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巨塔的階級制度

        今天週末,寫寫實際醫院裡的實用話題。

        相信一般民眾對於醫學中心裡的各種職稱醫師(或大夫)總是搞得一頭霧水,甚至連這次住院做治療或是做手術,主要負責的醫師是哪位,都搞得糊裡糊塗。就幫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白色巨塔裡的階級制度吧!

       剛果的白色巨塔主要又分為兩大系統,一個是“T大“系統,沿襲自日據時代的作風,言必稱醫師,資深教授必稱“先生“(ㄙㄣㄙㄟ四聲)。另一個體系來自軍方系統的“總“系列醫院,言必稱大夫。當你進到醫院,聽到稱謂時,大概就可以對這家醫院的血緣有個底。(總按:剛果也有T大ㄚ,T大畢業通常都不是好東西,由其是一位自稱總幹事的美型男)

        服裝儀容就像空服員和機師一樣,醫院裡也是規定的很嚴格。一般而言,住院醫師皆是短袍的醫師服,主治醫師才會有長袍的醫師服。領子上會繡上各種顏色的,大多是其他醫療相關單位的制服(包括檢驗部門和藥事部門)。護士的部份,各醫院規定相當凌亂,有規定一定要戴護士帽的(誰知道幾個月沒洗了),有規定要穿裙裝的,一般而言,護生一定會要戴護士帽,正式護士現在較少醫院要戴。

        在了解了流派和外觀上的差異後,接下來就來看看實際的頭銜。

        見習醫師:Clerk(三五成群,早上看到人,下午應該不見蛋)
        一個醫師的養成,從七年的醫學院學生開始,到了五六年級,會進入“見習醫師“的歷練。所謂的見習醫師,簡單的說就是在醫院裡觀摩學習醫院的運作,把課堂上學習到的臨床學科目,在醫院裡去實際了解臨床的經驗。這時候算是七年內的“黃金期“,沒有值班的壓力,沒有實務操作的必要性,但是卻是可以和醫院裡的見習,實習,還有正式護士打情罵俏的時期。要是碰到上頭的督導醫師懶得教學或是忙的無法翻身,那簡直每天睜開眼都是美好的一天。

        實習醫師:Intern doctor (睡眼惺忪,較沒自信,無法確實回答家屬和病患的問題,護士常會對指令有意見)
這是責任的開始,也是無窮地獄輪迴的開端,時限約一年到一年半不等(看學校)。嘗謂intern dog,就是指累得像狗一樣的日子。實習醫師可以在上位醫師的指導下從事醫療的行為,所以很多醫院的抽血,抗生素注射,鼻胃管置放,氣管插管急救等…第一線的苦差事,都會由實習醫師先開始。是護士將病患問題轉給醫師的第一線接受者(現在不知是否有改變)。層層上報的機制,當不確定或是無法處理的問題,就上報住院醫師,由上級來指導或處置。最令人愉悅的時刻就是大夜班的午夜,過了午夜12時,大夜班護士做過接班後的病房巡禮後,也許有幫你帶了宵夜或是點心,就可以在休息室一起聊八卦吃宵夜。如果是不識相或是不討人喜的角色,通常是休息室桌面一片平坦。苦雖苦,可是是學習選科別前的最佳歷練。

        住院醫師 Resident doctor(也是睡眼惺忪,但是眼神中流露自信,護士會遵從指令要求)
畢業後正式投入醫療行業的第一個頭銜,也是考上執照後,要完全承擔第一線責任的開始。要負責所有責任照顧病患的一切事物,要負責指導實習醫師的醫療行為,要負責執行主治醫師的醫囑和指導,要準備論文選讀或參與論文研究….。在醫院裡的病患,最常見到的就是負責照顧你的住院醫師,他要比主治醫師早到,了解你前晚的狀況(生命跡象如何,是否有特殊變化,病程發展是否順利…),要先到病床邊問過你的主訴,回答病人本身和家屬基本的問題,幫忙更換傷口敷料和傷口護理,然後等待晨會後的主治醫師查房。主治醫師查完病房,會下許多指示,然後必須去執行,然後開始書寫病歷記錄,開立診斷書,幫忙連絡會診事宜…等,如果可以有認真負責的實習醫師幫忙,住院醫師就會輕鬆很多。有時住院醫師會把主治醫師那一套搬來用(要求實習醫師比他更早到醫院了解病人,然後自己再帶實習醫師走一趟查房,最後再等主治醫師查一遍)。實習醫師常苦不堪言,其實,這是遇到好的住院醫師(不理你的,才是不想教你的那一個)

        總住院醫師 Chief Resident Doctor C.R.(趙駙馬的神情,就是很“帥氣“的總醫師寫照)
        這是最常被大家誤解的頭銜,一般俗稱總醫師,常常被誤認為比主治醫師頭銜還大,其實這是邁入主治醫師前的重要歷練。內科系統的總醫師,大部分會執行各科別的複雜業務,包括會診,特殊處置,和基本儀器檢查。外科系統的總醫師,則是開刀房的主力,通常每天都是在開刀房裡過。幫忙每台刀的準備,開始的步驟,並等主治醫師上刀協助當第一助手。行政歷練包括床位安排,刀房時間安排,還有對外的演講安排,廠商說明會安排。其實,握有最大行政資源的,通常是每個月的當月行政總醫師。所以,藥廠業務接觸最多的就是“總醫師“,這是last mile裡的櫃台。

        研究醫師fellow doctor
        考過專科醫師執照的醫師,卻沒有拿到主治醫師職缺的醫師稱之。沒有主治醫師要負擔的最後責任,但也不需要執行臨床的第一線照顧,處在不上不下的階段。以卡到主治醫師職缺為第一要務。

        主治醫師 Attending Physician 或稱VS
        這是病患照顧最終負責的權責醫師,負責病患住院的醫療照顧。必須概括承受下屬的醫療作為(不論有無報備),這是一個信賴的體系,所以主治醫師不會完全交代所有的醫療指示,基本該處置的,必須由下屬的住院醫師和總醫師執行,主治醫師要全權負責。所以,會有兩種極端形態的主治醫師出現,一種是“事必躬親“所有的order都要自己確認過,才能執行(住院醫師很喜歡這種的主治醫師)另一種是“全權下放“,只交代重要方向,細節全部放心由住院醫師執行。

        一般18歲上大學,七年畢業25歲,兩年當兵27歲,住院醫師3-5年不等就30-32歲,所以開始獨當一面的醫師,最少也要30到32歲。在醫學中心熬到主治醫師,都是經過磨練和揀選的。有了主治醫師的頭銜,再來就是職缺的部份了,這部份各醫院有各醫院的做法和稱謂,從科主任,部主任,到大內科大外科主任,副院長,院長等。反正醫界和政界都一樣,下了台不知道多久的行政院長,記者依舊是院長院長的叫個不停,醫界也是一樣,反正叫的順口,聽的舒服,不也兩相得益?

        剛果觀點:
        1. 要在醫學中心接受醫療,請放心面對各級醫師的詢問,你絕對不會是什麼白老鼠…..,各級醫師該負責的,都會也都該扛起責任。也許你一個輕率的眼神,或讓成長中的幼苗受到很深的傷害。(還記得實習時第一次問診,是一個鄉音很重的榮民伯伯,住院醫師學長放我單飛問診,他去巡病房,這時榮民伯伯從他對日抗戰開始講起他的疾病過程,快20分鐘到半小時過去,學長巡完房回來看我的狀況,完全沒有學到問診技巧的我,這時聽榮民伯伯講到“823砲戰“,…….學長苦笑說:以後會進步!這是當時很大的鼓勵!)

        2. 在醫院也請不要看小螺絲不起,趾高氣昂的呼叫辛苦的護士,然後笑臉面對護理長,對住院醫師大呼小叫,對主任低聲下氣。這絕對是不智之舉。當你遇到“全權下放“的主治醫師,你醫療執行的方向,其實是決定在第一線照顧的醫師身上。你第一線的生命跡象變化,都是由護士們幫忙記錄,記得對他們好點(就像以前我對他們都“很好“一樣)(總按:剛果醫生對護士很好.....讓我想到前幾天看的"看護婦物語"這片日本愛情動作片,裡面就有好幾段醫生與護士的絕佳互動呢...別想歪,繼續看文.....)

        3. 突然想起見習時一起出遊的護生們,實習時一起煮小火鍋的護士們,還有住院醫師時期一起在KTV狂搶歌的護理站美女們,謝謝大家陪了這一段青澀的歲月。現在只能和小孩搶電視看巧虎…….。(總按:只有出遊煮火鍋唱KTV嗎...)
 

 

日本牙科診所的照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