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很久,今天來貢獻一點點最近看理財節目的一點小心得。

        最近一禮拜全世界股票都是向下噴出行情(嘿,不是向上的專利)。好似我們小時後的大風吹遊戲。美國跌完,歐洲跌,歐洲跌完亞洲跌,全球都在跌。
趨勢如此,但是有勇敢的基金投資人就還是會有偉大的老溼大獅昏西施拼命喊話。好似基金只能買、買、買, 〝拉回就是買點〞,”定時定額一定賺”。拉丁美洲基金講完,講東歐基金,東歐講完,講星馬基金……..。

(謎之音:下禮拜地球五大洲介紹完、預定要介紹月球基金,下下禮拜預定講火星基金)。

        股票也一樣,可惜最近空頭走勢,股票最強只有三天,一天漲停,第二天小紅,第三天就掛了….。不過既然有等待老師救贖的散戶,就一定有天天漲停的老師專家。老師專家當然可不是省油的燈,只要天天拿漲停的股票出來Show,就每天有”梗”可以來口水噴出。

(謎之音:老師每天推薦的股票鐵定漲停,但是隔天一定要換股,不換是你會費到期沒繳,不是老師call訊沒發)。

        其中有一個理財節目,叫做〝最大錢〞,就是曾有我們美宅男總大和帥獵豹上過那個節目。但是這個禮拜我看了幾天,我還一度以為節目轉型成談話性節目,因為最近請特別來賓,都是社會上其他領域〝學有專精〞專業人士。他們的專業無所不包,有電視台DJ、資深演技派演員、有氧舞蹈老師…..等。
 
        我最近這陣子,每天看這些專業人士的侃侃而談該如何買基金;該如何買房子;或者該如何選股。突然發現這個節目”原來”是理財節目。才發現此節目是否轉成挖哇蛙或者乾隆來了,定眼睛看才發現沒有,但是心裡面就是覺得怪怪的。
曾幾何時,我們買基金居然要DJ來教你怎麼買!?

        後來我才想到,原來做節目就是要讓觀眾產生〝共鳴〞心理,就是邀請一般真正的財經領域的專家外,更要邀請一般普羅大眾所認識的名人對此議題有涉獵的來一起討論,這樣電視台播出內容更有說服力,讓人產生共鳴心理。

        平面媒體的報導方法也是一樣,每周或每月的專題都用一些平凡不過的小人物如上班族當實際成功例子,例如股票投資、基金理財、買賣房地產等,最後在接上專家講評(謎之音:專家就是專題後面來增加講評謂之專家)。這樣才會讓大家看完雜誌有共鳴效果。相信大家一定曾經有過這種感覺,看完本週專題,闔上雜誌後,心中充滿〝有為者亦若是〞的感覺? 接下來幾天,你一定會積極比較股票的EPS、哪支基金的報酬率或者哪個地方的房地產還有補漲空間。這就是所謂的共鳴效果,透過實際例子,讓讀者產生心理認同。

        透過名人出席的財經節目就如同透過名人代言的商品一樣,對商品有加乘效果,一定比較讓人產生共鳴。當然,節目結束,來賓領了車馬費,觀眾的投資報酬率與他們毫不相干。

        身為一個投資者,多看多學別人的經驗是應該的,但是記住這些永遠是別人的東西,不能百分之百如法泡製,況且,財經專業領域者之言,如花旗蔘大師、美麗森林大姐、中藥一千人團隊,都有可能預測錯或者故意誤導之嫌,觀看電視的我們絕對不能盡信那些所謂名人的理財經驗。

        下次當你在電視上看到有氧老師教你如何理財,而不是總幹事(抱一下大腿:P)教導如何分析總體經濟的時候,你,還會百分百的產生共鳴,有為者亦若是嗎?

        我只知道,之前有消費者吃明星代言減肥藥,吃了差點一命嗚呼!!!!!

我在姬路文學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