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與起雲劑的事件,我很悲觀,因為它重創了「Taiwan」這個品牌,原來台灣比起中國的山寨文化也沒有高明許多,台灣產品的價值感一夕之間崩落,從2008年以來我的擔憂竟然已經不再是杞人憂天,台灣品牌與台灣價值向下沉淪的漩渦已經造成,該如何掙扎而出呢?

        靠資金、泡沫和華而不實的經濟復甦所造成的表相會不會裂解?近一年來我看到許多企業商家與個人,因為運氣而受惠,各行各業都不思提昇其服務與產品價值,只想巴望著政府繼續吹捧出這個華而不實的復甦泡沫,一旦碰到起雲劑這個照妖鏡,恐怕會讓許多人許多行業露出原型。

        台灣的內需其實相當不扎實,我舉自己居住的內湖為例,內湖地區多數餐廳受惠於科學園區員工和內湖捷運的觀光效應,所帶來的人潮讓內湖餐廳供不應求,只要花點錢裝潢一下,立即有排隊人潮,而這些人潮完全不在乎炒飯炒不散鹽巴,完全不在乎廣東粥溫度不夠燙,完全不在乎義大利麵的醬汁是冷的,完全不在乎牛排的熟成度,完全不在乎茶餐廳是否含有塑化劑,完全不在乎涼麵的硬度是否過硬,完全不在乎迴轉壽司的生魚片的溫度是否不當升高…..

        我真的很難想像,為何消費者可以完全不在乎這些很致命的缺點,而繼續排隊消費,就好像大家可以不在乎貓纜的風險而繼續乘坐,因而造成當局對品質的持續輕忽,這些是受到中國東方吹進台灣的關係嗎?對品質與服務的要求早已經山寨標準化了嗎?但諷刺的是,售價可還是台灣價格呢!

        難道這股把底層基礎與工匠精神吹垮的泡沫風,是為了以後要迎接祖國文化而預先向下沉淪而做的接軌預習嗎?

        起雲劑是深層的文化問題,是台灣山寨化的濫觴,當各行各業都面臨可以輕鬆賺機會財的當下,起雲劑一如1997年下半年的口蹄疫,恐怕是內需消費的一道警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