貪婪的慾望去挑起人們挺而走險的蠢行,塔利班用高壓與違反人性的手段去斷絕人類的物資與快樂的欲望,兩端拉扯下,911的七年後竟是兩敗俱傷呢。

       本書的重心一直繞著阿富汗女人的悲慘,如被當成商品來改善家中生活,被破出賣子女,被剝奪受教權與工作權,被迫不公平從事大量的家庭勞動,被迫賣淫卻又要受到極刑的處罰,一不聽話就會被家族的父兄殺害,這都還是二十一世紀的歷史。

        看本書有點沉重,和『追風箏的孩子』不一樣,夲書是屬於報導文學,沒有起伏的劇情動人的橋段,過於寫實以致於不像『追風箏的孩子』充滿了溫暖,文筆與文學性更是比不上『追風箏的孩子』,不過若你是真正想要了解阿富汗的現實面的話,這本書應該算是一時之選吧。

        評:四顆星。

       後記:幾天下來因為寫遊記打球與一些俗事,讓看書的進度擱了三天,自我鞭策力真的還是不夠,號稱要開藏經閣,總不能看不到幾本書吧....只好再許一個自我要求....一定要寫到一千篇書評才停止,就像我一開始創作時的豪語   一天一篇  一年寫330篇    

        有誰可以幫我算到底寫了幾篇書評了

購買喀布爾的書商,和他的女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