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十多趟的日本,常有人問我日本最美的地方在哪裡?這個問題反覆思索了好幾年,似乎跟很多人的看法一樣,都會不約而同的回答:京都。京都我去過兩次,第一次沒有太多時間以至於有如跟團的歐吉桑:上車睡覺,下車尿尿,到免稅店買藥;幾年後再度拜訪這個古都,發下心來在京都安排個三天兩夜,慢慢細嚼這個日本第一的地方。

        會迷上京都是因為三島由紀夫所寫的「金閣寺」,記得是國中時期第一次看,那時候根本看不懂,到了大學時候再看一次還是沒有足夠的人生歷練讓我去讀它;一直到幾年前離開了職場感受到人生的無常後再度看它,才有一點想法產生;覺得「金閣寺」一書高明之處在於:擅長明白敘述一些抽象的情緒感情,先別管三島想表達什麼,回想一下故事內容, 主角的心或是那個缺陷的男同學們是不是很陰暗,其實很多人是沉溺於陰暗的就像三島一樣,因為我也是;人生有它的不完美之處,而某些敏感的作家如三島就是善於接觸到、或是善於表達自己深層的情緒。

        金閣寺有一個十分令人感興趣的歷史,在西元1950年,金閣被一名寄居的學僧所放火燒毀,在日本當時是非常著名的事件,因為犯人放火的原因竟然是因為金閣的美;這世上美的事物都不長久,我老婆因此得到一個結論:總幹事可以長命百歲。

        進了金閣寺的大門,經過彎曲的小徑,不消多久功夫,金閣寺就這麼的出現在午後的金黃色太陽下;佇立在低矮的小丘之前,小丘上生意盎然的高大樹木,將金閣與其的視覺距離拉近,使得金閣寺的身後些許空曠也被填滿;而金閣之前呈現墨綠色水塘平靜無波,倒映著金閣與身前身後的一景一物,而水中的金閣佔據了大半的水塘;它的美在於含蓄,每一種美都互相依存,形成金閣美的主題。這種美的構造還有一種虛無的飄渺感。

        在金閣寺湖畔邊,我帶著笑容與金閣寺合影留下紀念,心裡卻想著,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的那一刀,那深入腸肚之中的一刀,劃開了皮膚,也劃開了他與眾人的世界,溢出了腸肚,卻保留住了他心中幻想的世界,那個充滿黑暗、鮮血與死亡的世界,那個絕美的世界;而三島的文字彷彿也深擊到自己內心,這是我第一次用「心」在旅遊,金閣寺就是這麼一個讓你的情緒、心思與眼睛耳朵抽離的地方。

京都自由行一些資訊:

運用公車一日卷:
 在京都旅行可以運用一日公車卷,每人只要500日元,可以不限次數搭乘,但是如果用單次投現則每趟200日元,因此建議你使用公車一日卷(因為太划算,又省去自備零錢的麻煩);但是如果你要到嵐山等郊區,則可能到一定範圍外,需要補差額~~~~公車一日卷,通常在飯店大廳都有代售,另外請記得跟櫃台要一張公車地圖,地圖上對於公車路線提供的非常清楚。

地鐵:
京都有地鐵,但是以我的經驗,京都旅遊運用地鐵不太方便,因為景點都在公車路線上,且京都地鐵並未像東京一樣四通八達。

建議從京都車站開始,搭乘101.102.103觀光線公車,因為直接前往旅遊地點,但是第二三天熟悉後,建議不要到火車站前搭車,因為:一、節省時間,建議從旅館附近出發的公車路線;二、火車站的公車等候人較多,有時一班搭不上要等上兩三班,特別是我去的紅葉季,有如逃難人潮,恐怖喔~

重要景點:

非去不可:銀閣寺、金閣寺、南禪寺、平安神宮、清水寺、嵐山、三十三間堂。

        若要找出一種最能代表京都的食物,那就是豆腐。豆腐大約在西元1180年代的平安時代(有一說是江戶末期)就已傳到日本,當時是貴族和僧侶才能享用的食物,隨著日後慢慢普及民間,日本也發展出了2百多種豆腐料理,口味變化多端,口感也都有極大差異。其中,湯葉豆腐就是豆乳煮熱後上頭的那層薄膜(就宛如熱豆漿上頭的那層薄膜),當其逐漸凝結後再以竹籤挑起,並配上特調醬油,就是知名的京都湯葉豆腐。這種豆腐吃起來相當有彈性,而且口感特殊、一層一層相當有嚼勁且豆香四溢。

        對於喜歡清淡、崇尚禪意的人,京都這種內斂的飲食文化是值得一試的,嵐山一帶有一家四十年老店「搓峨野」,它位於一棟百年建築內,裡面有垂櫻、假山、枯石等饒富禪意氛圍的日式庭園;它有最上乘的湯豆腐料理,還搭配了京都漬物、時蔬天婦羅、豆腐蒸物、松耳豆腐燒物、味噌豆腐、….還需加上「茶道」。

         日本的茶道步驟很多,講究的是一種內斂與悟道的過程;強調品茶主人與客人間的互動,一個動作與手勢都十分精準,我們與內將不需語言的溝通,完全融入在茶道內,或許是因為我們台灣人喝茶受日本文化影響吧!旁邊的老外享受日本茶道時簡直是坐立難安,要是沒有日文底子,盤腿坐個一個小時也挺累人的,茶道講究之處還有京菓子,特別是一些關西葛粉作的甜點,很適合在盛夏時飲茶前吃吃看。

         搓峨野的禪意空間

        談到京都就一定得深究「禪」的意念,到京都的料理亭或旅店就一定要看「禪」與建築的鋪陳;京都的神社與寺院內蘊藏有中國唐代的文化,甚至到一般京都平民生活與建築裝潢中,每每受到中國唐禪的影響;日本很多神社與寺廟,很多是屬於僧侶所設計營建的空間藝術,因其身份上的禪學傾向,故所建構出來的造園要素,帶有不少禪宗思想的色彩。另外,中國禪宗又受到老莊思想的影響,對於自然概念富予濃厚的評價,而山水花木也成為禪師說解禪意的方便法門,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即為自然時序加上景色的禪語。因此可見禪宗思想與自然景物之密切關係,當然也就與庭園之造園要素有相當緊密的關連,再加上日本是個四季分明的國家,這樣禪意的表現法自然會流露在建築與擺設的表現上。

        在中國禪境觀念之提出,最早見於唐代詩人的內容中,有些具有僧侶背景的詩人認為詩作必須超越表面的文字限制,以追求詩之意境;此正與禪之「不著言相、以心性為本」的精神相通,也是一種直覺感悟的思維方式。兩股思維在唐代經由不同管道傳到日本,再加上中國唐代一些崇佛的工匠遠赴東瀛,於是將徹底的把京都轉變為具禪理禪意的都市。

         我的文字無法清楚的描繪何謂「禪空間」,一般而言,禪風空間在於透過空間的氛圍,予人心靈、思考的寧靜,又或者是空間本身讓人可以細細把玩,而禪空間的氛圍的塑造,並無硬性規定使用何元素,然而大部分設計師容易以石頭、竹、水等元素去組合,於是造成普羅大眾對禪空間的錯覺,以為具有這些元素的空間,便是禪空間;如同股市爭戰,各種技巧、方法與技術,都只是如禪意中的石頭、竹、水等元素而已,真正投資的內涵存乎一心,從禪意才能寧靜致遠,才能在喧嘩的人云亦云中勝出(好像某大師的話,我悟禪悟到起乩了!哈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