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大盤跌得很爽...不過小弟到是獲利了15%.

        看起來很棒吧. 當然有經驗的大家, 都能了解中間的陷阱, 因為時間和空間的修飾往往可以騙到很多人. 這段時間是指哪一段? 這些看起來像是獲利的股票現在怎麼了? 還在漲嗎, 抑或已經跌到賠錢? 把時間點往前拉, 是不是只是補回之前的損失?我想很多人都可以提出一堆的問題. 終究這種時間軸上的"斷章取義"常常會給你看到不真實的東西. 而這樣以一個似是而非的時間及空間的描述陷阱, 在醫學上也常常可以看到.

        我想跟大家談的是一個舊聞, 來自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文章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文章的連結如下:
1. http://content.nejm.org/cgi/content/abstract/353/7/653
2. http://content.nejm.org/cgi/content/abstract/356/10/1030

        我不確定全文是不是free, 有興趣的人可以瞄一下. 這兩篇只是我挑選的, 當期都有數篇類似的文章探討同樣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李前總統之前有心血管疾病, 還放置了幾個塗了藥, 一支十多萬的支架. 這種治療主要是撐開阻塞的管狀動脈來保持供應心肌氧氣及養分的血管通暢無虞. 最早只有用氣球硬撐開狹窄的區域, 後來發展出金屬支架防止撐開後又縮回來. 而近年來則發展出一些藥物, 可以塗在支架上, 防止治療過程中因撐開早成血管壁破裂, 加速在栓塞的現象. 不過心導管的治療是一門大學問, 我不是專科的人員, 所以其他相關的細節我先略過, 還請哪位專家來幫忙補充.

        重點是, 在多年的臨床實驗與經驗累積後, 在2005年, 我們看到了這些治療的結果發表在臨床醫學上最大牌的雜誌,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文獻1.) 要知道這個雜誌可不是出貨週刊這種虎到拔獅子鬃毛會長陰毛也不眨眼的咖小. 台灣的醫生只要能出一篇原著論文在這本雜誌上, 別說走路有風? 腳底才離地, 風就吹得妹妹短裙亂飛了. 該期雜誌上, 有兩篇文章分別探討Paclitaxel (紫杉醇類藥物) 及Sirolimus (免疫抑制劑) 塗在冠狀動脈支架上對置放支架效果的影響. 而觀察期定在9個月...

        結果當然是有塗布藥物的支架效果比較好. 再發生血管阻塞的機會比較低, 大約會把bare metal stent (未塗布藥物的金屬支架)10-15%的危險降一半左右. 當然, 這個消息一出, drug-eluting stent (塗藥支架) 就確認了它神聖的地位, 而Johnson & Johnson和Boston Scientific (Taxus 和 Cypher, 兩種drug-eluting stent的製造商) 應該也是滿懷欣喜. 回去看了一下Bloomberg (http://www.bloomberg.com/apps/cbuilder?ticker1=JNJ:US ), 雖然看不太懂, 不過似乎J&J的確在05年飛快的爬上了山頂.

        不過, 好花不常開, 好景不常在. NEJM之所以被大家所信任也不是沒有原因. 如果有必要, 打起自己的嘴巴也是毫不手軟. 在2007年, 我們看到文獻2. 被登出來了. 我們看到了一個死亡交叉...


(圖片來源: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7 Mar 8;356(10):1030-9.)

        有群德國人把世界上一大堆相關的試驗結果拿來分析結果得到這樣的結論:
塗藥的支架並沒有辦法明顯的增加病人的存活期, 或是減少後續發生心肌梗塞的機會. 而我們從這個圖也可以看到, 在一年內, 當初處裡掉的栓塞處, 再度堵塞的機會的確會因為塗藥支架的使用而減少. 可是隨著時間過去, 塗藥支架出問題的機會卻一直在飆高, 最後反而更危險, 不過因為數目不多的關係, 在統計學的比較無法證實有明顯的差異. 類似的文章, 該期雜誌共有三篇. 都是類似的結論, 長期來看, 塗藥的支架並沒有好到哪裡去. 而起初那些試驗得到令人興奮的結果, 主要是把時間取在一年之內的緣故. 當然結果看起來就很漂亮. 可是一旦看長期, 就露出馬腳了.

        OK, 寫到這裡, 我就先把學術的部份停住了. 當然故事並沒有結束, J&J和Boston Scientific (兩大塗藥支架製造商) 也不會坐以待斃. 後續有更多的研究, 找出了一些不適合用drug-eluting stent的病人, 最後還是讓Cypher和Taxus繼續賣 (如果有專家願以補充, 那就太感謝啦...)

        再回到我們最初提出的問題, 醫學上常常也會有這樣的困擾. 到底新藥好不好? 到底治療成不成功? 這個問題就是我們說的, 觀測時間點的問題.

        關於最後成效的出乎預期, 歷史上有太多的例子, 除了drug-eluting stent以外, 隨便舉的出來的有:
1. 乳癌的荷爾蒙治療藥物長期使用會增加子宮內膜癌的危險. 好在都是症狀明顯, 早期發現, 所以並未增加因子宮內膜癌死亡的危險.
2. 血管增生因子抑制劑 (antiangiogenesis, 如Avastin): 會增加新血管疾病的危險. 不過這類藥物大多用於晚期癌症病人, 所以對於存活期沒有太大的影響.
3. Cox-2 inhibitor: 應該很多人都知道Merck被Vioxx搞得灰頭土臉的故事. 當然該公司自行忽略部份藥物毒性報告而變成這樣也是自找的.

        亦或是各位身邊總是聽說過某某親戚得了甚麼病, 服了甚麼藥, 打了幾次針, 腫瘤就完全消了, 或是水腫就退了. 可是過了以陣子, 卻傳來他已經往生的消息, 得要去包白包了. 這些故事都是同樣的內容, 短暫的觀察期發現滿意的結果, 便推廣藥物的使用, 或以為藥到病除了. 然而時間久了點, 便原形畢露了.

       同樣的, 在生活上, 在工作上, 在投資的市場上, 我們會遇到, 這些因為時間軸而被蒙蔽或尚未揭露的真相, 常常和我們想像的不一樣. 這樣的問題, 有沒有辦法可以預防呢? 老實說, 有點困難. 最主要的是因為資訊不對等的關係. 在醫學上, 大部分的人無法去取得或是了解新療法整個發展及相關研究的資訊. 在投資上, 除了資訊量以外, 還有你永遠不知道的內線. 更別提在人與人的相處上, 你永遠看不透別人的心.

        所以最後自保的方式第一就是保守些, 對於沒有絕對必要的作為請稍微觀望一下, 不知不覺你觀測的時間點就會拉長, 看得更仔細. 例如在醫學上, 大部分的癌症或重症治療的療法需要個兩到三年的時間會比較成熟些. 這主要和疾病復發與副作用發生的時間還有醫生的技術養成有關. 在沒有迫切的需要, 比如說病危且沒有其他有效的療法下, 或是有心加入醫學試驗為人類謀福利等等, 不需要趕流行做第一, 這並沒有什麼好處. 各位有沒有注意到, 到現在你認識的醫生去打雷射矯正近視的有多少? 在投資市場上, 等到市場更穩固; 在人生的旅途上, 交往個兩三年, 對方的家人都混熟了, 再來談結婚. 在沒有急迫性的選擇上, 等待久一些, 多少會安全些, 看到的空間也會大一些.

        第二則是多蒐集資訊並討論. 網路資訊越來越多, 也有越來越多願意分享專業知識的人士. 我們可以藉由資訊出現的位置, 比如說來自醫院, edu或org字尾的網站, 來判定資訊的可信度. 亦或是是否有重複出現的資訊, 或是附有參考文獻, 資料出處的資訊, 會比較可以信賴. 再與專業人士, 如負責醫師等等討論, 做驗證的工作. 同時也可以探討其他治療的可行性.

       看多許多的報告與自己的文獻回顧, 老實說, 最新的產品, 常常都有點不牢靠. 像是新車, 新的微軟作業系統, 新的藥物等等. 這些知識與想法, 給大家參考一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