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社會
        什麼是後現代社會呢?說穿了,『後現代社會』其實還是『現代社會』,因為現在這個時代永遠可以稱為『現代』。只是和半世紀到一世紀前的現代社會的社會狀況相比,現在的現代社會有很大不同,所以才叫後現代社會(不過,也有不承認『後現代社會』這個名詞的人,他們稱此為『高度現代社會』)。

現代性
        『現代性』是西方文明的概念,意指工業革命後現代工業社會逐漸形成以來至今產生的一連串社會變化與社會特性,簡單的說就是現代社會(或工業社會)的特性。但也有比較無聊的學者將『現代性的起源』追溯到啟蒙時代、地理大發現甚至文藝復興時代(更無聊的學者甚至認為起緣來自希臘羅馬時代‧‧‧‧),凡此種種,只是因為學者們對於現代的定義各有不同罷了。


        那麼關於後現代(高度現代)社會的現代性,到底包含哪些東西呢?以下整理了一些學者們的看法,加上部份小弟自己的想法:

理性化(合理化)
        簡單的說,就是現代社會越來越往效率至上的方向前進。如工業革命蒸氣機的發明、工廠制度與科學管理的建立(最明顯的就是生產線分工與福特式的大規模生產)、科層組織的發達(就是像所有的大型公司或政府機關一般,那種垂直分層金字塔式的組織架構),以及個人或團體思考的逐漸功利化等等。

個人主義
        簡單的說,就是強調個人的自主性。這跟西方文明(歐美)長久以來,主張理性思考與個人自由的歷史發展有關(宗教改革、啟蒙時代的理性主義、近代民主思想三大家的影響、各種政治革命與自由權利的爭取等等) 。現代自由戀愛與婚姻意義的改變(以前的婚姻多是爲了麵包,現在比較多是爲了愛情),也跟個人自由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全球化
        如果認為後現代社會只是現代社會高度發展的一部分,那麼『全球化』其實也就是現代社會高度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罷了。簡單的說,全球化就是在通訊科技進步的推波助瀾下,全球社會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逐漸不可避免地在極短時間內互相影響,而且許多制度方面趨同的力量不斷增強。然而學者間對於到底什麼是全球化卻有不同看法,大致上有三種說法:
(1)全球化是個好--全球化是經濟引領的新力量,主權國家的影響力逐漸下降
(2)全球化未必好--全球化只是國際化,沒什麼新意,而且帶來許多新的不平等
(3)全球化是轉型的契機--政府與民間社會都必須因應不斷的變化而轉型
這三種說法的詳細內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這些書:《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19章(巨流出版社)、紀登斯(或吉登斯)的《社會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或網路上隨便google一下都有很多資料介紹。

資訊(競爭)社會
        在這極速競爭的年代,能掌握各種資訊的人才有競爭的優勢,不過日常生活的資訊爆炸帶來了太多垃圾資訊(譬如每天都有N種新書出版、網路上充斥各種真假資訊),所以,懂得篩選資訊且能找出好用的、適合自己的工具(像google、總大和豹大的blog都是極好的工具)的人,才能真正擁有資訊優勢。

風險社會
        簡單的說,就是現代社會生活充滿各式各樣的風險。和以往對風險概念不同的是,重統社會的風險多是自然災害,而現代社會大部分的風險是人為災害(譬如政府的不當政策、工業化帶來的汙染、核能科技的潛在危險、金融風暴等等),甚至許多不尋常的天災,都可能跟人為的科技與工業發展有關。此外,日常生活中也充滿許多不確定性,譬如交往或結婚,已經不再是相對穩定的關係了----有一半以上的情侶在一年內就會分手,甚至半年內分手的可能性也不低,而以目前的離婚率趨勢來看,十年後,很可能有一半以上的夫妻在三年內就會離婚。所以,男女交往與婚姻的選擇,也充滿了風險跟不確定性。

網路(阿宅)社會 
        隨著全球網路科技的發展,許多個人行為或商業行為逐漸網路化(像網路購物、遊戲、討論、工作、交友等) 有越來越多的人沉迷網路,其中中毒較為嚴重者稱為宅男宅女(或阿宅),自成一塊不小的網路消費市場。而各種網路行為者的互動,逐漸形成和實體社會不同的多元網路社會,在不同的社群之間,各自有其獨特的網路次文化(也就是不同團體有不同的文化)。網路已經不只是科技,它已經成了你我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越來越多的人藉由MSN而不是靠電話攻勢釣哥把妹。

消費(符號)社會
        在高度工業化的後現代社會,我們越來越不是因為物質需要而購買有功能的商品,而是因為有精神需要而購買沒有功能但是有『意義』的商品。而這些『精神需要』跟商品的『意義』,則是廠商跟媒體所創造行銷出來的,於是造成了『商品符號化』(商品象徵的意義才是重點)與『文化商品化』(故宮的國寶也變成各種可以買賣的紀念品)。以前是生產創造消費,現在是消費引導生產,而所有的一切(精神、文化、傳統)都可以消費。

感覺社會
        這其實是個人主義高度發展的必然現象。越來越注重個人自由自主的結果,當然就是自我認識的增加(我是誰、我的感覺是什麼、我到底要什麼‧‧‧‧)。其結果就是現代人越來越重視『感覺』,越來越容易感到『無聊』或『不無聊』,越來越容易因『價值觀不合』而分手或離婚。

多元(混亂)社會
        在以上種種各式各樣的『現代性』衝擊之下,現代社會已經變成多元價值、多元典範的社會(當然比較落後的地區或威權政府下的社會,較無多元的價值),漸漸不再有單一價值的規範,而面臨多重價值、多重角色與多重認同,讓人們更想體驗情愛關係、不同工作等人生經驗的多重嘗試。許多傳統道德也面臨挑戰(婚前出軌或婚後外遇的罪惡感都越來越低),各種新的人際關係形式不斷出現(一夜情、只是好朋友或『不只是好朋友』、砲友、網友等)等等。然而多元價值不必然是好的,某種程度也帶來了無所依循的混亂,因此憂鬱、煩躁、精神分裂成為現代(都市)人越來越能接受的文明病,不像以往一律視為變態的偏差行為。


        以上一些社會學概念的簡單介紹,應該還算好懂吧?如果哪裡說的不好,還請網友們多批評指教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