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uzik雜誌第四期
單元名稱:鋼琴家殿堂
吉利爾斯最晚年的獨奏會身影
記1984年莫斯科 日本 魯加諾三場實況錄音
文:羅源彰

偉大鋼琴家之所以偉大,在於他散發著迷人的特質,讓喜愛他的鋼琴愛好者,能滔滔不絕地講出自己喜歡其每張唱片的理由,俄國鋼琴家吉利爾斯(Emil Gilels,1916-1985)也不例外。

年輕的吉利爾斯技巧精湛,演奏的音樂火花四射,晚年的他,演奏風格反倒走向內省與理性,但這樣的風格卻更為迷人。在目前的紀錄中,吉利爾斯生命的最後一年(大師於1985年10月14日辭世)並沒有留下可供欣賞的音樂會錄音,但他去世前一年的的音樂之旅,在曲目和詮釋上,有著驚人的轉變,本文將透過現今流傳的音樂商品和資料,帶讀者起回顧吉利爾斯在1984年的珍貴獨奏會實況。

晚年的行事曆手稿

在一個紀念吉利爾斯的網站上 ,出示了鋼琴大師晚年的行事曆手稿,薄薄的兩小張紙,記錄了吉利爾斯親筆手寫的重要記事,時間從1983年到1986年,包括演奏行程及計劃中的錄音。由這份資料可看出,吉利爾斯晚年的演奏行程並不緊湊,甚至應該說,他的演奏會數量極少,這和他的身體狀況有很大關係。而直到他去世為止的1985年10月,吉利爾斯都尚未敲定隔年是否繼續錄製未完成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每年年初和年底,吉利爾斯幾乎都留在家鄉,因此在12月及1月份,他的音樂會往往在莫斯科舉行。1984年1月26日,吉利爾斯在莫斯科音樂院大廳(Grand Hall of the Moscow Conservatoire)登台,曲目如下: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29
Prokofiev Piano sonata No.3 Op. 28
Scriabin Piano sonata No.3 Op.23
Scriabin 5 Prelude Op.74

幸運的是,這場音樂會留下錄音紀錄,除了史克里亞賓的第三號鋼琴奏鳴曲外,這場演出曾被收錄在Melodiya唱片公司在1988年所出版的唱片(Melodiya MCD 166)中,但在CD時代,始終未曾再版 ,直到1996年,該場音樂會的部分片段,才出現在BMG / Melodiya所發行的吉利爾斯專輯(5CDs),這套專輯是為紀念大鋼琴家80歲冥誕,其中的第五集(74321 40121 2)內容即囊括該場實況錄音中的貝多芬及史克里亞賓,儘管BMG已停止代理Melodiya,但這套CD目前仍可在Melodiya自行發售的新版中購得。

首站在莫斯科
不過,BMG / Melodiya版卻少了這場音樂會中一首重要曲目:普羅可菲夫第三號鋼琴奏鳴曲。所幸荷蘭的Brilliant在2005年發行了該廠牌第二套的吉利爾斯專輯(10CDs)將其列入,才讓樂迷們不再遺憾。

儘管吉利爾斯晚年有計劃地錄製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且實際的演奏會中,貝多芬的奏鳴曲和協奏曲,仍是常客,但他演奏會中的貝多芬奏鳴曲數量並不多,其中部分的奏鳴曲,吉利爾斯可說是爲錄製而錄製。例如1980年灌錄的第13號奏鳴曲或1982年灌錄的第15號奏鳴曲,都未曾在他的演奏會節目單上出現過。相同的例子,也發生在許多他晚年灌錄的貝多芬奏鳴曲。不過,《漢馬克拉維》卻是個例外。

吉利爾斯相當喜歡《漢馬克拉維》這首曲目,1982年他在柏林為DG錄製了這首貝多芬的重要作品後,緊接著就帶著它進入音樂會殿堂。事實上,吉利爾斯的詮釋,雖然隨年紀的增長有了變化,但卻始終堅守著一股外放的力量,從早年演奏所具有的侵略性聽覺刺激,蛻變成晚年內在的穩重沉著及莊嚴,這種典雅的古典色彩所散發的氣息,與貝多芬晚期奏鳴曲風格如出一轍。
在BMG / Melodiya版中,吉利爾斯詮釋的角度與DG錄音室版本並沒有太大差異,實況音樂中雖然演奏情緒高亢,卻能保持冷靜及高度自制,並神奇地將曲中複雜的段落,交織成具邏輯性的有機個體。吉利爾斯能把所有能量,很不可思議地凝聚到一刻中同時爆發出來,這也使得他指下的《漢馬克拉維》,每一個音符不但發光發亮,還異常優雅,整體效果十分驚人。這點令人想起《法蘭克福公共報》在1985年10月份的吉利爾斯訃告標題「強且雅致」。

越趨內斂保守的詮釋
相較於1970年代,1980年代的吉利爾斯更為內斂,音色也更為保守,音樂中已甚少出到聽覺上的緊迫感(日本公演的舒曼《交響練習曲》可能是個例外),這種平穩的節奏,流動性高且具抒情樂句思考的特性,也充分展現在音樂會另一半場的普羅可菲夫第三號奏鳴曲、史克里亞賓的第三號奏鳴曲及五首前奏曲。尤其是史克里亞賓第三號奏鳴曲,行板樂章深刻且寧靜,在吉利爾斯指下卻多了一份沉思的苦味,有不少演奏家常彈的妖艷且怪麗,吉利爾斯演奏起來卻是端莊且優美,將史克里亞賓刻畫成旋律大師,表現十分的傑出。

1984年2月份,吉利爾斯仍用這套曲目(上半場的貝多芬第29號,下半場普羅可菲夫第3號,加史克里亞賓第3號及五首前奏曲)做為鋼琴獨奏會的巡演基調。2月5日那天,吉利爾斯在英國倫敦舉辦的演奏會,同樣是這套曲目登場。至於協奏曲方面,則延續1983年底開始的曲目:莫札特第27號鋼琴協奏曲或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2月12日,吉利爾斯的行程轉往德國慕尼黑,和指揮家沙瓦利許(Sawallisch)指揮的巴伐利亞國家管絃樂團(Barvarian State Orchestra)合作演出莫札特第27號鋼琴協奏曲。上述這兩場音樂會,都曾留下了私人錄音,但截至目前,仍未被公開。

傳奇的日本公演

同年3月份,吉利爾斯從歐洲轉往日本,在日本停留了十餘天,並且分別在橫濱Kanagawa Kenmin Hall(3月18日)及東京的文化會館(3月20日),留下兩場音樂會。門票從4000日幣到8000日幣不等,曲目如下:

Brahms Variation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35
Brahms 7 Fantasias Op.116
Schumann Symphonic Etudes Op.13
Schumann 4 Piano Pieces Op.32

赴日的兩場的音樂會,吉利爾斯選擇的曲目都一樣。其中,布拉姆斯的七首幻想曲Op.116與舒曼的四首鋼琴小品Op.32雖然一直是吉利爾斯演奏會曲目庫中的常客,但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Op.35與舒曼的《交響練習曲》Op.13,卻是從1983年元月在莫斯科演奏會才首度出現的曲目(該錄音DVD出版於Triton DIBC-38005)。根據文獻,日本的公演可能是這兩首曲子第二次出現在吉利爾斯的演奏紀錄中,除此之外,大師也未曾在官方錄音中灌錄過這兩曲,因此彌足珍貴。

吉利爾斯1984年的日本公演十分成功,目前已有多次的CD發行紀錄。筆者手中握有Eurodisc盤(610574231),及東芝EMI版(CAPO-200B)(因這兩場音樂會是由日本東芝EMI贊助的)及Melodiya版(Mel CD 1001134)。這三個版本,都是將兩場演奏會濃縮成1張CD。曲目編排也同樣收錄了18日在橫濱演出的舒曼《交響練習曲》,及20日在東京演出的舒曼四首鋼琴小品、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
根據筆者推想,唱片公司可能是將兩場演奏會,擇優整合在一張CD中,至於布拉姆斯的七首幻想曲,當初或許是考量到有官方錄音而未收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Aquarius預計在12月底發行這場演奏會的第四個版本(AQVR2942),Aquarius版和前面敘述的三個版本,乍看之下很像,但其實收錄曲目卻不盡相同,Aquarius收錄了橫濱演出的舒曼四首鋼琴小品(前面三個版本都是收錄橫濱演奏會的《交響練習曲》),及20日在東京的布拉姆斯7首幻想曲、舒曼的《交響練習曲》,加上安可曲孟德爾頌的兩首小品(無言歌Op.38之6《二重奏》及練習曲Op.104之3,這兩首曲目是吉利爾斯很喜歡的小品)(前三個版本都是收錄東京演奏會的舒曼四首鋼琴小品以及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因此與前面三個版本,完全沒有重複,很值得收藏。



至於同一選擇的Melodiya版、EMI版、Eurodisc版之間的差異,不在本文討論之列,但大體而言,以Melodiya版和Eurodisc版的聲音較為豐潤。

挑戰體力的龐大曲目
1983年開始,舒曼《交響練習曲》和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這兩首耗費體力的龐大樂曲,被安排在同一場音樂會中,對晚年的吉利爾斯而言,顯然是一項極大的挑戰,但事實卻證明吉利爾斯仍寶刀未老 。

許多的年輕鋼琴家在演奏舒曼《交響練習曲》這首帶有機械性手指運動的曲目時,常表現得冰冷、不帶感情,只是冷冽的像機械般演奏著音符。但吉利爾斯不同,他即使再年老,也能夠結合燦爛精準的技巧與鮮明生動的音色(即使因為現場演奏仍不免顯現些許錯音)。這首曲目在吉利爾斯的指下所呈現的侵襲性非常強,這算是晚年音樂會當中較為罕見的現象。即使是具侵襲性,吉利爾斯也能夠保住音樂的穩定性,並兼顧靈性(例如Etude III的八度跳躍),讓他的演出成為該曲最佳的詮釋之一。

吉利爾斯晚年的演奏,音樂裡熱烈感情成分是由壓抑鍛鍊而成,並傳達出音樂虔誠且兼具學院派的氣息,這種樣式讓他的舒曼四首小品顯得孤高又帶著絲絲的餘韻。聆聽吉利爾斯演奏的終曲g小調小賦格曲,那種擁有高貴質感,卻又帶點悲愁的手法,與他在1974年所錄製的葛利格抒情小品散發出相似的格調。最後兩小節曲速adagio的四個和弦一結束,則是吉光片羽,化為無限永恆。

面對布拉姆斯費神又難纏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吉利爾斯也是絲毫不畏懼。撇開錯音不談,吉利爾斯顯示出強大的動態對比,這種層次分明的動態處理,其實是吉利爾斯音色光譜中,最常見的處理手法,但卻在晚年變得收斂。他用指尖凝聚的瞬間力量,讓每一個音符都如同星空煙火般地發光、發亮,此刻,吉利爾斯著名的金屬光澤般音色,頓時昇華成為黃金的光澤。然而對照前一年,1983年在莫斯科大會堂的同曲演出(DVD,Triton DIBC-38005),則可些微聽出大師此時體力的衰退。

突然更改的節目單
1984年8月,吉利爾斯再度前往柏林錄製貝多芬鋼琴奏鳴曲,8月28日及9月1日,分別完成貝多芬的第2號、第4號及第20號鋼琴奏鳴曲。此時,離完成全部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還有10首之遙 。
錄完三首貝多芬奏鳴曲後,9月1日吉利爾斯趕往芬蘭的赫爾辛基,9月6日與指揮家伯格隆(Paavo Berglund)合作演出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私人錄影帶)。

9月底,吉利爾斯踏上瑞士之旅,9月25日在魯加諾(Locarno)舉行鋼琴獨奏會,並留下完整的紀錄,CD由Ermitage/ Aura發行。這場音樂會的演奏曲目,原本與日本之行相同。但吉利爾斯卻臨時更換節目單,根據唱片解說的撰寫人Piero Rattalino回憶當時的情形,他寫道:

在我驅車前往會場時,已經快要開演了,我看到海報上貼了一條小紙條,我趕緊倒車看上面寫什麼,我很怕會看到「取消」、「延後」等的字樣。還好,只是宣布更改節目,原本下半場的布拉姆斯七首幻想小曲及《帕格尼尼主題與變奏》,取消了,上半場的舒曼四首小品及《交響練習曲》,變成了下半場的曲目。而上半場的曲目,更動為史卡拉第的奏鳴曲及德布西的《獻給鋼琴》。
「他的心臟!無法負荷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我當時是這樣想的,我從未聽過吉利爾斯彈奏過的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李希特說他聽過吉利爾斯在二次大戰間彈奏過這首曲目,演奏的手法是無與倫比的。我聽過大師1930、1940年代的錄音,對李希特的說法我絕不懷疑。……說實話,對於這個新的曲目更動有點失望,七首史卡拉第奏鳴曲換一首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題與變奏》一點都不令人感到高興。但無論如何,這還是他最棒的演奏會之一。

上述為Piero Rattalino的私人臆測,至於吉利爾斯真正更改曲目的原因為何,已不得而知。由於1985年是巴哈、韓德爾、史卡拉第三位鍵盤作曲巨匠的300年誕辰紀念,吉利爾斯很有可能因這個原因而刪改節目,借以擴大紀念史卡拉第,未必是因暫時性的身體不適而更動。筆者相信更改節目單的理由,紀念史卡拉第的因素可能大於身體不適的因素,所持的理由在於,之後同年10月15日的倫敦音樂會,吉利爾斯也曾採用七首史卡拉第奏鳴曲加上德布西的《獻給鋼琴》,做為音樂會的半場曲目。(私人錄影帶)

遺憾的是,吉利爾斯在瑞士魯加諾的這場音樂會,狀況有些不佳,整場音樂會錯音連連,幾乎每一首曲目都難逃失誤。儘管如此,這場演出仍算得上是偉大的演奏會。吉利爾斯的史卡拉第的奏鳴曲L.422(觸技曲),即使沒有阿格麗希令人炫目的快速度,但他還是創造了強烈的對比,L.116更是呈現出大開大合的格局,充分發揮鋼琴而非大鍵琴音量及音質的可能性。如果不吹毛求疵的話,音樂會中的德布西《獻給鋼琴》一曲,吉利爾斯同樣營造了堆積高潮的氣勢,並結合音樂中的狂喜與沉靜,手法巧妙,聽完後讓人忍不住叫好。然而大師在此曲演奏中出現的錯誤卻過於明顯:前奏曲接連兩次的滑奏失敗,觸技曲更是在返回第一主題前,遺失兩小節漏彈,最後的極強和弦,在慢速之下,竟發生嚴重錯音而顯得突兀。讓吉利爾斯給人完美無暇的印象,留下些許的遺憾。
結束了魯加諾的音樂會後,吉利爾斯仍然逗留在瑞士,10月3日,他在瑞士蒙特勒(Montreux)與指揮家英巴爾(Eliahu Inbal)共演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私人錄音)。10月中旬,吉利爾斯轉往英國倫敦舉行獨奏會,曲目則與魯加諾大致相同。

一整年的3套不同曲目
綜觀1984年一整年的演出,吉利爾斯在音樂觀念上的成熟度已達爐火純青的地步,即使技巧退化,但取而代之的是偏重的音色平穩及抒情般的靈性。在選曲方面,也做了改變,在莫斯科、日本、魯加諾的三場獨奏會演出,正好代表這一年的三套不同曲目,並有多首未曾公開演出過。選曲上,這些作品都能表現出嚴謹卻又深情的特質,作曲家方面,貝多芬搭配史克里亞賓,舒曼搭配布拉姆斯,史卡拉第搭配德布西,組合相當巧妙。其中以日本之行的舒曼和布拉姆斯組合最為成功。
在協奏曲方面,剔除了1982年仍還存在的聖賞第2號及葛利格的a小調,吉利爾斯的演奏範圍縮小到只剩貝多芬第3號和莫札特第27號這兩曲,吉利爾斯尤其鍾愛後者,此曲在他晚年的演奏會持續出現,時間長達15年,或許莫札特第27號鋼琴協奏曲最契合吉利爾斯晚年的心境吧。

隔年10月14日,吉利爾斯在莫斯科寓所心臟病發突逝,享年68歲,留下未完成的貝多芬奏鳴曲,和樂迷的無限追思。

--------------------------------------------------------------------------------------------------------

1.Emil Gilels – Erinnerungen,網址為:http://www.emil-gilels.com/

2.這張唱片將吉利爾斯從1930年剛出道到1984年的錄音,收錄成一張簡介式的回顧。

3.1983年在莫斯科當時安排的曲目與隔年的東京公演相同,之後的音樂會,除了4月份的多倫多有安排獨奏會外,絕大多數都是協奏曲,且曲目集中在貝多芬第3號、莫札特第27號及葛利格的a小調這三首。

4.1985年,吉利爾斯又錄製了五首奏鳴曲及兩首選帝侯奏鳴曲,但留下未完成的五首即病逝。其中分別錄於1985年的8月和9月的第30號、31號及兩首選帝侯奏鳴曲,成為大師的最後錄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