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去國家戲劇院,欣賞優人神鼓的年度表演「入夜山嵐」。
  
  既然劇團名稱有個鼓字,表演便是以木棒敲擊鼓為主,之所以不是在國家音樂廳表演,便是因為整部劇由一位穿著黑衣的中年女士,不時串場朗讀一段詩詞,連結五段表演。
 
  開場時,各個表演者緩慢的將鼓推進舞台,相對於一般舞台劇總是在換場熄燈時急於更換佈景,此劇道具的進場儀式顯得也是表演的一部份,可謂有創意。
 
  劇中多人打鼓的橋段,我最欣賞的是第二段,一字排開,分為前中後三區,大中小三種鼓,正中央是一位穿著白衣、30歲左右的清爽男子,暫且稱他為大師兄吧!帶領眾人的節奏,忽快忽慢,牽動著觀眾心緒。隨著眾人越來越快、越來越大聲的協調鼓聲,彷彿千軍萬馬由遠至近呼嘯而來,這種大軍壓境的磅礡氣勢,教人精神為之ㄧ振,但又不會有壓迫感。鼓聲隆隆之後轉趨輕巧,舞台背景小平台上悠悠的簫樂,像是一尾靈活的燕子,在舞臺之間忽高忽低的恣意疾翔。這獨自吹簫更是困難,因為不能犯錯,沒有同伴的簫聲掩飾。此表演者中氣十足,後面某段中還有尾音拉長約十秒且連續三次,令人讚嘆。
 
  第三段,則與剛才的氣勢洶洶相反,由六人輕緩敲擊各自的大鑼,呈現出幽靜的美,頗有深山古剎之感。沉靜舒適的引領我稍稍閉目養神,享受眾人圍繞之下難得的寧靜。
 
  第四段表演,則是大師兄一人抱著中型鼓敲擊,敲完之後接著連續三十個原地陀螺自轉舞蹈,這是一種不頭暈也難的特技,奠基於持續不斷的訓練及內心柔和平靜的修養。因此,旋轉結束後,觀眾掌聲便隨之而起。稍微可惜的是旋轉快結束前,舞台後方緩緩降下一個大型的鑼,原以為大師兄會繼續敲鑼,展示他更為深厚的功力,卻不得見,可說是美中不足之處。
 
  最後一段的上半段,表演者中有一位席地而坐,敲打小型的鼓。原以為會是用手拍擊以呈現不同的音感,卻未得見。可能是因為眾人合擊後,有一小段時間是小型鼓的獨自表演,再銜接其他鼓型的合奏,如果其他表演者都是敲打,而僅此人用手拍打鼓面,便容易顯得突兀。至於為什麼所有的鼓都沒有出現用手拍打的情形?我推測如此便會少了鼓棒敲打木頭鼓身時的清脆聲,表演便缺乏多元性,就像去餐廳明明點了海陸大餐,端上桌的卻只有生猛海鮮而沒有霜降牛肉,有著遺珠之憾。所以要用鼓棒來展現完整風貌。
 
  壓軸的表演,有位女性表演者輕聲歌唱,音域大概有女中音,聲音則嘹亮動人、乾淨動聽,為這場表演的深度及廣度又添了幾分風采。
 
  有趣的發現是,表演者共有五種衣色,最厲害的大師兄是身穿白色衣服,串連表演的說書人是黑色,再往外便是灰色、青色、鵝黃色,謝幕時表演者也是如此排列。或許這之中有著深意,黑與白是構築這齣戲的骨幹,灰色是兩者的延伸,其餘顏色則是構成畫面協調的綠葉。如同水墨畫,白紙黑畫、黑白分明,筆鋒之末便是淡淡的灰色,畫家蓋印則多半是紅色;色素俱足,難以從缺。
 
  此外,劇中表演者將鼓棒高舉過頭,伸直手臂以加強落下擊鼓的重力時,我觀察到女表演者將腋毛剔除乾淨,男表演者則是用修剪的方式留下稀疏的腋毛,或許這是此劇的另一意喻,代表劇中男性的陽剛氣息、乾淨清爽,與女性的潔白無瑕、溫柔婉約。搭配劇中男性都是剃平頭,女性都是梳紮小包頭,更顯異曲同工之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